余杭镇地图
余杭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形地貌
余杭镇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形成于1.3亿年前,长期基本稳定;东部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几经沧桑,从公元前5世纪起,随文明进步而逐步开拓,形成如今地貌。区境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苕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层峦迭嶂、茂林修竹。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红桃山(1029米),海拔500米~1000米的有鸬鸟山(870米)、峰高岭(708米)、王位山(726米)、红山顶(640米)、径山(616米)等13座。因苕溪而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苕溪谷口。东北部为水网平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平畴一片,塘漾棋布,是闻名的杭嘉湖水乡平原。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分布于星桥周杨村至亭趾一线以南,是在海积作用为主,冲积、湖积作用为辅条件下形成的,地势略高亢平坦、土层深厚,是境内重要经济作物区。平原面积8.62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70.31%。地理位置
杭州市余杭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20平方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海宁市接壤,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市为邻,西南与富阳市相接。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7469男29103女28366家庭户户数18771家庭户总人口(总)55471家庭户男27727家庭户女277440-14岁(总)96920-14岁男49240-14岁女476815-64岁(总)4226915-64岁男2148915-64岁女2078065岁及以上(总)550865岁及以上男269065岁及以上女281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9253人文历史
在世界同时期文化遗址中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除秦始皇兵马俑外,就是良渚文化遗址了。它于1936年由年轻的考古学者施昕更在其家乡良渚发现而著名。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在考察良渚遗址后题词:“中国文明的曙光从良渚升起。”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坐落在良渚荀山南麓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展示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所创造的“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属于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民国25年(1936年),浙江省省立西湖博物馆年轻的考古学者施昕更在良渚镇发现并发掘了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在《长江流域考古问题》中,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7年,考古学家苏秉琦阐述了区系类型的理论,说明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文化序列的一个阶段,即由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序列。良渚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现,初步查明在余杭市(区)良渚、安溪、瓶窑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达33.8平方公里,有村落、基地、祭坛、大型建筑基址等各种遗存。良渚遗址已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莫角山遗址:位于瓶窑镇1.5公里处大观山果园。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南为乌龟山,北名小莫角山,东谓大莫角山。1987年省考古所进行发掘,发展大面积红烧土堆各,最厚处达1.1米。再经1993年发掘证实,这是一处人工堆筑的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余杭镇位于瓶窑镇费家村,大观山果园西北,系人工堆筑的高台基地,东西长90米,南北长30米,高出附近水田7米。上层土呈黄褐色,下层土为灰褐色。1986年5月省考古所配合基建进行发掘,发现“显贵者”大墓11座,出土大量珍贵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玉壁、三叉形器等。
瑶山遗址:位于安溪镇下溪村西北的瑶山顶。高出附近水田38.2米。1987年5月发掘,为一座良渚文化祭坛和12座良渚文化大墓,面积为400平方米。整个祭坛可分为三,内为南北长6米,东西宽5米的红土台;台四周有宽2米、深1.3米的围沟,内填灰褐色土;围沟周围为砾石台面。祭坛四周原有砾石彻成的石坎护坡。祭坛南半部有前后两行共12座排列有序的玉殓墓葬。墓中琮、壁、及珠、管等玉器占随葬品的95%。
汇观山遗址:位于瓶窑镇外窑村西北一座高18米的小丘上,离安溪瑶山8公里。1991年考古发掘在1000平方米内有祭坛一座,祭坑3个,墓葬4座。出土琮、壁等玉器。其中一座不仅有木质葬具,且有双重外椁。除良渚遗址外,境内良渚文化遗址遍布,分布在其他镇乡的良渚文化遗址遗存已发现30余处。
良渚文化文物:良渚遗址曾出大量的石器,如石斧、石、有段,还有犁、镰、耘田器等,这些石器就是实证。彼时的制陶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最有代表的是造型美观、表面光亮、胎壁匀薄的黑陶,如鼎、豆、壶、罐等。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陶器上发现“记号文字”的符号。良渚文化的玉器,有装饰用的冠形器、玉璜、玉镯、玉带及玉鸟、玉龟、玉蝉等动物饰件。更有象征财富的史前钱币重宝玉壁,象征军权在握的玉。尤其是象征神权的玉琮,它里圆外方,含“天”圆“地”方之意,其中孔上下相通,以显示“通”天地神灵。良渚文化的玉器,造型奇巧,线条流畅,形象庄象,质地晶莹,都达到了新石器晚期手工业发展的顶峰。据《云林石谱》、《仁和县图经》等史籍记载,良渚周围约50公里范围内,诸山岩、洞穴均有玉石及刚玉砂发现,证实良渚文化之玉石均产于当地。另据民国《杭州府志》记载:“明正德九年,硖石沈祜於薇山土中得异石无数,如斧,如寺壁。方者、圆者、短者、长者。厚二三分。周围口尤薄,各有窍,皆倒榀,黄白黑各不同。光洁工巧,迨非人工。”说明早在五百年前,良渚文化玉器已为世界人发现。至清代,乾隆也收有传世的良渚文化玉琮、玉璜及其他玉饰品,题玩赏御制诗。瞿中深《奕载堂古玉图录》、吴大《古玉图考》中都有对良渚文化玉器的记载。良渚文化玉器流失海外者也为数不少。据陈甘棣《美国收藏良渚文化玉器》一文中说到,美国所藏就有200件左右。英国大英博物馆还辟有专门的良渚文化展室,其中就有大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