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地图
古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悠久历史
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古城集,古城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思善侯国国都,东汉时为思善肥城(《三国志》载):“王莽改城父置”。年代之久古,距今约2000年,有“千年文明古城”之美称,也有“夜转亳州”一说,据说现在的亳州市城区原先在古城这个地方。并无考证。古往今来,这里又为精英良才用武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清代为捻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共涡亳县委和一中共鹿亳县委均设立于此。解放后,曾先后多次在此设区政府、公社、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更名为古城镇。也是亳州辖区南部最大的镇。
基本情况
古城镇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镇域内历史古迹众多。古城镇的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目前主要有和丰食品厂、中平酱盐厂、古城白酒厂、川农大种子公司、奶奇乐基地、成都甜佳食品厂、四川地道食品有限公司等已建成并投入生产;产品主要生产豆瓣、酒类、腌菜、炒货、糕点、熟制品加工等为主。古城镇根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按照招商引资抓项目聚集产业增人气,繁荣经济添活力,统筹发展创业绩的工作思路,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薄荷之乡
古城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大镇。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其中小麦年种植面积6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80%以上,平均单产突破400公斤大关,总产2。4万吨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药材、薄荷、瓜菜,其中的种植棉花1万亩以上,药材8000余亩,薄荷1.2万亩以上,年产薄荷油150余吨,被称为"薄荷之乡"。如“家家种桑麻”。
旅游资源
古驿站地处长汀县古城镇闽赣交界处,是古代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关卡,是福建的西大门。离此不远有大小隘岭,形势险要。早在宋代这里就置有驿站,是古代交通驿道的机构,设有驿丞,为传达、迎送的基层行政长官。古驿站遗址在古城镇的大隘山凹里,俗称罗坑隘,建于宋嘉定元年(1280年),明、清均有修葺。现存砖石拱门一座,高3米,内宽2.5米,长5米。拱门顶上昔有珠楼,早已毁,周围现有几十间商店、客栈的残垣痕迹可辨,占地约1.500平方米。出土有清代康熙三年立的界碑残块,可惜内容不全,无法考证更多的史料。现存的古异道是河卵石彻成的官道,从山凹一直延伸到古城镇旁的井头村。骆道宽3米,长约2公里,是“车马道”,可容车骑通过。古驿站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福建省与外省的交通历史提供了又一见证,具有较高的考证研究价值。长汀古城,据考在宋代已筑有土城,据岭守隘,自古扎有兵营,“古城”得名于此。又据考唐代时由曲江(广东韶关)经赣州至汀州的驿道,就是从古城通过的。所以历来古城是军事要冲与闽赣边陲的贸易集镇。1990年长汀县古城镇古驿站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概况
古城镇属1996年撤区并乡新建制镇,行政区域为原二郎乡、三郎乡和原堰口镇的古城村、泾洋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位于210、316国道交汇处,距县城以东7公里,“十天”高速路贯穿东西,全镇总面积88.3平方公里,辖11个村,71个村民小组,现有5814户,20416人,总耕地面积18687亩,其中,水田10564亩,旱地7616亩,临时性耕地507亩。农业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茶叶、生猪、烤烟、林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716毫米,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湿润。全镇拥有中学一所,完全小学6所,卫生院1个,移动、联通、固话信号覆盖全镇,信息发达,交通便捷,是旅游、投资的理想场所。2008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0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01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三个一”管理体制,坚持“三为主”方针,落实“三结合”工作,计划生育“三查”率和措施及时平均达98%以上,有效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医疗卫生:加大公共卫生工作力度,强化社会免疫,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食品药品责任追究和宴席报告等各项制度,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新型农村医疗群众参合率达94.3%,全镇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沿革
五代时在此筑城,名“古城寨”。1949年设第十三区,1956年改古城区,1960年改古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