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关镇地图
霞关镇相关地区地图:
物产资源
霞关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澄海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河网纵横,适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广大的丘陵山地,可以大面积开发四季柚、荔枝等水果业;森林资源有杉木、松木等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有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主要水产品有黄鱼、墨鱼、带鱼、鲳鱼、石斑鱼、梭子蟹、紫菜、青蟹等数十个品种,海洋捕捞业和海涂养殖业前景可观。霞关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充足,温暖湿润。党建工作
深化“民情系列”活动。把村级作“多方联动”的基础,建立完善村民情接待室,坚持每周二民情接待日制度,以及每季一次民情质询会制度。每逢周二民情接待日,该镇要求驻村干部下村与村干部一起“坐诊”民情接待室,实行“全天候”,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并做好详细登记,对能解决的,当场及时予以解决,当场无法解决的,由驻村干部及时提交镇民情分析协调会研究解决;同时,邀请村民代表、老党员等群众参加,坚持每季召开一次民情质询会制度,听取群众对村级财务、计生、民政救济救灾等各项工作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整改,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切实解决村级单位无法解决民情问题,并要求驻村干部坚持记好民情日记,发放民情联系卡,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该镇以镇党校为主要阵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工作。2003年共上党课6次,18课时,电化教育12次,党员教育率达99%,采取方式为集中和分片学习授课相结合。根据省、市、县委统一布置,该镇也适时开展主题教育。2003年7月1日,组织350多名党员、干部在南坪烈士纪念馆开展“七一”纪念活动,33位新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新党员工作方面,该镇按照中央提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2003年,发展新党员25名,入党积子47人,培养后备干部65名,在发展25名党员中,生产一线15人,占60%;35周岁以下占56%;妇女党员3名。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严格履行入党手续,通过考察,支部通过,组织谈话,然后履行手续,经镇委研究方可发展,做到积极慎重,保质保量。同时,健全党费收缴制度,并切实加强党费管理和使用。2003年,共收缴党费1.8万元。交通旅游
霞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港区内有多个岛屿、港湾、沙滩、岙口等特点,是开辟水上运动和特色旅游项目和发展垂钓等海滨休闲渔区的绝佳选址;港区周围多奇礁、怪峰、幽洞,是巧夺天工的天然海滨浴场和消夏度假的旅游胜地。霞关水陆交通方便,水霞公路贯穿镇境8个行政村,并与104国道线连接,通往全国各地;除海岛外,该镇已实现村村通机耕路,各村机耕路与水霞线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镇内公路交通网络;海运南至福州、广州,北至上海、南京等地,近途有沙埕、台山和南关客轮往返直达。经济产业
农业: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700吨,蘑菇130亩,各种蔬菜产量4700吨,同时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山区水果林3000多亩,其中四季柚1000多亩,改造茶园100亩,饲养山羊700多头,为山区经济发展开辟有效的途径。兴修、加固了三十担、菜籽安水库等水利设施,增加库容面积,提高了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完成澄海平原农田水利建设,修筑田间机耕路800米,渠道500米,闸门5座,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渔业:渔业是霞关镇的支柱产业。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渔兴渔,以渔兴港”的发展战略,按照“主攻养殖、优化捕捞、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的工作方针,克服了渔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了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每年捕捞业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产值约1.2亿元,占全镇经济总量85%。针对近海海洋资源的衰竭等不利因素,该镇适时调整渔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2002年新建投入深水网箱养殖6只,发展传统网箱亩,海带、紫菜等浅海、滩涂养殖1500亩;在捕捞业方面,继续抓好传统毛虾捕捞同时,注重发展灯光围网等新兴作业,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条件;在加工方面,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新建虾皮加工厂5座,为虾皮加工提供了便利,增加了渔产品附加值;在流通方面,广开销售渠道,利用霞关镇被命名为“浙江省虾皮之乡”的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工商贸易:2003年全镇商品销售服务额1400万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50多万元。外资外贸工作,利用毛虾、丁香的品牌,加大对渔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力度,扩大出口对外创汇,2003年,盐水虾皮、干皮、丁香出口达1500吨,创汇100万美元,外贸收入在社会经济总收入所占比重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