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镇地图
分路镇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工业集约集群发展: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实现工业集约集群发展。林竹资源丰富(有人工林40万亩、竹林30万亩),上世70年代末以来已初步形成化工基础。2008年,随着内地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外出打工农民渴望把黄梅工业做大做强,自己能就近务工。镇党委和政府及时看到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农民就地转向二三产业的迫切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战略机遇。他们根据成都及黄冈市的工业规划布局,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以发展天然气化工、造纸及纸质包装和建材业为主的产业定位。鉴于化工产业的特点,专门辟建了工业发展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分离。同时,加大政策导向力度,把新上的企业和进行技改的企业引向发展区集中,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在规划确定工业集中区用地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征地形式取得土地,项目用地采用出让方式供地,对被征地农民保证给予符合规定标准的补偿,其社会保险区别情况实行应保尽保,并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每个农民“失土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几年前,分路镇农民“各家各户守着人均不到一亩地的责任田,咋种咋耕都不来钱”。靠传统的单一种植和生产经营方式,既浪费资源,也难以提高效益。出路在哪里呢?汤营村的干部和群众看到,来自浙江台州的客商在本村租地,用新科技种植西瓜和蔬菜,年利润达每亩3000-4000元。这使大家萌发了一个新念头:既然土地在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可以很快产出这么大的效益,“一家一户底子薄,可以由村集体牵头,大家‘搭伙’,把土地集中起来,找能干的人领着干,这样会比一家一户的力量强得多,奔头大得多!”村党支部书记将村民的愿望反映上去后,黄冈市委和分路镇党委明确表示支持,并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2005年,经过全体村民充分民主讨论,按完全自愿原则报名签约,一部分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60亩新增土地入股,市政府成立的兴农公司注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股份(参与分红但不拿走红利,留作村集体收益,待积累到一定规模后,由村集体原价等额回购这部分股份作为集体股),组建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全村已有506户农户签订协议,入股土地1060亩,每年由公司按每亩450公斤稻谷保底,股东可自愿转为公司员工。2006年,公司发展了早春红玉西瓜400亩、新品种苦瓜50亩、食用菌370亩,建立了存栏500头的生态猪养殖场,村集体净收益超过40万元。四川大学的农业科技人才与公司合作,在这里建立了种养殖业科技试验和推广基地,收益按互利原则分配。汤营村农民迈出的这一步,不仅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生产方式上的大变化、大进步,更带来了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农民实际上变成农业工人,收入来源也由过去单靠种植收入变为“租金+务工+红利”等收入,另有集体福利,不少人还有个体经营所得。与过去相比,汤营村农民年平均每亩可增收2300多元。
经济建设
分路镇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速车道。已初步形成玻璃工艺、建筑建材、皮革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冷饮食品、油脂化工、制糖酿造、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生态绿化等十大支柱产业。分路镇已形成郭桥、分路、濠湖桥工业生产、政治生活小区;郭桥工业园区已形成以鑫龙纺织、华泰纺织为龙头的棉纺工业民营小区、濠湖桥工业园区已形成以正德木业为龙头制造工业小区。民俗风情
春节习俗: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分路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龙灯会是分路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元宵节习俗:元宵之夜,分路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端午节习俗:分路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分路人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