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镇地图
珠玑镇相关地区地图:
珠玑历史
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原南迁民族的发祥地和“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广东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心镇建设示范点和中宣部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历史沿革
历史:南雄县境,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春属南海郡,汉属豫章之南野县,三国属吴之始兴郡;南北朝时,州郡虽多次变易,而始兴县属不变。南雄建置始于唐代光宅元年(684年),当时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两乡划出,设置浈昌县,取境内浈水、昌水之名合为浈昌县,珠玑地属之。南汉乾享四年(920年),在浈昌置雄州,辖浈昌、始兴两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因有别于河北雄州,遂改雄州为南雄州,南雄之名由此始;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帝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珠玑地仍属之;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保昌郡;绍兴元年(1131年),珠玑为保昌县牛田村十四图。据史料记载,宋嘉定年间设沙水驿,隶属保昌县,其后,珠玑在行政区域中,一直沿用沙水之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沙水为保昌县地。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南雄府,仍领保昌县地,沙水村为望梅乡,后又设置沙解巡检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南雄府改为直隶南雄州,裁去保昌县;直隶南雄州设红梅司,沙水街为红梅司属上北一都,其后在此设沙水塘,至清宣统末年止。民国伊始,改直隶南雄州为南雄县,其时称沙水圩。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1996年,南雄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珠玑仍属之。建国后:珠玑从乡改镇,行政区域在不同时期皆有调整变化。1949年,设南雄县第一区珠玑乡;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南雄县珠玑乡;1958年,珠玑为湖口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设立珠玑人民公社;1980年,实行政社分开,改称为珠玑区公所;1986年冬,改珠玑区公所为珠玑镇人民政府,珠玑巷隶属至今未变;2005年6月,位于珠玑镇北面的原梅岭镇被撤销,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并入珠玑镇,总面积222.5平方千米,现辖珠玑、里东、梅岭、梅关等22个村委会和珠玑社区1个居委会,236个村小组,近4.4万人。珠玑巷在沙水河西侧,后巷内人工围河成湖,又叫沙水湖,古时称巷所在地名叫沙水镇。从史料看,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阮元编撰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黄慈博先生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等。由此可见,古时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实地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今珠玑巷南门楼起向北走,经贵妃石塔到石桥(双龙桥)一段,约长200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的“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楼碑(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记载,“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黄慈博先生在《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像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巷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
地理位置
珠玑镇位于北纬25゜11′14″,东经114゜21′58″。新老323线穿境而过,规划中的韶赣铁路、高速公路也经过珠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6℃,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型气候。资源概况
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31818亩,其中:水田26890亩,旱地4928亩。境内有一沙水河自北向东南蜿蜓而过,汇入浈江河,河长34公里,年流量0.626亿立方米,源头小河3条,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量1545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宗;小型水库6宗;1—10万立方米山塘70宗。水力发电厂3个,变电站1个,年供电量250—280万千瓦时,供电线路全长76公里。珠玑镇现有水厂一个,日产水量1.2万吨,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洁净,无污染。为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给水管网采用直径DN500mm供水管,沿各道路以DN800—DN200mm的给水管与主干管相接,能保证居民和工业100%用水。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珠玑镇位于南雄市区北面,距市区9公里,新老323线贯穿全镇,规划中的韶赣铁路、高速公路也经过珠玑,高速公路出入口紧邻珠玑,交通便利。全镇17个村除上嵩外全部镇通村公路路面已经水泥硬底化。同时,珠玑处于广东、江西两省的交界处,具有较好的边缘区位优势。2、人文资源优势:珠玑古巷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每年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去年已突破30万人次。沙水寺院的主持大师在佛教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响誉东南亚地区。里东村保存至今的宋代古街,街上有一座木结构的戏园和戏台,沿街建筑风格古朴,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3、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底珠玑镇总人口为34920人,劳动力1401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为本镇的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人口来源。
产业状况
农业方面:通过巩固三大基地(即古田国际型烤烟基地及南雄市长迳烟叶基地、里东地膜花生示范基地、新村水稻制种基地),引进黑山羊的养殖等措施,以点带面,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运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目前镇内有广东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烟草南雄有限公司、韶关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南雄金友粮食集团公司,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大力种植优质烟、优质稻、地膜花生、玉米,并初具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镇政府积极推广“科技兴农”,农业生产正逐步向基地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珠玑已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烟、优质稻、姜、果树、蔬菜、玉米、花生等七大农作物为主体的农业结构。珠玑镇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全镇有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水田3.42万亩,旱地1.08万亩,人均耕地1.5亩,土壤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镇有有大小山塘水库200多宗,其中中型水库二宗,小(二)型山塘水库6宗,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是国家六大优质烤烟基地之一,基地在2001年度的评比考核中,烟叶产业质量,基地规模及基础设施均名列全国榜首,2002年7月9日全国烟叶生产收购现场会的与会人员参观了基地,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近年来,珠玑镇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正逐步向基地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1年全镇种植黄烟1.3万亩,总产1950吨,优质稻2.5万亩,总产12500吨,花生9000亩,总产2250吨,镇内已建立了一批白果基地、毛竹基地;沙田柚、奈李等优质水果基地,面积3500亩。随着农业布局的不断优化,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运行,珠玑的农业将走出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主要高质高效农产品有:1、粮食作物:优质谷、美国超甜玉米;2、经济作物:优质烟、花生、黄豆、奈李、指天辣椒、白果、大姜。2、工业方面,中国加入WTO后,珠玑镇抓住机遇,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道路,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招商项目主要有占地面积分别为1800亩和3000亩的珠玑巷后裔创业园和珠玑(台湾)工业园、珠玑古巷旅游酒店,乌泥水库生态度假村等。目前珠玑镇工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本身的资源优势,有水力发电厂1座、日产水量12000吨自来水厂1座,腐竹加工厂一家及板鸭等。腐竹是珠玑的传统名牌产品,采用优质黄豆与泉水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无污染、风味独特,软滑爽口,营养丰富,素为筵席佳肴,在珠三角享有盛誉。珠玑板鸭,风味独特,珠玑古巷一年四季有板鸭销售,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第三产业: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餐饮、服务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有中档酒楼3家,珠玑古巷、乌泥水库观光林、竹博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珠玑古巷和沙水寺是珠玑旅游业的闪光点。珠玑古巷位于珠玑镇内,以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著称,响誉东南亚地区,有“广东第一镇”之称。古巷西依巾字岭,东府沙水河,周围良田沃野,延绵千里,巷内有广东至今唯一一座有绝对年代的七层石塔即贵妃塔;珠玑巷旁有寺院一座,名为沙水寺,沙水寺的主持方丈是在佛教领域具有很高声望九十八岁的本焕大师,每年都有许多遍及东南亚的信徒前来朝拜,加上寺庙目前经过修缮及扩建,新的寺宇砖石雕刻细致精美,气势滂溥,结构上用斗拱飞檐翘背,悬梁采柱,四周良田沃野,延绵千里,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此外还有里东保存完好的宋代一条街,街上一座木结构的占地近500平方米的戏园和戏台,很具有当时的文化特色。珠玑的传统民间艺术节目有珠玑村的飘色、99节龙;洋湖村的舞青草狮、鲤鱼跳龙门、闹春牛;里东村的双狮舞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