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宜春市地图 > 丰城市地图 >
张巷镇地图
张巷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历史

东汉建安十五年,张巷境内就有先民居住。至唐代(公元618—960年)已建立了凤池、后雷、老洲、桥头傅坊、水平垅尧家、下荣、老裴、屈家、下溪等村。至宋代(公元960—1270年)又发展了文家、范桥、罗家、梅花井等三十六个村。元宝庆元年(1312年)张巷街老圩建立。元至正二十一年(1316年)张巷白马寨圩建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张巷灌山又建立圩场。自古以来,张巷这方热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张巷人民敦厚诚朴,勤劳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兴学重教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张巷各地私塾兴起,百户上下的村都设有私人学馆,有富贵人家一、二家请一位先生或几家联请一位先生,还有一村或联村请先生的,学馆分蒙馆和经馆。.解放后,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张巷镇有张巷、白马、灌山三所初级中学,开设46个班,教职工138人,学生近3000人。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二十一所村完小,共设182班,教职工215人,学生7200余人。文人名士人才济济。自古以来张巷产生了大量的科举人物,名人辈出。有记载的有:元代韵州学正熊垣,明代尚宝司卿杨应祥,江都知县熊明遂,刘世举敕封三王,熊梦虱、熊梦蛟均拜官守备。清代熊斋鹤,翰林庶古士,著有《西园辑存》,其大弟中鹤,楚雄同知;小弟宇鹤历任教谕,著有《焦园诗草》;熊履,善诗词,名噪一时,著有《也庄山文集》二十卷,《也担吟诗集》三十八卷;戴峨山,江右名进士、诰封明咸将军。清至民国初张巷籍名人还有进士、钦点主政杨祖兰,举人杨廷言,武进士杨金诰,潮州府同知熊元翼·,平谷县知县熊起鲲,宁岗知县杨宗汉,举人,串城县代县长熊际可,湖南辰州府同知熊懋奖,兵部职方司主事熊梦符等,他们无不是学有所成,名文相随。熊佛西,张巷灌山人,我国近代著名戏剧教育家、剧作家,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先后创作了《这是谁的错》、《一片爱国心》、《孙中山》、《铁笛》、《山水人物印象记》等四十多部话剧、长篇小说、散文集等,创办《文学创作》、《当代文艺》、《人民世纪》等刊物,并导演话剧《茶花女》等,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培养的戏剧工作者,遍布祖国各地。熊佛西光荣当选了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政协二、三、四届会议,并先后任上海市第一届文联理事,第二届文联副主席、上海剧协副主席。

城镇建设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群策群力,奋勇争先,各项工作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名牌城镇。张巷集镇先后兴建了银三角商贸区、金三角商贸区和中卫路、佛西大道、凤凰路、钟城路、张东路和京九大道,建成区面积由0.4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白马集镇和灌山集镇也分别由“T”字型和“7”字型街道拓展成现在的“回”字型和“目”字型街道。三个集镇规划科学合理,街道宽阔,基础设施配套,高楼林立,彰显现代气派。集镇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先后有电管、公安、邮电、卫生院、计生、信用社、交管、司法调解等单位(部门)选址建设了办公大楼并整体迁入新址,中心小学、张巷中学实施了配套建设,兴建了银三角农贸市场、金三角农贸市场,在金三角市场投资120万元建设了高规格钢架交易棚。集镇管理规范,街面整洁,秩序井然。

民族风情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传统节日、庙会;婚丧寿喜乃至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相继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文化不发达的过去尤为突出,有大众性的活动,也有群众组成的业余表演班子。.方言俗谚。方言俗谚是人民群众的独特创造,是群众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地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如称舅父为姆舅、舅母为姆亲,叫晚上为夜哩、太阳为日头。俗谚中有指导农事的农事谚,如“春争日,夏争时,只争早来不宜迟”,教人民要抓住季节;“头伏芝麻,二伏豆”、“七葱八蒜,九油十麦”是指导下种时间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教人们要勤耕作勤施肥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谚语,代代口语相传,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心中无疾病,不怕冷麻糍”、“井水不打不满边,不供爷娘无闲钱”,“忍得一时气,能解百日忧”等。各种特色文化争奇斗艳。在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张巷人民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各种特色文化,主要有建筑文化、碑刻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婚丧喜庆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建筑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近80余幢古民居建筑和100处匾额;整个古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保存比较完整和集中,具有典型的江西民居风格。建筑群内有大量的木雕石刻,兵车战马、飞禽走兽、花草树鸟无不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造旨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碑刻文化除各种古建筑、寺庙的匾额外,主要有“文林家塾碑”,记述了文林家塾的建造历程;金山揭家的名人题匾,共八块,为民国梁启超、徐世昌、熊际可等名人所题。解放前,张巷地区有寺庙36处之多,其中桥头的钟城福地和张巷的天符庙等都较有名。钟城福地位于钟城山巅,海拔125米,庙堂巍峨,前后三进,分别为罗汉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各种菩萨千姿百态。每年正月庙会,各村举行游神、游灯活动,并伴有舞“狮子”、“滚龙”、“划龙船”等表演,看热闹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其中最壮观的数正月初八张巷圩“天符老爷”出庙游乡和正月十一灌山上社庙的“完猪上岭”场面。张巷狗肉自古有名,远近闻名,在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到张巷不吃狗肉白到”之说,其炒、煮、蒸、焖等烹调技艺独特,技术高超,红烧狗肉、白切狗肉以其色泽光润,肉嫩清香不腻口而闻名。在张巷农村,不同的宴席安座上席都有严格的讲究,二、三个知己朋友碰杯也常来一套行酒令,表现出本地化的酒文化。在服饰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孩的穿.戴上。在五六十年代都能看到,一些小孩的羊角帽(有的还有银饰)、肚兜、风袍、鞋子上都有手工勾绣的各种精美图案,美轮美奂。张巷其他特色文化也很多,如农耕文化、剪纸文化等。

经济建设

张巷镇小城镇建设起点高,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境内设有3150KW变电站和日产3000吨自来水厂,水电可以满足供应。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价格低,有可支配劳动力2.6万个;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存量大、且大都是公路沿线的荒山、荒水、荒坡、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还可享受赠送土地的优惠。张巷镇经济建设步伐日益加快,2003年,张巷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业总产值9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业总产值达8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2%,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目标。农业仍然是张巷经济的基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张巷镇的农业不断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到2003年,张巷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5,7万百,年贡献商品粮7600万斤,粮食生产绝对值居丰城市之首,是丰城市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的2000亩西瓜种植基地,3000亩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水禽养殖基地和20000条肉狗养殖基地。民营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张巷工业经济的发展新趋势。2003年,张巷镇有规模的民营企业发展到13家,产值占张巷镇工业总产值的93%。由于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张巷镇越来越成为外藉人士投资的热土,目前已吸纳的投资项目已涉及到建材、机械制造、粮食加工、畜禽养殖和旅游开发等方面。旅游开发是张巷镇方兴未艾的产业,除巳向游人开放的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钟城山道教文化景观和熊佛西故居外,张巷镇还计划把山溪和小源两座水库作为旅游开发的精品项目,以招商引资的形式注资,力争通过3—5年的开发,形成与白马寨、钟城山和熊佛西故居相映成辉的精品旅游线路。小城镇建设是张巷镇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张巷镇瞄准县级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旅游集镇,使集镇面积由原来妁0.25平方公里扩大到2.4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由原来的2300人增加到1.1万人,小城镇建设先后荣获“江西省文明集镇”、“江西省示范集镇”等称号,并被确定为江西省京九沿线100个重点集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