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温州市地图 > 苍南县地图 >
岱岭畲族乡地图
岱岭畲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概况

岱岭畲族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年积温6770℃以上,有效积温天数248天,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8℃,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低温-2.5℃,无霜期273天,年降雨量1248毫米,年日照时数1740小时,适宜发展各种经营,发展水果、食用菌等。

农业发展

2000年全乡有水田2735亩,旱地1252亩,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解放前,粮食生产常逢旱、虫、风等灾情,亩产在150公斤以下,人民生活极其困难。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稳步上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大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82年在严重的干旱情况下,粮食没有减产。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耕作制度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水田间作改进连作,大面积冬种,旱地一熟改两熟,稀植改密植,同时推广套种。解放初,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基本上是耐瘠、高杆、低产的传统的品种,产量很低。1950年至1960年主要推广高产品种,淘汰低产农家品种。1961至1975年则改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实现矮杆化,早稻推广“矮脚南特”,晚稻推广“广场5号”、“二九矮7号”、“珍珠矮八号”和“农垦58号”等。蕃薯推广“新种衣”和“港头白”。1976年后主要推广抗病虫性好、耐肥性强和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20世纪80年代推广“青杆黄”、“竹菲10号和2号”、“矮青3号”,晚稻推广“汕优85”、“仙优64”等杂交稻。1994年全乡杂交晚稻面积已扩大1883亩,成为主要品种。蕃薯新品种有“华氏48”、“胜利3号”、“潮薯”和“瑞薯1号”,此外其他经济作物也都进行选育、引进、推广。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推广使用化肥,同时普遍推广红花草籽等绿肥。2001年全乡山地面积1.5万亩,林地12646亩,占林业用地的84%,栽有毛竹、黑荆树、外国松、马尾松、茶,四季柚、柑、桔、杨梅、桃、李、柿子等,疏林地960亩,占5.3%,未成林地4636亩,占地25.4%;森林覆盖率80%,主要以薪炭林为主,面积7662亩,占林业用地60.6%,用材林3114亩,占24.7%,防护林1289亩,占10.2%。多年来,乡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林业有关政策,充分发动群众,狠抓造林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杜绝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发生。1994年度获得温州市护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为提高林种成分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发展一优二高的林业,乡实行统一布局,因地制宜,连片开发,逐步改造的办法,增加用材林和经济林。1993年栽培四季柚505亩,1995年营造水果林1500亩(其中小水果1140亩,四季柚360亩),四旁植树1万多株。至2001年,全乡已发展水果3000亩,其中国家级名优水果四季柚2300亩,已挂果1000亩,亩产值1000多元。全乡林业生产实行以法治林,以法护林。

历史沿革

清代岱岭属平阳县招顺乡五十四都。宣统三年(1911年),平阳县划定自治区域。民国成立后,沿宣统三年划定的自治区域,岱岭仍属蒲门乡。1928年平阳县制定区、街、村制。1929年改村里。1930年改为乡镇。1932年6月,蒲门区改为第六区,下辖岱岭、云山等32个乡镇。1938年岱岭乡撤销,属昆南区(第六区改名)。1940年岱岭属矾山区(昆南区改名)马站乡(后改为镇)。1943年属马站区(矾山区改名)马站镇。1946年属蒲门区(马站区改名)马站镇,直至解放。1949年4月岱岭解放,属蒲门区管辖。1950年7月1日蒲门区改称马站区,属马站区管辖。1952年6月,马站镇分为马站镇、岱岭乡、坑门乡三个乡镇。岱岭乡管辖岱下、岱顶、福掌三个行政村;坑门乡管辖坑门、云遮、云山三个行政村。1956年3月,小乡并大乡,岱岭乡、坑门乡合并称岱岭合作乡,马站镇划桥头、后阮、下丰三个行政村归合作乡管辖。1958年4月,平阳县委、县府批准,建立岱岭畲族乡,管辖云山、云遮、坑门、福掌、岱岭(岱岭分为东风、顶峰两个行政村)、岱下(分为大厝基、杨家边两个行政村)等行政村,桥头、后阮、下丰三个行政村仍划归马站镇管辖。当时畲族人口占36.9%。1958年10月撤区建立马站人民公社,岱岭畲族乡改称岱岭管理区。1959年7月岱岭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1961年10月,以大队建立公社,岱岭大队改称岱岭公社,顶峰村析为龙凤、斗湾、朗腰、南山四个行政村。1969年7月,平阳县革委会批准成立岱岭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0年建立公社革委会党核心组。1977年11月,恢复公社管委会,岱岭公社革委会改称岱岭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从原平阳县析出建立苍南县,岱岭公社属苍南县管辖。1984年5月3日,苍南县人民政府(1984)71号文件决定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东风村更名东宫村,并恢复岱岭畲族乡。1992年5月,苍南县委、县府实行撤区、扩镇、并乡,岱岭畲族乡体制范围不变,直属县人民政府管辖。岱岭畲族乡是革命老区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岱岭率先成立贫农团,积极开展减租息和五抗(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革命斗争,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仅福掌村就被焚烧民房124间,全村52户,220多人无家可归。全乡有革命烈士43人。1982年2月,温州市民政局批准岱岭乡为二战时期革命老区乡。

发展情况

200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广大人民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教育设施日臻完善,拥有一所占地面积11404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农村试点学习校,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在校学生800多名。公路、机耕路四通八达,机动车辆可达各自然村。人民生活用水、农用水有所改善,三面光渠道星罗棋布。群众饮用清洁自来水或导流水占75%。高、低压线全面进行改造,达到三相电路。有线闭路电视遍布全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通讯设备齐全,设有移动通信、联通机站,电话户占有率42%。卫生好转,医疗条件提高,新建的卫生院配有X光机、B超、心电图等先进医学设备,解决了山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用好用足扶贫政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较大成绩,形成了磨菇、四季柚、马蹄笋、黄栀、茶叶、中草药、山羊、本地鸡等八个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该乡经济发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岱岭“山一”矿泉水有限公司于2003年建成投产,日产“山一”牌矿泉水1000多桶,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人口统计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383男2347女2036家庭户户数1345家庭户总人口(总)4379家庭户男2345家庭户女20340-14岁(总)9330-14岁男4630-14岁女47015-64岁(总)281615-64岁男154915-64岁女126765岁及以上(总)63465岁及以上男33565岁及以上女29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364

畜牧发展

乡境草地资源丰富,同时有悠久的饲养畜、禽的历史。山地面积26631亩,除其它用地787l亩(包括耕地面积),大部分属草场资源,发展食草畜牧潜力很大。1993年全年畜牧业产值达73.5万元,仅次于粮食和食用菌收入,居第三位。据2001年底农业统计,生猪存栏数1405头、牛120头、羊2500只、禽6880羽,兔和蜜蜂养殖势头也很好。此外,2001年,在富源、云山村种植了以百术的为的150亩中药材。还饲养了美国的牛蛙、獭兔,种植了冬瓜梅、红枣等。

特色产业

茶叶是主要特产之一,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年间,鸣山旗枪闻名于福建、台湾等地,有“门迎鸣山春常在,户对旗枪名特长”的诗句。1993年垦种生茶500亩,2001年有茶叶面积1546亩,大部分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上。1993年茶叶产量8.4吨,产值6.72万元,1994年产量15吨。有富源村一家茶叶加工厂,年加T能力300吨,已制出一级的“苍南翠龙”茶,销路较好。朗腰茶厂创办于1990年,面积320平方米,固定资产已达20万元,厂房投资4.5万元,机械设备15万元。1993年生产茶叶50吨,年生产总值30万元。1994年产总值78万元,上缴国税2.53万元,实现利润2万多元。2000年来蘑菇载培发展迅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其生产特点是劳动密集,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非常适应山区农户生产。随着我国加入WTO,群众种植蘑菇有较高的积极性,蘑菇已经成为乡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2001年总面积100万平方尺,亩产4509斤,总产787吨,产值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