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丽江市地图 >
华坪县地图
华坪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6°21'-26°58',东经l00°59'-101°31'。东接百万人口的钢城四川省攀枝花市,南望滇中腹地楚雄,西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旅游城市丽江,北与享有“女儿国”之称的宁蒗县泸沽湖毗邻。县城距省会昆明420公里,距丽江市政府220公里,距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70公里,距成昆铁路格里坪火车站54公里。全县平均海拔1160米,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幅员面积2200平方千米,有耕地16.63万亩,森林面积144.87万亩,园地面积1.82万亩,荒地面积128.8万亩,水域面积3.62万亩。华坪县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气温与雨量随地势海拔高低而增减,立体分布较为突出。年平均气温为19.8℃,年平均降水量为87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无霜期为303.2天。

科技教育

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全县共举办科技培训班316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89万人次;印发科普宣传资料30000份,取得科技成果17项,其中县级14项,市级2项,省级1项,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2.9%。华坪县教育起步较晚,办学始于1850年,1937年创办初中,1958年试办高中。目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共340所,其中完全高中1所,普通初级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职业初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306所,幼儿园6所。全县有教职工1788人,在校生25355人,其中高中1863人,初中7766人,小学15726人。

民俗民风

节日:傈僳族:喜欢把猪、牛、羊等肉放在火上烧烤而食,用烤肝来敬待上宾,把肥猪肉做成“漂汤肉”,称为“罗竹纳胜杂查”(意为吃豆腐一般)。灰粑搅塘饭是别具特色的食物,灰粑是玉米粉或荞粉捏成团,用芭蕉叶或南瓜叶包好放进火塘中烧烤,熟后下油茶用,称“火烧粑粑下油茶”,搅粮饭是开水下面粉(玉米粉或荞粉),搅拌均匀,煮熟后食用,傈僳族还喜欢做干酸菜、陶醋、豆腐干和米酒。阔时节是傈僳族的新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举行。早上,各家各户争先到山上采来松毛撒在堂层里,插在层檐、农具、厩门、谷堆上,然后砍来松树栽在村子大场院装满荞子的大箩里。松枝上挂满红纸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衣饰飘带,大箩周围放着12小箩荞子(象征12月)和12碗荞子酒。然后各村塞老幼围着青松、谷物吹起葫芦笙,打迎新跳,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仪式用青松扎成大轿由数人抬着,毕扒唱着送魂歌,跳着送魂舞前面开道,把旧的一年不好的魂送到山上,又欢欢喜喜回来喝酒、对歌、射箭,整个节日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服饰:华坪县通达乡等地的傈僳族服饰更为鲜艳夺目。妇女喜穿右衽窄袖长袍,领口、胸襟、袖口等处,均用彩线相间绣上许多花边;长裙则用红、白、黄、蓝、绿五种颜色的12块5寸宽彩布直条拼合而成,裙脚再绣四道花纹图案;头戴人字交叉盘成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腰系自织羊毛红色宽带,身体两侧还垂有两块对称长布;手戴玉锄,耳缀银环,胸挂串珠,肩挎麻织洁白包包,显得五彩缤纷,端庄高雅。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时,那些保镖姑娘穿着美观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主要水利工程——雾坪水库

务坪水库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城西北50公里的雅砻江支流乌木河上游帕帕河源头,是一个集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及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水库坝高52米,库容49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7440亩。务坪水库是国内外罕见的难点工程,其艰巨性在于面积为15123平方米,平均深度达12.4米的坝底湖积层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和防渗处理工程。目前,务坪水库大坝是世界软基第一高坝。被誉为华坪“红旗渠”的务坪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到1990年因国家建设政策调整多、工程地质复杂等原因,务坪水库一直处于兴建与停建之中,1991年初务坪水库复工续建。2002年,务坪水库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大坝附属设施,水文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紧接着水库的建设,华坪县又投入了水库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建设者们克服了工程建设战线长、任务重、资金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于2003年4月15日完成了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整个干渠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8.9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7000立方米,砼浇筑20000立方米。华坪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经过43个春秋的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了高峡出平湖,惠泽千万家的务坪水库这个工程奇迹,并铸就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团结务实、无私奉献、尊重科学”的务坪精神。建设期间70多位同志伤残,40多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整个务坪水库的建设史是一部浓缩的华坪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水库的建成,将给华坪乃至丽江市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给华坪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激励朴实勤劳,开拓进取的15万华坪儿女在建设新华坪的征途上走得更快,做得更好。

详细介绍

全县共有耕地14.8万亩,其中水田5.9万亩,旱地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0.2%。有中型水库1座,小(Ⅰ)、小(Ⅱ)型水库33座。境内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县城海拔1180米,山区面积占97%,年平均气温25.8℃,夏季极端气温达41.8℃,年平均降雨量1061毫米,无霜期303天。县内有丰富的煤、石灰石、水能及热区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煤炭资源己探明保有储量0.9亿吨,远景保有储量约3.5亿吨;花岗石储量约0.3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钒钛铁矿约0.3亿吨。全县属金沙江水系,有新庄河、乌木河两大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2.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5万千瓦。金沙江流经华坪52.6公里,装机300万千瓦、总投资230亿元的观音岩水电站主坝址位于我县石龙坝乡龙井村。全县辖5乡3镇,5个社区,55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傈僳、彝、傣等26种民族。2008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16.45万人(市统计局批复人口数)。全县农业人口131722万人,占总人口的81.3%。少数民族人口5.3万人,占总人口的33.0%。贫困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28.6%。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35亿元,同比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352元,同比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987元,同比增长10.2%。华坪于1909年设县,1950年解放,1998年列为革命老区。全县辖8乡3镇,55个村委会,4个城镇社区,852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4.97万人,农业人口占82%;全县总户数42829户,其中农户32600户,有汉、傈僳、彝、傣、苗、回、纳西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2004年末,全县有完全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初、高中各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266所(其中完小71所),在校学生273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全县有农业科技人员265人;有医疗卫生机构14个。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公路村村通。

民族风采

华坪花傈僳:在祖国的西南,滇西北工业重镇华坪县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古老神奇的少数民族——华坪傈僳族。华坪傈僳族分为花傈僳和黑傈僳两种,生息繁衍到今天,共有26000余人,其中花傈僳占98%,是华坪傈僳族的主体。据傈僳族叙事史诗《创世纪》及唐人著述的《云南志》等史料记载,公元前后,华坪已有花傈傈居住,是华坪最早的土著民族。华坪花傈僳是一个世代眷恋着大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区。这里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良好,生长着长青松、沙松、高山阔叶林和名贵中药材。他们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生息繁衍。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小麦、苦荞、洋芋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在发展干果、药材等。过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耕作粗放。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花傈僳地区加强基础建设,接受了先进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生产生活稳定,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华坪花傈僳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织,善歌舞,纯情质朴。千百年来,花傈僳保留了优秀的民族原生文化,其传统节日、服饰、饮食、婚俗文化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广阔的大自然给了花傈僳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造就了蔡学珍、王志芳、王嫦英等一代花傈僳歌手。
来自远方的民族——华坪苗族:华坪苗族是华坪县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1625人,主要分布在腊么、德胜、八德、松竹、青龙、塘房、文乐等村。与汉族、傈僳族交错居住,除少数居住在高山区外,大多数居住在海拔两千米以下的半山区。苗族性格朴实、细腻,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蒙撒(青苗)、蒙在(花苗)、蒙豆(白苗)三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县内各乡村之间的苗族相互通婚,服饰相同,语言相同。人口虽然不多,却传承了苗族特有的文化。华坪苗族来自何方?普遍认为苗族先民约在秦汉之际,就已经生息在今洞庭湖和沅江一带。沅江流域古代称为五溪,史称居住在这里的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或“武陵蛮”。但有的史学家认为《尚书吕刑》中“黄帝之时”以蚩尤为首的苗民部落,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三苗”就是苗族的先民。也有的人认为苗族是传说中的“架瓠”系统的部落。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苗族先民进行野蛮的压迫和掠夺,迫使他们陆续向西迁徙,就象苗族“古歌”吟唱的“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涉水跋山来西方”,就是苗族人民迁徙情况的反映。华坪的苗族,本县没有史书记载其来源和迁入情况,根据苗族民间口传资料,苗族进入华坪有三百来年的历史。现居住在华坪得石坪、德胜等村的杨姓苗族祖宗发源于贵州,二百一十年前从四川盐边县白石岩乡迁来的,是第七代人。居住在松竹的杨姓苗祖宗发源于贵州,二百四十年前从文山的狗街迁永胜后进入华坪的,已是第八代。张姓苗族是从贵州逃避战乱而来,途居楚雄、禄丰,现在是第九代人,二百七十年前进入华坪关塘四大村居住后迁松竹。熊、李、侯、王、项、陶等姓氏的苗族都是二百三十五年前从四川盐边县白石岩迁往华坪的。华坪苗族对“蚩尤”无比崇拜,每家人的正堂屋内右侧靠墙都立一根接房顶的栗木,传说“蚩尤”在中原战败,逃到湖北雷公山后自尽,手下弟兄把“蚩尤”埋在雷公山,并在“蚩尤”坟的右面立了一根栗木杆,意为“蚩尤”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弟兄们在坟前相约,无论逃到哪里,只要在堂屋右面立一根栗木杆,说明就是“蚩尤”的弟兄。流传在华坪苗族的叙事史诗也唱到“蚩尤”和苗族的来源。诗中吟道:“我们的祖先是蚩尤,生根起源湖北雷公山,悲惨的战乱苦愁的生活,把我们象风一样四撒东西。我们在贵州种过麻,我们从越南到文山狗街,从狗街到禄丰,从禄丰来到华坪”,这段叙述说明了华坪苗族的迁徙情况。
独特的彝族支系——华坪水田人:在华坪县内有彝族的两个支系:水田、他留,其中水田人数最多,共有8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新庄河流入金沙江地带的和爱、哲里、德茂、基左、龙泉、民主、温泉等村委会。他留人为数不多,分布在和永胜县接壤的通达、维兴一带。据《云南各民族古代史略》记载,远在秦汉时期,蜀之笮地(即今西昌、盐边、华坪、永胜一带)的“蕉”、昆明人与唐宋之“乌蛮”,即今天的彝族有历史渊源关系,从地域上看,华坪东临西昌,北接宁蒗,南与楚雄彝族自治洲大姚县隔江相望。上述诸地都是彝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水田人的体型、肤色、服饰、语言均与上述诸地的彝族较为接近,各种现象和资料分析说明,华坪水田人就是从上述地区迁徙而来的。据调查,华坪的水田人李姓最多,占水田人的80%以上,这也是华坪水田人的一大特征。解放前,为了扩展维系家族势力,近亲结婚较为普遍,从而产生了这一姓氏特征。水田人对外来文化接受较快,宗教信仰、节庆祭祀、服饰、恋爱方式都受当地汉文化影响,房屋建筑也和汉族一样垒土为墙,烧瓦为顶,特别是饮食方面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以麻辣味为主。华坪的水田人是一个开放、发达,极易接受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民族。时至今日,语言、服饰已完全汉化,只有部分高龄的才能使用水田语言。水田人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热情好客、聪明智慧的土著民族,据华坪文史资料记载,华坪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有李朝忠等5位水田优秀儿女,在不同时期担任过华坪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大部分水田人都生活在田地较好,水源丰富的河谷地带,生活较为富足。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的水田同胞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时期,水田族人民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但丰衣足食,而且建起了一幢幢洋房。乡镇企业,养殖业、种植业、多种经营突飞猛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水田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地踏上了小康之路,水田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自然资源

华坪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颇具开采价值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石墨矿、白云石、花岗石等。华坪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其煤炭为滇西地区所独有,煤种为肥气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份、发热量高(7000千卡/千克)等特点,是云南省稀缺煤种,现已探明的储量达1.2亿吨,可开采量为9700万吨,远景储量3亿吨。华坪县境内石灰石蕴藏十分丰富,地质储量约4亿吨,且石灰石矿质量好,地质品位高,含钙50?55.9%,有害元素含量低。华坪雨量充沛,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新庄河、乌木河两大河流,水电蕴藏量22.9万干瓦,可开发9.92万千瓦(不含金沙江经华坪段落的水能),目前已开发3.2万千瓦,其余6.72万千瓦尚待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