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镇地图
东溪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产品
尽春意精品老窖:简阳市政府接待专用酒。产于北宋名相刘光祖故里——简阳市东溪镇,该厂依托东溪得天独厚的黄泥土壤,印山之泉和优质高梁、小麦、玉米,厚积数百年的传统生产工艺精酿而成。1992年获得巴蜀食品节银奖,2003年获四川省优质酒称号。历史沿革
宋、元、明至清道光年间,先后属全信乡。元全元二十年(1286)前,部分地域隶属奉国县(治今岐坪镇)。清光绪年间(1875)隶属东路总保。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属东溪乡。区沿革:民国二十四(1935)为四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三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撤区,民国三十六(1947)复三区。建国后,1950年成立苍溪县第六区,1955年改第六区为东溪区,1992年撤区,1994年设东溪片区督办室,1995年置东溪区工作委员会。
乡镇沿革:1933年9月红军在东溪场建区、乡苏维埃,建国前为东石乡,1951年成立东溪乡人民政府,1952年分出黎家、清泉等村为新建乡,并改街村为东溪镇。1955年撤镇,复归东溪乡辖。1958年为东溪人民公社,1984复为东溪乡,1986年改建为镇,1992年撤乡并镇,辖桥溪、东溪、田菜三个办事处,1994年10月,桥溪办事处单列为桥溪乡,1997年10月,田菜办事处单列为田菜乡,现东溪镇辖原东溪镇域。1999年从田菜乡划入三官、花园两个村。
旅游资源
东溪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朴实。西汉时就开辟的川黔盐茶古道穿场而过;5000余棵黄葛树枝繁叶茂;明清穿斗结构吊脚楼别具一格;小桥流水人家,美院师生常来写生;曾是电视剧《傻儿师长》、《红色追击令》、《记忆之城》、《无言的山脉》等的外景地,为120集大型情景电视剧《乡里人家》拍摄基地。一村、二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十景,让人流连忘返;太平渡口、琵琶古寨、贞节牌坊、摩岩石刻、木刻浮雕令人叹为观止;川剧评书、龙灯舞狮、唢呐字画、秧歌腰鼓使你拍手叫绝。一石三碑:位于綦江县东溪镇上书村渔沱,此石刻在一大岩石上,该岩石高约8米,宽约10米,岩石上有三块碑,第一块上刻:“圣旨”和“大清光绪十九年癸已岁五月初九谷旦”,第二块上刻:“鱼帮罚贴晓众”和“光绪十年冬月二十上立”,第三块上刻:“邑桐”、“养生塘”和“光绪元年四月十三日实贴鱼沱晓论”。文革时被损坏,三块碑上的碑文均较模糊。该岩脚有一小水沟,沟里水流向大河,在此水沟上用三块石头搭成一座石桥,同时又在该岩石下端刻有一块碑,一刻“川贵两省綦桐二县交界补修”和“道光庚寅年正月中浣日吉旦立”。从此,此地就流传着“一石三块碑、三石一座桥、一脚踏两省”。目前外观保存较好,文化大革命时,部分碑文被凿毁。
王爷庙:位于綦江县东溪镇太平桥左侧,保存完好。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系土木结构,面临綦江河和东丁河,庙内有大小菩萨40多尊。庙门正对滔滔远去的綦江河,两侧各有一棵树龄达300多年的黄桷树。2005年10月重庆电视台在此拍摄了120集的大型情景电视剧《乡里人家》。
万天宫:清康熙二年(1663年)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系砖木结构,庙内供奉川祖神像等,宫门前和正殿前房顶均塑用重达数吨的龙凤,有达6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两侧有观戏楼,有技艺精妙的雕梁画柱和木刻浮雕等,有菩萨40多尊,钟、鼓等。古戏楼天花板藻井在古时是为起扩大音效的作用而建。万天宫位于綦江县东溪镇朝阳街28号,保存较完好。
历史沿革
东溪镇历史源远流长,于公元前202年建场,名万寿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4年)撤丹溪县为镇,宋、元、明、清为安里统治中心,属县行政公署所在地。东溪建镇1300多年,建场2200多年,古镇街道依岩靠水,因地就势而建,聚散错落有致,山回谷转,移步换形。其历史之悠久、环境之独特、民风之古朴、文化之丰富、技艺之精妙、布局之别致,凸显古镇风貌。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的美誉。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陆贽(754~805)唐代文臣。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陆贽出生地相传在城内甜水井(约在今城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唐大历六年(771)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迁渭南县主簿。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转为考功郎中。李怀光叛乱,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转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还东京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德宗信用奸臣,不听忠言,于贞元十年罢陆贽知政事,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一年春复贬忠州别驾,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50卷,供人们治病使用。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未至而贽已逝。政府机构
领导班子:柏治财(镇党委书记):主持镇党委全面工作;主管经济发展、党的建设、名镇建设工作。
曹长科(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主管巴渝新居及危旧房改造、财政、农村经济。
孙安华(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党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教育、工会,全面协助抓好名镇建设工作。
郑怀勇(党委副书记):主抓重点项目推进及各项工作督查,主管宣传、文化。
文严华(组织委员):分管组织、人事、人才、目标管理、机关后勤、档案、史志、保密、信息报送工作、关心下一代;联系竹园村、长堰村、白云村、巩固村、永乐村。
周均(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机关效能建设、万梨路建设工程;联系上书村、盆石村、农建村、上榜村。
杨毓亨(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综合执法队、狂犬病防治工作;安全、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联系大安村、大榜村、草坪村。
陈松(副镇长):基金会托管、企业、统计、商贸、打假、招商引资、项目储备;民政、社会保障、村务公开、殡葬改革、残联、老龄、爱国卫生、医疗卫生、城乡合作医疗;联系大安村、大榜村、草坪村。
陈科(副镇长):分管计划生育、新区拆迁、高铁建设;
王忠卫(统战委员):分管统战、民族宗教、政协、侨台、场镇消防安全;联系一社区、二社区、三社区、四社区。
杜万勇(副镇长):分管国土、建设、巴渝新居及危旧房改造、环境保护、廉租房建设工作;清理整治违法建设、市政园林建设、农电、卫生综合整治;联系竹园村、长堰村、白云村、巩固村、永乐村。
李静(副镇长):分管农业,包括(农技、科技、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林业、水利、新农村建设(含公路建设)、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财务、负责“123”工程;联系唐家村、三台村、福林村、龙井村。
田维春(宣传委员):分管宣传、青年、妇联、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联系三镇村、杨柳村、新石村、结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