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温州市地图 >
苍南县地图
苍南县相关地区地图:

“国”字号金名片

中国印刷城(苍南),中国礼品城(苍南),中国塑编之都(平阳、苍南),中国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苍南),中国箱包市场产业基地(苍南),中国紫菜之乡(苍南),中国四季柚之乡(苍南),中国蘑菇之乡(苍南),中国席草之乡(苍南),中国梭子蟹之乡(苍南),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苍南),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苍南)

人文历史

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今苍南地,早在新石器时代,灵溪镇的渡龙山上就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钱库镇桐桥村还遗留有7座商周时期石棚墓。它是当时浙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制,这种巨石墓葬文化在国内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国保”单位。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逐渐频繁。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东瓯王,为东海辖地。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汉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当地的闽南文化主要来自明朝清朝时的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经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温州,以苍南县为中心分布,被称为浙南闽语。,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同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辖36个乡镇(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苍南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19年,地处东南海域的古镇金乡,各小学师生和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举行反帝爱国大游行,组织进步社团,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盐民在吴信直的带领下,首举暴动义旗,掀起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怒潮。这些活动,启发了苍南人民的觉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苍南地区建立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自隋大业三年(607)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止的1248年间,苍南历史上曾经有文状元1人(徐俨夫),武状元7人(陈鳌、陈鹗、黄裦然、林管、项桂发、章梦飞、林时中),文榜眼2人(邹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应发、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陈桷、黄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进士268人,武科进士156人。佛教“玉苍派”影响遍及东南亚;民间神祗杨老爷在我国东南沿海有庙宇500多座,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宜山八岱村的夹缬印染工艺有“印染业活化石”之称,它采用纯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兰根提炼的靛青作颜料,是最环保的印染工艺,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唐宋盛行一时,已在世界上失传的摩尼教也在苍南留下了踪迹,括山乡下汤村(古称鹏山)的选真寺留有乡人孔克表撰写的《选真事记》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贵资料。

社会事业

教育和科学技术:素质教育继续深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财政性教育费用支出55371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年末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15所,其中普通中学73所、职业中学11所、小学130所、特殊教育2所、幼儿园199所。在校学生19.82万人,占总人口15.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巩固率99.99%;初中入学率99.82%,巩固率99.88%;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6.05%,比上年提高9.86个百分点,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9.42%,比上年降低1.87个百分点。2007年度高考上线9888人,比上年增加1562人,有7705人被各类高校录取,增加1247人,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4年居全市第一。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4817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占74.1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18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5.81%。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普通中学1:17.6;小学1:18.27。全年新建校舍11.2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2.76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3.2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158.9万平方米。2007年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2101万元,增长14.2%,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3%。一年来,全县列入省工、农业重大科技专项3项,省工业科技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2项。有5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全年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新产品3项、省重大专项6项。民营科技性企业发展获得突破,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利工作步伐加大,全年累计授权公告(含发明申请公开)专利220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64件,外观设计专利133件,专利总量比上年增长61.8%,其中发明专利增长91.7%。年末县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604人,比上年减少9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6343人,增加657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2007年末全县有文化站3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250场次;电影放映5775场次,观众179.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3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万人次。2007年动工建设苍南图书馆新馆,新建村文化活动场所76个,农村放映数字电影5502场。完成148个行政村和320个自然村工程,采用光缆方式联网441公里,电缆方式联网442公里。全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入户率达50.12%。全县有卫生机构65家,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51家,个体开业诊所26个。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99人,其中医生1102人。全县医疗机构病床1574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2.6张、医生8.8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224.3万人次。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科。全县农村建有村卫生室470个,社区服务站10个。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县已参合农民57.70万人,参合率74.5%,筹集合作医疗资金0.4亿元,34万参合农民完成了健康体检,查出患疾病人数5万人,疾病发现率14.7%。全县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34万份,建档率达59.2%。2007年建设135个全民健身苑点和30个农村文体俱乐部,到年底全县505村建设了全民健身苑点,占全县776个村的65%。全年共组织参加温州市17项青少年的体育竞赛,取得金牌55枚,银牌23枚,铜牌15枚的较好成绩。在六月"麦积山杯"全国农民武大赛暨中国-天水伏羲武术大会上,该县11名农民武术运动员代表浙江省二队荣获团体冠军,成功地举办了2007年全国超级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0年全县总人口118.4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1.96万人,女性人口56.50万人。全县当年人口计划生育率76.84%,比上年下降10.8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60.71%,提高1.3个百分点;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9.01%,下降0.93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34.41,同比上升2.96个点;一胎次、二胎次和多胎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4.29、201.67和300.82,二胎次和多胎次出生性别比居高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全县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5273元,比上年增长2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964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41元,同比增长20.1%;事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235元,同比增长21.7%;行政机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819元,同比增长4.2%。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4元,同比增长11.1%;人均生活费支出12747.4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食品类支出5587.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9元,同比增长16.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709元,同比增长15.13%,食品类支出249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1.34平方米。全县25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设镇20个,乡16个(其中民族乡2个)。全县有居民委员会(社区)98个,村民委员会776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51个。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9.26万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6.93万人,增加1.0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33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99亿元。全县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62万人,发放养老金2.67亿元。参加工伤保险11.79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63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3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1万人,离退休职工0.65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医疗保险费523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4072万元。全年政府财政用于抚恤和社救支出0.46亿元。全年社会福利院数25个,床位数3647张。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7万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4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317人,发放保障资金1562万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218.9万元。县慈善总会募款4277.4万元,支出救助金1234.5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16910对。
资源、环境和其他社会事业:2007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万平方米,累计10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78万平方米。年末供水管道82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7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643万吨;排水管道48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55782户。年缴存住房公积金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自房改以来累计缴存8.41亿元,年末余额6.95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66亿元,同比增长38.0%,年末贷款余额5.9亿元。生态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58个。建成6所市级绿色学校,2户省级绿色家庭、3户市级绿色家庭,2个市级绿色社区。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河道整治新增31.3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14.55平方公里。完成国道、省道、县乡道绿色通道里程75.3公里。"青山白化"治理率达91.7%,生态墓葬覆盖85.4%的行政村。生态公益村累计建成面积为21.7246万亩。旅游区环境已达到达标率95%。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其中化学需氧量削减1510吨,下降5.38%,二氧化硫削减67吨,下降1.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2%,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42.2%。2007年度省控监测点三叉口全年共监测6次,全年取得监测数据72个,其中54个监测数据达到环境功能要求III类标准,占总数的75.0%;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98.8%。全县有律师机构5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459件,民事诉讼案件1778件,行政案件诉讼83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986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4546件,办理涉外公证1069件。全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30起,比上年上升5.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6人,同比下降27.3%;受伤人数508人,同比上升3.9%;直接经济损失26.8万元下降45.6%。全年发生火灾38次,比上年减少3次;火灾死亡2人,比上年减少1人;直接损失287.7万元,同比上升96.6%。

经济状况

苍南县是8个浙江省级贫困县之一。根据苍南县统计局《2009年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苍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县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活力不断提升,环境明显改善,全县经济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1、综合: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1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5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6亿元,同比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45.2:46.9调整为7.8:45.7:46.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8%,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经济贡献率为37.8%,建筑业贡献率为15.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7%,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贡献率为29.6%,金融业贡献率为13.3%。人均生产总值17256元,不变价增幅9.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526美元。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收入达21.8亿元。外贸出口依存度由10.8%下降到10.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41.4%下降到37.3%。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96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70人,失业率为3.45%,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2、农业: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7%;林业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4.8%;牧业产值3.69亿元,同比增长1.8%;渔业产值12.82亿元,同比增长3.6%。
3、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2.2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工业增加值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4、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农村私人投资11.25亿元,同比增长9.3%。全社会工业性投资累计完成32.63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2.0%上升到44.3%。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26亿元,同比增长16.4%。
5、国内贸易和旅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43.94亿元和69.96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6.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0.04亿元,同比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86亿元,同比增长5.3%。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9.07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52.87亿元,同比增长4.6%。
6、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3%。其中进口总额0.38亿美元,同比下降10.4%。出口总额为3.21亿美元,同比下降2.4%。外贸依存度为11.2%,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0.0%,分别比上年下降1个和0.8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0.13亿美元。
7、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2009年9月,温福铁路苍南站正式通车,苍南段全长23.8公里,日均出站数1353人次,进站数2150人次;春运期间最高峰出站和进站数分别达到2607和3800人次。年末公路总里程(含乡村道)139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一级公路37.6公里。全县通公路行政村776个,公路通达率100%。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合计9.86万辆(拖拉机除外),居瑞安、乐清和永嘉之后,列全市第4位。其中汽车占5.05万辆,汽车中私人汽车4.41万辆;摩托车占4.80万辆。2009年度机动车新增13071辆,大型汽车新增223辆,小型汽车10666增,摩托车2190辆,与2008年相比,汽车总量增长36.33%,尤其载客汽车增速惊人,增长为43.4%,载货汽车增长为16.3%。全年全社会客运量3339.8万人,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铁路客运量13.2万人,公路客运量3326.6万人;全年货运总量904.2万吨,其中公路货运完成量708.6万吨,水路货运总量195.6万吨。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6.4万吨,其中大综货物吞吐量有:煤炭31.9万吨,矿建材144.1万吨,石油5.3万吨,粮食2.2万吨。
8、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8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3亿元,同比增长10.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9.3%。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21.77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7.50亿元,同比增长15.7%;科学技术支出0.28亿元,同比增长13.2%;医疗卫生支出1.94亿元,同比增长8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8亿元,同比增长19.7%;农林水事务支出3.00亿元,同比增长33.4%。

苍南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

苍南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日前公布
常住人口118.46万
流出县外人口明显多于县外流入人口:5月18日,县统计局公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人口总量仍处于平稳增长期。全县常住人口为118.46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16.7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70万人,增长1.46%,年平均增长率为0.15%。日前从县统计局获悉,从苍南县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分析,透露出许多苍南人口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在一些城镇的街道上,郊区的工业园里,我们随处可见一些外来务工者,在大家的印象中,我们是个外来务工大县。我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流出县外半年以上人口为22.71万人,我县常住人口中来自县外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为13.59万人,流入人口总量远远小于我县流出人口,流出人口是流入人口的1.67倍。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处于旺盛期。全县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为89.05万人,比“五普”增加7.94万人,所占常住人口比重提高了5.71个百分点,显示我县仍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数据显示,我县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增加。居住我县的少数民族人口为3.10万人,比“五普”增加0.83万人,增长36.58%,所占比重由“五普”的1.94%提高到2.62%。在全国56个民族中我县已有38个民族居住,常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畲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回族。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家庭户人口
继续呈小型化趋势: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6.2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2.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3人减少0.52人。统计局解读: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比“五普”减少0.52人。显示出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和居住条件改善等因素,使家庭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性别构成
性别比稳步下降: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1.96万人,占52.31%;女性为56.50万人,占47.6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7下降为109.67。统计局解读:常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但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年龄构成
步入老年化社会并逐步加快: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9.29万人,占16.29%;15-59岁人口为84.66万人,占71.4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51万人,占12.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3万人,占8.5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2个百分点。统计局解读:全县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五普”的9.96%上升到12.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由“五普”的7.03%上升到8.55%,按国际标准显示我县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并在逐步加快。同时我县百岁及以上人数与“五普”相比有成倍在增加。
受教育程度
低文化程度比重明显下降: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0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18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9.58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66人上升为554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169人上升为1271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7967人上升为2885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5992人下降为33415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44万人,文盲率[5]为11.34%。统计局解读:与“五普”相比,我县每十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253.8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77.3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3.1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下降27.34%。显示出文化程度越高增长越快,低文化程度比重明显下降,显示10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城乡人口
向灵溪和龙港镇聚集明显:数据发布: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4.82万人,占5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3.64万人,占45.2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3.1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1.4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42个百分点。统计局解读:数据反映了我县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得到不断得完善,使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推进了我县城镇化进程。我县常住人口向灵溪和龙港两大镇聚集明显,灵溪和龙港两镇总人口比重从五普的42.33%上升到50.39%,常住人口增加10.28万人,增长20.80%;而16个乡总人口比重从五普的12.50%下降到8.65%,常住人口少了4.35万人,下降29.81%。

风土人情

婚姻:讨欢彩,结婚求吉利,讨好兆,称红喜事,庚贴用红纸,礼品中必有红喜蛋,蛋呈圆形,谐为“状元”,并与红枣(早)、花生(生)、桂圆(贵)、莲子(子);合成“早生贵子状元郎”彩话。婚后,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嫁妆、重盛、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请庚帜,旧时,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三日后卜吉合婚。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亦经卜吉,合则议聘,不会将庚帖退回。定亲,旧时定亲分“小定”和“大定”。定亲前议定聘金,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小定”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及糕饼、鱼肉等礼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以“碗”谐“稳”,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红枣、花生等、“大定”为正式定亲,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女方收起男婚书,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大定”与“送日”常并合进行。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嫁娶,嫁前一日,女家设宴待客。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谓“开额”,母亲为女儿加笄,谓“上头”、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妆。而后迎亲队伍启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别、内容通常为:留恋父母,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传。花轿至男家,由傧相念赞,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新娘由两个“利市人”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跨过火盆至中堂,与新郎同拜天地,众撒以红绿米,红花生。礼成,入洞房,吃“和同饭”,饮“交杯酒”。毕,中堂开筵、第一桌左上首,谓之“头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闹洞房,谚云“七日洞房无大小”,结婚之日闹房尤烈。亲友至,新娘敬烟奉茶。客人瓷意调弄新娘,出难题,索礼物,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欢悦情事。建国后,闹洞房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此俗已渐趋淡化。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如“三字竖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缘;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坐筵,即婆媳交家仪式,婚后三日举行。中堂设筵,上为朝天主位,下为关封位,旁设女宾席。吹班乐作,新娘立主位,婆立关封位,女宾人座、乐曲声中,婆媳互换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文明结婚,“五四”运动后,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方国家,请地方名流为证婚人,主持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婚礼开始,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白色礼服,在乐声中并肩进场。证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婚者互换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继而证婚人、主婚人与新人致词。解放后,婚札更趋于简单。干部结婚只摆茶点。70年代,婚俗趋繁。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女方回赠衣、鞋。双方分喜糖给亲友。结婚时,女方多数带缝纫机、自行车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攀比之风严重,聘礼高者,金饰达500克、聘金万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档西服、摩托车等;结婚时,女方还带彩电、电冰箱、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新五大件”。
生育:催生礼,产期临近,娘家要送“快使肉”,谓孕妇吃后可顺利分娩。从前生第一胎,会向多子女人家讨婴儿衣服,对方给单衣、夹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儿健康成长。分娩,旧时稳婆接生,婴儿死亡率高,现均新法接生。产后,休息一月,称“做月里”。产妇房关闭窗户,拉下窗帘遮阳,以防损目。产妇穿长袖衣服、长裤、着袜,头包黑纱布或手帕,防受凉。食姜、黄酒、索面、男长辈和外人不能进房。月里羹·满月酒,产后一月内,娘家及亲戚朋友送索面、黄酒、鸡蛋、母鸡、海鲜给产妇,谓“进月里羹”。30天为“小满月”,40天为“大满月”,摆“满月酒”,亲朋送礼。也有在婴孩四个月时摆酒,谓之“百日酒”江西片即县城灵溪一带摆"120天酒"。取名,昔时,看重为男孩取名。迷信者先为算命,如命里五行有缺,在名字后一字上弥补,若缺金,取“金”编旁字,前一字则为宗谱规定之“辈份”字下辈名字,不能跟长辈同字或同音。怕孩子难养大,往往取女名,如小燕、秀珍,或取贱名,如阿狗、侮颓。女孩则多以娟、娇、婉、娥、香、英、淑、娴等字为名。示美好贤惠;多女无子家,为女孩取名寄托有嗣愿望,如招弟、有弟、领弟、来弟等。建国后,有因紧跟政治形势,取名和平、建设、炼钢、卫国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名字中往往带“红”、“东”、“兵”、“武”、“卫”等字。周岁,俗呼“对周”、“对对”。外祖家要送厚礼,有小儿四季衣着、玩具、银饰。银饰为必备之物,谓可避邪,后有改为金饰者。主家摆酒宴请,较满月酒丰盛。上学,儿童到七八岁上学,外祖家送葱(谐聪)、状元糕等。入学日内蒙师跪拜,蒙师把手教描红,后将状元糕等分送同学。建国后,改为送学习用品和衣服。
寿庆:生日,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做寿,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