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子地图 >
油尖旺区地图
油尖旺区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2005年,油尖旺区总人口为302,000人,占全港人口的4.4%。
年龄分布:0–14岁:39,5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3.1%;15–24岁:33,8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1.2%;25–34岁:52,2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7.3%;35–44岁:57,4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9%;45–54岁:47,6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5.8%;55–64岁:29,0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9.6%;65岁以上:42,4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4%。
性别分布:男:142,9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47.3%;女:159,0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52.7%。

历史简称

旺角,得名于昔日的"芒角村"。据"新安县志"记载,近二百年以前,当地有一条"芒角村",属客家村落,坐北向南,背枕小山,溪流回绕,人口众多。大约位于今弼街与通菜街,花园街一带。而"芒角村"的得名,则是据说在昔日豉油街和新填地街一带,有一突出海滨的小山丘,山丘上长满芒草,故被称为"芒角咀";部分附近的渔民称之为"望角咀",取其可远望海边石角之意。昔日的芒角村是田畴交错的积水菜田,村民以种西洋菜,通菜(瓮菜)及种花为生,今日区内的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园街之得名起源于此。后来因轮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产蚊虫,易于传染疾病,菜地被迫迁离。菜田被填平以后,居民转为从事洗衣,染布等工作,便产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的街名。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带进行填海工程,兴建避风塘"。芒角咀"及"芒角村",遂被开辟为码头及街道。至1930年,年代,"芒角"已被转音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但其英文名字旺角仍沿用至今。年,1941年,旺角渐发展成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制成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旺角更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区。
油麻地: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树头天后庙附近一带,在1866-1896年的地图已有记载。根据天后庙内同治九年(1870年)所立碑记,当时该地被称为"麻地",至光绪元年(1875年),"麻地"已改名为"油麻地",据说其得名,和当时天后庙前的广场为渔民晒晾船上麻缆的地方有关。后来附近的居民不断增加,船舶日多,有商户经营修补渔船所用的桐油及麻缆,故被称为"油麻地"。该地在1870年年代已甚为繁荣,街道楼宇井然有序。其建设虽不及尖沙咀早,但若论商业繁荣的程度,油麻地则居首位。其中以今天的庙街,炮台街及榕树头一带为什。当时由于九龙的租金较港岛为便宜,不少华籍工匠及商人迁来油麻地居住,加上当地原有的艇户及渔民,该区人口由1897年的八千多人急升至1907年的年的一万七千多人。1906年,香港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灾,损失极为巨大。于是政府在1909年通过的"建筑避风塘条例",决定在油麻地兴建避风塘。于是官涌山(今官涌街,街市及球场一带)被夷平,所得土石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带的浅滩及建筑防波堤。另外,海旁浅滩建成渡船街。整项工程于1915年完成。油麻地往后不断发展,成为油尖旺区其一,油尖旺区,个最繁盛的地区。
尖沙咀:在数百年前,尖沙咀又名"香步头",是昔日贩运香料的码头。昔日东莞一带遍植香木,香木树根所榨得的汁能作香料,名为莞香。由于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会先集中贩运至尖沙咀,再用船运至港岛黄竹坑的石排湾,然后从水路运往内地。在明代已发展成一聚落。尖沙咀一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年)所编的"粤大记"已经出现。其得名乃是由于该处海水为官涌山所阻,南端形成一个长及尖的沙滩,在地形上十分明显。在百多年以前,该区已有尖沙头村,尖沙尾村及官涌村。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以前,鸦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为鸦片趸船经常停泊之所,其时清廷已派兵在官涌防守。道光十九年(1839年),英国水兵于尖沙咀借醉行凶,殴毙村民林维喜,事件引发了"官涌之战"及"九龙之战",揭开鸦片战争的序幕。林则徐为了加强防务,于1840年分别在尖沙咀及官涌山上兴建炮台,设有官署,兵房,神庙及火药库等建筑物,派驻75名士兵防守。翌年,因着炮台孤悬海外,下令撤防。后来两座炮台均在鸦片战争中为英军所占,遭英军炸毁及拆卸。今日官涌街及炮台街便是昔日的遗址。"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人正式接管九龙半岛;致力将尖沙咀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及洋人住宅区。街道如弥敦道,海防道,广东道等先后开辟;另外,天文台,海军船坞,水警总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码头,九广铁路总站等先后落成。二十世纪的尖沙咀已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区域。

行政区划

油尖旺区包括尖沙咀、官涌(现称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龙填海区。油尖旺区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区,东面是九龙城区,以九广东铁路轨为界。

教育院校

大专院校: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
基础教育:九龙华仁书院,拔萃男书院,拔萃女书院,伊利沙伯中学,圣芳济书院,嘉诺撒圣玛利书院,真光女书院,铭基书院

康乐设施

油尖旺区的主要康乐设施包括:香港体育馆、九龙公园、官涌体育馆、京士柏曲棍球场、京士柏游乐场、旺角大球场、麦花臣游乐场、界限街一号及二号体育馆、界限街游乐场、旺角文娱康乐体育会林百欣中心、花园街体育馆、诗歌舞街游乐场、园圃街雀鸟花园、乐群街公园及晏架街游乐场。

自然地理

香港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清凉且干燥,春季则和暖多雨,夏季炎热潮湿,而秋季凉爽,阳光充沛。香港每年6月至10月或会被热带气旋(台风)侵袭。

历史沿革

油尖旺区的名字由该区的三个主要区域──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组合而成。
圣安德烈堂,圣安德烈堂位于尖沙咀弥敦道,是本港其中一座圣公会教堂。会众来自世界各地,并以英语为共同语言。教堂在1906年建成,这是遮打爵士捐赠、以及政府批出67,500平方呎土地的成果。教堂大楼呈十字形,右面设有一座钟楼,属于典型的歌德式设计。牧师楼是用砖砌成的两层高歌德式建筑物,同样由遮打爵士捐赠,在1909年落成。女佣及管理员宿舍于1910年左右兴建。日军占领期间,教堂改为神道教圣坛,牧师也被扣押。牧师楼曾用作神道教祭司与日本盖世太保(即日本特务)首领的居所。教堂在1959年恢复原貌,并于1977年增建一座基督教中心,提供更多服务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