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地图
东区相关地区地图:
气压与风
东区年平均气压值为878.0毫巴,6月最低,11月最高。高低之差9毫巴左右。全年主导风向:夏季和冬季均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达18.3米/秒,年平均风速夏季2米/秒,冬季1.1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2天,年静风频率为46%,2~5月上旬为风季,秋季风速最小,大风日数最少,静风频率最高。雪、霜、雾东区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海拔1400米以下基本无冬季,夏季长达半年左右。1983年12月降大雪为历年罕见,2000年冬季阿署达村独降小雪。境内平均霜日在14.2天,初霜期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无霜期平均287.6~308.1天。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很短,阿署达村霜期稍长,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也较低海拔地区稍长。东区雾日十分少见,年均2.9天。
三大经济结构(比值)
年份农业制造业服务业197588.610.01.4198086.613.90.5198569.225.55.3199030.858.710.519959.480.89.820003.370.526.220050.471.727.92007063.336.72008058.042.02009040.459.62010025.574.5
地理
东区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属横断山系属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东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只分干、雨两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干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在同纬度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温区。
二、中山市东区街道历史沿革
1、建置前的历史沿革,(1)清以前的归属,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间,今东区街道是属于东莞县的文顺乡管辖,后文顺乡改为香山镇,包括石岐、张家边、沙溪、大涌、环城、三乡、神湾、翠亨、五桂山、南朗和珠海的前山、唐家、下栅一带。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镇改为香山县。立县初,今东区街道属仁厚乡(现今石岐、郊区、环城、深湾一带),和永乐乡(现今张家边、库充一带)管辖。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仁厚乡分为仁厚坊和良字都,永乐乡改为得能都,今东区解答仍分别属其两都管辖。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仁厚坊与良字都合并,改为仁良都(现今石岐、港口、郊区、环城、石鼓等)。得能都仍沿旧称。今东区分别属其两都管辖。光绪初年(约公元1880年),改仁良都为镇,仁良都仍用旧称,得能都与四大都合并,改名为东镇(即今张家边、南朗、翠亨、长江等)。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镇为区,全中山设9个区,仁良都改为第一区,东镇改为第四区。(2)民国时期的归属,民国14年(1925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但行政区域不变。今东区街道仍属第一区和第四区管辖。民国19年(1930年),全县将各区的名称按地方命名,一区改为仁良区,四区改为东镇区。次年又全部恢复旧名。民国37年(1948年),各区设小乡,原四区的库充、亨尾、新村、紫马岭、大鳌溪、小鳌溪、长江、五堡、三角塘等村属建成乡;老富头、白沙湾、齐东、牛起湾、土瓜岭、山际尾、大柏山、细柏山、濠头、上下坡头等村属五凤乡;一区的沙岗、槎桥等属旗鼓乡。(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归属,解放初,各区乡仍按旧名称。1952年土改结束后成立新政权时作了调整,把乡划小了。建成乡则分成库充乡、鳌溪乡和长江乡;五凤乡则分为濠头乡、起湾乡和柏山乡等;旗鼓乡把沙岗、槎桥等地合并为沙岗乡。1955年8月,一区改为沙涌区,四区改为张家边区。1957年3月,撤区并大乡时,东区境地属濠头乡、张家边乡、环城乡。6月石岐郊区并入环城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濠头乡命名为燎原公社,张家边乡命名为胜利公社,环城乡命名为郊区公社,沙涌乡命名为钢铁公社。1958年10月,全县合并为7个大公社时,原胜利公社和濠头公社均划入张家边大公社,钢铁公社和石岐郊区公社并入环城大公社。1959年10月石岐改为镇。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划,下辖公社。环城区下辖环城、库充、沙涌等公社;张家边区下辖濠头、长江、张家边等公社。1963年撤区并公社时,则划为张家边公社、环城公社和石岐镇(1969年撤销镇)。1983年11月,把公社改名为区公所;1986年12月将区公所改为镇。当时将长江村和长江乐园合并成立长江管理区,后又将大鳌溪入该区管辖。2、建置后的组织沿革,1988年1月7日,中山市批准升格为地级市后,环城、张家边、郊区、东区等划入城区范围内,1988年,经中共中山市委《中委(88)20号》文件批准成立中山市人民政府东区街道办事处,属中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同年8月8日正式挂牌。其辖区为环城北部划出搓桥、沙岗、新村、大鳌溪、小鳌溪、新安、库充、亨尾、白沙湾、起湾、齐东、老富头、三溪、紫马岭、土瓜岭等15个行政村以及郊区划出的长江村和4个社区;东区街道辖区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37507人。街道成立以来,东区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地址几经搬迁,初期设于中山市孙文东路19号,1991年1月迁至中山四路,2000年11月又迁于中山五路63号的东区街道办事处新办公大楼内至今。
经济
全街2010GDP为198亿元,全市第三(仅次于中山港街道和小榄镇),城镇人均收入30855元,连续8年全市第一。增长24.8%,2005年全街城镇人口比例为100%,是中山继石岐街道后第二个完全实现城市化的镇(街道)。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三产化。
旅游
嘉义大学、嘉义市政府、弥陀夜市、嘉义市国际管乐节、兰潭风景区、嘉义市城隍庙、嘉义市九华山地藏王庵、嘉义公园、嘉义市树木园、嘉义市史迹资料馆、嘉义市政府文化局交趾陶馆、嘉义孔子庙、弥陀禅寺、嘉义神社、射日塔、北门车站、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