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区地图
荃湾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荃湾区包括荃湾市中心、川龙、荃景围、油柑头、汀九、深井、青龙头、马湾、阴澳、竹篙湾等地。特色景观
三栋屋博物馆:荃湾现在大约有100万名的居民,但直到1977年为止,它仍是个仅仅拥有数千人口的寂静村庄。回溯到17世纪,这地区因常受到沿海盗匪的攻击,居民为了抵御外侮,遂筑了一座由城墙包围约村镇聚落。而且每一村都只住着单一的氏族,当初三栋屋所住的是陈姓客家氏族。这些客家族群源于中国北方,在12、13世纪时移居至中国南方,但由于土地纠纷迫使他们往更南的地方迁徙,最后到达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这个村落人约建于公元1786年。三栋屋博物馆占地2000平方公里,地处已有200年历史的围村内。三栋屋博物馆其实是座由围墙固防起来的客族村落,它是由个相连的大厅所组成,而这三个大厅则是此村落的生活核心。之所以称为三栋屋,是因为这座三房屋分别出三支大主梁所支撑。供奉祖先的大厅座落在房子的最前端,装潢得十分华丽,厅中的装饰布置已经过修复,且色泽鲜艳恰如原貌。另两座厅堂则较为自然质朴,适合作为淳朴居民日常生活作息的中心。目前馆内陈列了当时的农具与家具,还有厨具和一些日常家庭用品,以供游客参观。屋外尚有一鱼池、打谷场和出来守卫整个村落的门房。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南方的旧农村生活。交通概况
荃湾位于新界西部,近来急速的发展使荃湾成为新界西部的交通枢纽,更是进出机场的门框。每当旅客从机场进入市区,宏伟的青马大桥和汀九大桥必会令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荃湾区主要交通干道有荃湾路、青山公路(荃湾段)、城门隧道、象鼻山路、青马大桥、汲水门桥、汀九桥。荃湾路(旧称荃湾支路)是香港5号干线的一部份,位于新界荃湾,连接位于葵涌道及屯门公路。全线为三线双程分隔道路,为一条高架道路,限速每小时70公里。荃湾路沿海绕过荃湾市中心,连接屯门公路的出口。荃湾路沿途有3个分层道路交汇处,分别为葵青交汇处(往青衣大桥及葵芳兴芳路)、荃青交汇处(往青衣北桥及德士古道)和海兴交汇处(往荃湾新市镇中心)。青马大桥是青屿干线的一部分,连接青衣岛与马湾岛,是目前通往赤鱲角机场的必经之路。汲水门大桥是青屿干线的一部分,连接马湾岛与大屿山。它是通往赤鱲角机场的必经之路。汀九桥连接青衣及汀九,是3号干线(元朗-西营盘)的一部分。公共交通上,荃湾地铁有荃湾线、东涌线、迪士尼线、九广西铁。地铁荃湾线(TsuenWanLine),香港地铁营运的6条路线之一,由香港岛途经九龙西部,连接到新界南区的荃湾。1982年5月10日通车,因总站设于荃湾而得名。截至2004年,荃湾线共有16个车站,当中有8个为转车站,荃湾站、葵兴站、葵芳站、荔景站4个车站为架空或地面车站。荃湾线在路线图中以红色代表。荃湾线是1967年最初计划香港地下铁路的4条路线之一,其初期规划与後期落成兴建时的设计大为不同。特别在于车站名称,及位于新界地区的车站建设。当初计划的时候,本来打算在现今荃湾站的西面,兴建一个“荃湾西站”作为终点站,以便接驳未来的九广西铁。但车站并不是建于填海土地上,而是打算建于山谷之上。除此之外,荃湾站至荔景站一段最初的设计是建于地底,并非如现在建于高架桥之上。荃湾线的兴建于1975年获批准後随即动工。纵然位于九龙弥敦道的一段已经于1979年建成并开始运作,荃湾站至深水埗站一段要到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务。不过,所有位于深水埗区的车站(深水埗站、长沙湾站、荔枝角站及美孚站)须于荃湾线通车後1个星期才开启使用。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最少有8个车站的名称,跟最初计划的名称均有出入。中环站、油麻地站和旺角站本来的英文名称,最初是以车站所在的街道而命名的。分别是遮打道、窝打老道和亚皆老街。但後来三个车站的名称,均用所在地区命名。此外,旺角站本来是计划建于比现时更北的位置,取代现有的太子站。而深水埗站则会建于比现时较南方的位置。美孚站本来是叫“荔枝角站”;而荔枝角站则叫做“长沙湾站”;长沙湾站应该是叫“苏屋”的。而位于荃湾区的葵芳站本来是叫“垃圾湾站”的。因为车站本来是定位于较现时南的位置,靠近一个已废用的堆填区。而另一个车站,葵兴站,本来是被命名为“葵涌站”的。最终,葵芳站、葵兴站、荔枝角站及长沙湾站四个车站,均于通车前更改为现时的名称。而美孚站则由“荔枝角站”改名为“荔湾站”。其余车站的中文名称也于开幕前全部更改。“荔湾站”最终于1985年命名为现时的“美孚站”。东涌线转车站,当东涌线正式落实兴建时,地铁明白需要在荃湾线兴建转车站。否则,乘客就要坐毕全程,到达位于香港岛的香港站才可以转换到其他路线。地铁选择了荔景站作为转车站,于是荃湾线北行路轨经过重新铺排,以便腾出空间建造一个可供转乘东涌线的月台。有趣的是,新月台于1997年正式启用,竟较东涌线在後一年才投入服务。自然地理
荃湾地形:1981至1985年期间,荃湾区议会的管辖范围包括整个荃湾新市镇(荃湾、葵涌及青衣),东至金山郊野公园西面界线,南至荔景山路九华径及荔景台,西至青龙头嘉龙村,北至大帽山郊野公园近荃锦坳和城门郊野公园近铅鑛凹,而马湾和大屿山东北部也是荃湾区的范围。随着新市镇发展而令荃湾区人口不断增加,政府为了减轻区会资源分配的负担,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在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区议会」(1988年4月1日改称「葵青区议会」),集中服务葵涌及青衣居民。荃湾区重新划界,东面以和宜合道、城门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线和马湾海峡为界,西面仍以青龙头嘉龙村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园近荃锦坳和城门郊野公园近铅鑛凹为界,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仍归属荃湾区。全区总面积约60.01平方公里(现时数字)。荃湾山脉:位于新界荃湾的大帽山又名大雾山,为香港第一高峰海拔959米,因形状象大帽而得名,环在四周的是占地1440公顷的大帽山郊野公园,是登山远足的理想地点,山顶在严寒时会有结霜现象。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新界和港岛。景色非常迷人,晚上更是看世界闻名的香港夜景的绝佳地方。大帽山是登山爱好者的乐园,园内小径纵横,有麦理浩径、大埔郊游径、城门郊野公园林地小径、大埔滘自然护理区三色林径等,还有草山北坡与松仔园、铅矿坳、扶轮公园等郊游点以及专供郊游者烧烤的场所。
荃湾水文:
城门水塘:又称银禧水塘。位于新界沙田西北。1923年开始兴建,由荃湾至苹果坳阔16英尺长1.92英里的水道于1925年完成。至由城门河引水入塘的堤坝,长达6000英尺的临时水坑,长达2900英尺的北堤,长达2000英尺的南堤,长达2160英尺通过走私桥的北山洞,以及长4689英尺通过金山的南山洞,于1926年间先后完成。至1936年才完成全部工程,历时13年。储水量30亿加仑。
大榄涌水塘:位于新界屯门与荃湾之间。该水塘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即计划建设,由于战争影响,拖至1951年才开始动工。水塘建筑工程宏伟,耗资共达1.25亿元。水塘隧道共分三段:第一段由大榄涌通至深井,长达10720英尺;第二段在深井山边,长达1600英尺;第三段由深井山边至汀九,长达13900英尺。水塘主坝长1000余英尺,高200英尺,厚153英尺,还有副坝3道,堤坝全长9000余英尺。至1957年3月全部完工,储水量达45亿加仑。
荃湾气候: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冬天清凉且干燥;春夏季则和暖多雨;秋季不是凉爽,阳光亦很充足。香港偶尔会被台风侵袭。
当地特产
珍珠:按产地可分为西珠、东珠和南珠,且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我国北部湾一带所产的珍珠就属于“南珠”,香港附近海水中亦有出产。“南珠”粒大、珠圆、珠层厚、粉色嫩、晶莹璀灿。史书上有记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均要合浦太守上贡合浦珍珠作为宫廷最高珍礼。珍珠还是六月的幸运生辰石,象征着生活美满、家庭和睦、健康长寿。珍珠除了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外,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蝴蝶:蝴蝶是香港名产之一,香港出产的蝴蝶已有142种之多。香港蝴蝶最多的地方是蝴蝶谷、大学堂一带。蝴蝶谷原在九龙荔枝角的背后,这是港九学生时常集体旅行野餐的地点,也是观察、搜集蝴蝶标本最理想的地方。这个山谷的林木很茂盛,大多是小松树,和一种土名叫“鸭脚树”的矮树,是蝴蝶蛹最喜欢栖息的植物。因此一旦孵化出来,就构成整千整万蝴蝶绕树纷飞的情景。这种蝴蝶以黄翅的粉蝶居多。所以看来一片金黄,使蝴蝶谷享有盛名。
莞香:香港真正土生土长的特产并不多,称得上特产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香料,用本地香树制成,这香木点燃后冒出的烟特别香,远近闻名。有钱人家甚至普通百姓都愿意买这种香,在逢年过节用以供奉祖先。当地人称之为“莞香”。莞香树是常绿乔木,树皮暗褐色。叶薄,草质,光亮,卵形,通常不超过10厘米。花小,芳香,黄绿色,几朵或多朵结成腋生伞形状花序。蒴果似连翘,长约2厘米。花期为每年3月至4月,种子成熟期在6月。成熟种子圆形,黑色。从育种、培植,到小苗长大成树,须6至7年时间。莞香长成大树一般为8米至15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莞香树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莞香树苗一次移植成活率低,须二次或三次假植,形成宿根,丰富其根系后再到目的地种植。成树之莞香,乃凿香头如马牙状,取其木块,即为成品。莞香树是一种著名的经济植物,其含有香脂的木部就是著名的中药沉香,富集香脂的沉香呈黑褐色,坚实而重,入水即沉,这就是莞香树又称沉香树的缘故。莞香的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自古以来便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用莞香树作原料制成的纸统称蜜香纸、香皮纸。据说连“香港”的地名都与此有关:早先,运往各地的莞香被堆放在码头,散发出冲天的香气,来往船只上的人都能闻到,因而将这个港口命名为“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