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杭州市地图 > 余杭区地图 >
塘栖镇地图
塘栖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位置

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2010年,全镇共辖18个村、7个社区,镇区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万人。全镇有耕地41921亩,鱼塘6290亩,桑地5870亩,果地10492亩,山林5743亩,茶地404亩。

人杰地灵

塘栖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士荟集、文风颇盛。明清时便有“樾馆”、“传经堂”、“丹铅精舍”、“经一庐”等藏书楼名燥一时,还出了像劳格、朱学勤那样的著名藏书家。塘栖,崇学之风颇盛,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早在光绪九年,塘栖就开设有义塾,俗称“蒙童馆”,光绪十六年,塘栖设“栖溪讲舍”,仁和县令捐资以助,并立碑记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绪三十二年,栖溪讲舍改办成“栖溪两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公私立小学相继创办,小学与私塾并存,学子们小学毕业尚需继续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战期间,曾因此办过中学,但时间不长便告停办。1956年,塘栖终于出现了当时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学——杭县中学。时至今日,塘栖镇已拥有4所中学、1所职高、1所专修学院和17所小学,04年年末在校学生为12652人。历年来,塘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塘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区普高中名列前茅。目前,从塘栖中学毕业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高级知识份子已达数百人。

改变现状

由于塘栖地少人多,过去务农人口极少,多数农民的收入也依赖副业及做小贩为主。解放后,国家对粮食实行“三定”后,一直靠国家返销粮生存。时至今日,塘栖镇人均土地面积为0.66亩,农业种植主要是春粮、单季稻及少部份早稻。近年来,为了增加农业收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突出了枇杷种植、青虾养殖等优势产业,努力拓展特色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亩、青虾养殖基地已达5000亩、甲鱼养殖基地为200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00亩。除此之外,还开拓了对一些传统名优农产品的深加工,其中淡水鱼、禽蛋的深加工产品畅销省内外,超山蜜饯畅销全国。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一个已具相当规模的淡水水产品交易市场,日交易淡水产品达20—300吨。

名胜古迹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为了充分挖掘塘栖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事业,一个占地1200亩的“塘栖运河文化村”即将动工兴建,她的建成,将使塘栖古镇焕发青春,重现昔日那小桥流水的迷人风光。

地区经济

塘栖名胜古迹遍布,依景称"栖溪二十四景"。迄今尚存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庙等,还有横亘古运河的七孔长桥--广济桥。十里梅海之超山,是著名的省级旅游风景点,这些独特的古迹遗址赋予了塘栖这座江南古镇无限的魅力。塘栖镇自92年被国家列为百家小城镇试点镇以来,先后获得"浙江省经济实力百强乡镇"、"杭州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二十优乡镇"。2000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0多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38元。塘栖除盛产稻米、蚕茧、鱼虾、菱藕外,还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如枇杷、青梅、杨梅、荸荠等,其中塘栖枇杷以其皮薄、汁多、味鲜而享誉海内外。每年举办中国塘栖枇杷节,吸引大批中外嘉宾惠顾。塘栖是余杭的工业强镇,经济总量名列前矛。现已形成金属制品、蜜饯食品、农药化工、针织服饰等四大优势产业和丝绸、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已建成约1300亩工业园区,是余杭区经济开发配套区块,享受浙江省经济开发优惠政策。特色蜜饯园区规划1500亩,首期开发500亩。塘栖是余杭区的中心城镇,去年特邀上海同济大学修订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以高起点、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投资近1亿元的广济大街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居住环境更趋优美,并以亮化、美化、净化为目标,提高城镇品位。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塘栖美好未来。

地理人口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系江南水乡名镇。京杭大运河、09省道贯穿全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辖46个行政村,11个居民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余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花果之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相关诗词

郎洌塘栖艺文志序:近几年“水乡古镇热”风靡一时,周庄的张扬,南浔的厚重,西塘的诗意,乌镇的浓郁,牵动多少游人的目光。江南水乡,成为现代人的梦中家园。而塘栖,这个江南佳丽地的代表却日渐湮没了。漫步塘栖,曾经的街坊廊檐、流水深巷仅剩残砖片瓦,而更堪忧虑的是八百年积累的文字著述,连同其依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认知,在现代文明飞奔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值得欣慰的是,显性的建筑形态也许因时代变迁而面目全非,而隐性的文化基因却可以草蛇灰线,薪火相传。挚友虞铭的学术力作《塘栖艺文志》(一名“塘栖著述考”),起南宋迄当代,考载塘栖人著述六百余种、地方文献近四百种,涵括经、史、子、集、刻书、藏书等门类,记人三百余,可谓集塘栖文化之大成。该书创作历时近十五年,期间,虞铭不仅仔细研究了塘栖的史料方志,还遍访各大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辑微钩沉,有时翻阅一日仅得资料寥寥数条,其中艰辛可见一斑。日积月累,虞铭掌握了大量资料,并梳理出塘栖文化的发展脉络。每每谈及塘栖历史文化、人文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丰子恺塘栖: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象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必须大家用同样的速度奔向同一车站,同样地熏沐蒸汽的恩泽。别人都说乘火车,我说是装进火车里。别人都说乘了火车走,我说被火车搬运。象火车那样蔑视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了。……”
叶文玲赏韵塘栖镇: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虞铭寻梦塘栖:很多年以后,我将会想起,那个芙蓉花盛开的秋天——引起十五岁男孩注意的,除了新学期的女同学外,还有清芬弥漫的橘树林里的那一方叫《栖溪讲舍碑记》的石碣。在以后的年月里,我是校园内唯一弄明白碑文意义的学生。长大以后阅读方志、寻访故老,渐渐知道,操场边垂柳绕植的荷池,便是范氏旧圃“一曲水”的遗址;而教室后那排老房子,画家蒲华在那里度过了成名之前的最后时光,醉醒醒时把墨水涂抹成花、荷、山水……我每天沿着南横头的廊檐,从蒹蕸水榭的门口转弯,翻越八字桥,穿过冯家长弄间的颓墙与荒草,来到大人们叫它“书院”的地方。在塘栖二中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离开了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