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隆镇地图
镇隆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镇隆古书院位于信宜市的镇隆镇,那里有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集中了一批颇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书院。镇隆建城于公元621年,从那时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县城的所在地,在唐贞观到宋熙宁的430多年中,它还作过窦州州府。虽然它的辉煌时期己经过去,现在的它只是一条村——信宜镇隆镇八坊村。不过,它却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处。文明门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门。后形成世俗,凡官宦履职调任和民间婚嫁喜庆都经此门出人,而丧葬之类事情则要回避此门。文明门最初为庙宇式建筑。民国年间,城门上还设有土炮,于每天正午鸣响报时。现在所见的文明门,重修于1947年。建筑式样为仿宫殿式,红墙碧瓦。学宫,也称孔庙,顾名思义,无论如何称呼都明白这是做学问的地方。学宫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现仍保留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棂星门外的墙上,尚存一碑,碑上依稀可辨有“官员在此下马”的字样,这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重。这学宫也叫“大洪国府”,里面有一段血雨腥风的故事。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三水人陈金缸率领的起义军占领了信宜县城,也即是当今的镇隆。陈金缸自封为大洪国南兴王,定都信宜,把这学宫改为王宫。后来陈金缸手下的元帅郑金决定降清,便在元帅府设下鸿门宴,席上劝陈金缸接受清朝的招安。陈不肯,破口大骂郑。于是,郑下令部将把陈劈死在这王宫里。这段故事就写在学宫的墙上。郑金后来当了清朝水师提督,60岁时得到慈禧太后赐的一个“寿”字和翡翠雕白菜,极尽富贵。李廷枢公伺,是为纪念信宜知县李廷枢所建。李廷枢于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县,他为官清廉,死后身上仅有几块银元。这在那个“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盛行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洁奉公真是难能可贵,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仅自发筹资将他的尸体运回江苏无锡老家,还于次年捐资修建了这座李廷枢公词。这公祠还叫做“三斗米公祠”,说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农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卖,路上忽闻知县李廷枢病殁,他将米担丢在路边,赶到镇隆给李大清官奔丧去了,黄昏才回来,一看那三斗米竟还在,可见当时的社会真是路不拾遗。现在,公祠因年久失修,己显破烂,但李知县的清正廉洁形象永为后人敬仰。1300多年作为一县首府的历史,为镇隆留下了国内十分罕见的由13所书院组成的古书院群、7个公祠等一批古建筑。这座起风书院,已有300年的历史。被称作“考棚”,过去这里是竟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国十五年,成信宜县党部所在地,书院前楼扩建成西式楼宇,书院因此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青莪大屋,建筑年代有近200年的历史了。青莪大屋带有清朝时期鲜明的南国建筑风格。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金包银”墙体。所谓金包银,即是外墙的青砖包着里面的泥坯砖。这青砖选料上乖,烧工独特,质量自然是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而不损毫发,当今年代是再也烧不出这砖了,因此称它为“金”。而包在里面的泥坯砖,是精选田间湿泥,放水牛反复踩踏搅拌,填在斗大的木框内,刮平整后移开木框,制成两尺长一尺宽半尺厚的泥坯,放在田头晒干变硬后,便拿来砌墙体。这泥坯尽管没有放进砖窑铲制,但一样坚硬,在这里称为“银”。这样的“金”包这样的“银”,堪称珠联璧合,坚如盘石。所以住在这座200年屋龄的古宅里面的几户人家,尽管安心地住下去,丝毫不用担心会有什么闪失。据住户们说吧,这古宅冬暖夏凉,盛夏时节,外面烈日炎炎,大屋里却是很阴凉,根本不用考虑装空调机。听这里的老人说,可惜的是这里的古城墙拆掉了。环绕镇隆古镇的古城墙非常有建筑特色,正因为它的雄伟壮观,抗日战争时,为防止日本鬼子的飞机前来轰炸时古城墙过于醒目,容易让飞机辨认出目标是县城,县政府于是下令将这古城墙一米不留地拆得干干净净。在镇隆,古色古香的建筑到处可见。古老的墙面由于风化水蚀而斑驳陆离,石柱也已经布满了苔薛。我们走在镇隆的小街小巷上,宛如在翻看着一页散发着古墨味道的历史。农业
“镇隆红葱”是惠州市近年发展起来的品牌。近年来,镇隆镇以高田、井龙、大光、塘角等村为中心,连片大面积种植红葱,常年种植大户近200户,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是我镇继“镇隆荔枝”后又一大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辐射带动平潭镇张新村及惠城区沥林镇塘吓村、陈江街道澄海村等周边地区超1万亩。每天有30多吨红葱由镇隆镇源源不断销往东莞、深圳及港澳地区,占镇隆及邻近周边地区红葱销售的八九成,初步形成了“镇隆红葱”效应,成为广东省继广州水沥、南海西樵之后的全省最大红葱生产基地之一。闻名遐迩的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等品种享有盛名,2003年,镇隆成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品局注册了“镇隆”牌荔枝商标,2004年,镇隆被惠州市授予“荔枝之乡”荣誉称号。一、镇隆种植荔枝的历史和现状:镇隆的荔枝种植业,据说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80代末。1989商张振鹏第一个来镇隆承包山地大规模种植荔枝。之后,有不少外地人员也纷纷承包山地,在镇隆发展种果业。至今,镇隆已有规模大小的果场34个,种植面积有42000多亩,其中荔枝35000多亩,且90%以上为优良品种。在镇隆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种有荔枝,形成了该镇独有的特色,也奠定了以后荔枝之乡的美名。
二、优越环境造就优良荔枝:镇隆荔枝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三大因素。天时是镇隆地处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镇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升,特别适宜荔枝的生长;地利是镇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坡较多,山林面积占该镇总面积60%,而镇隆荔枝大多的种植在山坡上,在25坡度以下的山地便种植有1.4万亩,在日照和湿度上都占有了相当的优势,且土壤中含有多种适宜荔枝生长的矿物质,使其色美味甜,享誉各地;人和,一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二是镇隆人民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朴实,默默耕耘、不断注重产量与质量上的提高,终究造就了荔枝之乡的美誉。
三、镇隆荔枝的特色:镇隆荔枝色香味俱全,也因其品质好、档次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其中又以其优质的“糯米滋”、“桂味”等而闻名海外。镇隆荔枝其色如丹霞,肉厚核小,甜而不腻,口感极好;味道鲜美,剥开荔枝壳时果汁不外溅,果肉干爽鲜白,深得各地客商青睐。故即使价格稍高,却仍是销路极好,在全国各地都有较大的市场。镇隆荔枝已成为荔枝中的名牌产品,是岭南佳果中的珍品,每年都被惠州市政府选送供中央领导品尝,并获得不少的赞誉。
四、协会+农户:造就荔枝产业化之路:早在1999年,镇隆镇与华南农业大学荔枝研究中心合作,把名优产品糯米糍、桂味做成保鲜品,空运到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展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商认识了“镇隆荔枝”;于此同时,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催生下,形成了镇隆镇荔枝生产协会,由镇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以荔枝专业户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利研机构为依托,科技人员、荔枝科植专业户、营销大户自愿参加的专业协会。协会充分发挥荔枝生产服务站的作用,大力倡导果农提高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优质镇隆荔枝。在协会倡导下,果农全面恢复优良纯正品种培育,实行有机肥种植,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杜绝化学激素、残留农药在荔枝中露脸。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使镇隆荔枝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有效的管理和生产下,极大地激发了该镇果农的种果积极性,使种果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镇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