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公镇地图
广德公镇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征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冷暖无,常,空气干燥,大风频吹;夏季炎热,天气短暂,降水集中;秋季天朗气清,寒潮骤发,雨量锐减;冬季漫长寒冷,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5.8℃,1月份平均气温-12.5℃。7月份平均气温22.5℃。旗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9.8℃(1965年、1972年夏),极端最低气温为-33.8℃(1959年)。全年降水量370毫米,蒸发量2138.8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50~3000小时。大于10℃活动积温,西部为1100~1500℃,中部为2700~3000℃,东部为2800~3100℃。无霜期90~140天。降水最多年为564.3毫米,最少仅有269.4毫米,日最大雨量132.8毫米(1966年8月26日)。全旗8级以上大风日数每年在4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东部为4.0~4.2米/秒,西部为3.5~3.7米/秒。外出参观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开阔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坚定发展的信心,1月21日,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党政班子、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工作队、各村书记、主任及发展设施农业大户和积极分子一行九十多人,先后赴松山区初头朗镇和王府镇等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这些地方通过强力发展设施农业来推进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参观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干部对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各村和各部门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镇设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建设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翁旗广德公镇结合自身实际搞调整,挖掘资源潜力上项,目,在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上做文章,使“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在全镇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黄谷屯村、关井子村、兰巴地村设施农业铺就致富之路。这些村相隔非常近,地形、地貌也一样,连发展的模式也接近,都有着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与技术。过去,农户分散经营,加上旱灾、病虫害收益一直不高。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调研联系市场,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和多次举办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班,使村民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自身优势,露地蔬菜种植抗灾性差,发展设施农业成为首选。目前已发展春棚400多亩,人均收益3000元以上,而且种植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特色村屯
北新村,有机生态吹响致富号角。北新村是广德公镇生态移民,试点村,是由4个自然村搬迁整合到一起的,无水浇地,旱地种植效益低,群众生活艰苦。搬迁后,镇党委、政府集思广益、想办法,对该村实施沼气建设配套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水浇地1700亩,使该村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农业之路,通过沼气建设进一步推进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米”等模式的沼气综合利用,形成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的循环模式,通过以上模式造就出了生态、绿色、有机的果、菜、米稳定的销售渠道,人均收入达到2950元。此外,艾林沟的优质红谷米,高家梁的有机大粒荞麦、有机食用葵花,南新村的特色养殖等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人才培养
翁牛特旗广德公镇把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旗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扎实而有效地推进了全旗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分类指导:一是分类指导,强化责任。全旗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中心工作任务来开发农村牧区人才。针对全旗经济发展不同特色这一实际情况,把全旗分成了三个经济板块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各地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围绕着地区重点工作,来开发农村牧区人才,把人才战略贯穿于整个重点工作之中。旗里综合了各部门的工作力量,制定了统一的工作目标,向各有关部门分解了任务,落实了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形成了全旗对这项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组织,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抓此项工作。
资源优势:二是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农村牧区人才。各地区围绕着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来开发农村牧区人才。海金山牧场通过引进蟹岛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带动了有机水稻的开发和种植,当地的农民通过“反租承包”的经营方式,形成了这样产业化链条,使400多名农民掌握了有机水稻种植和管理技术,通过这条产业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使农民掌握了技术。白音他拉苏木通过引进凌志公司这个“龙头”企业,企业建成了10000亩的高标准脱毒马铃薯基地,通过基地来辐射周围的农民,带动了基地建设,从而培养了一批种植能手。白音套海苏木通过“黑鱼泡子有机农场”这个“龙头”企业,带动这里的有机水稻的种植,从而培养了一批掌握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农民,增加了农村牧区人才的总量。通过这些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基地的建设,培养了种植人才,从而增加了全旗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协会建设:三是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切实发挥协会的作用。各地区都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实用人才建立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并引导其积极交流生产、经营经验,播信息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探索经营发展方向,带动群众科技致富。乌丹镇的养鸡协会,他们把养鸡户组织起来,建立起了统一的市场主体,成为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来抵抗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在养鸡技术上,他们实行统一的科技饲料配方、统一病害防治、统一饲养模式等,从而使养鸡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大批养鸡专业户,乌丹镇的东园子村和东淀子村的养牛协会,他们把目光紧盯国内外市场,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通过养牛协会的积极工作,为养牛户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本地区的养牛效益达到最佳,涌现出了一批养牛大户,最大的养牛户一批育肥牛达130多头,年出栏育肥牛300多头,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
培训力度:四是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各地区都把对农村牧区人才培训工作作为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教育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培训过程中,各地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白音套海苏木以农业站的科技人员为骨干,聘请吉林农科院的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讲解作物新品种的种植技术、印发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的新品种,从而淘汰了一批低产、抗病力弱的老作物品种,使全苏木的优质水稻品种集中到四个品种,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得到了推广。解放营子乡聘请了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专家前来指导和讲授专业技术知识,推广暖棚蔬菜种植技术,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桥头镇按照参训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实际要求开展分级定期培训,重点抓好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和种养业拔尖乡土人才的培训,投入资金建起了农民技术学校,开通了“农科咨询热线”,方便了广大群众,使农牧业科技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梧桐花镇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聘请市农研所的农业技术专家前来讲授农牧业科技知识,传授农牧业科技知识,推广了农牧业实用新技术。乌敦套海镇、五分地镇利用农民赶集日,组织开展了科技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开展科技咨询等形式,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广德公镇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传技带徒等形式对乡土人才进行培训,让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乌丹镇政府积极与高校合作,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民营企业经理培训班”、“科技示范户培训班”及“科技带头人培训班”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了农村牧区人才的素,,形成了农村牧区科技人才群体,壮大了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