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县地图
华坪县相关地区地图:
民俗民风
节日:傈僳族:喜欢把猪、牛、羊等肉放在火上烧烤而食,用烤肝来敬待上宾,把肥猪肉做成“漂汤肉”,称为“罗竹纳胜杂查”(意为吃豆腐一般)。灰粑搅塘饭是别具特色的食物,灰粑是玉米粉或荞粉捏成团,用芭蕉叶或南瓜叶包好放进火塘中烧烤,熟后下油茶用,称“火烧粑粑下油茶”,搅粮饭是开水下面粉(玉米粉或荞粉),搅拌均匀,煮熟后食用,傈僳族还喜欢做干酸菜、陶醋、豆腐干和米酒。阔时节是傈僳族的新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举行。早上,各家各户争先到山上采来松毛撒在堂层里,插在层檐、农具、厩门、谷堆上,然后砍来松树栽在村子大场院装满荞子的大箩里。松枝上挂满红纸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衣饰飘带,大箩周围放着12小箩荞子(象征12月)和12碗荞子酒。然后各村塞老幼围着青松、谷物吹起葫芦笙,打迎新跳,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仪式用青松扎成大轿由数人抬着,毕扒唱着送魂歌,跳着送魂舞前面开道,把旧的一年不好的魂送到山上,又欢欢喜喜回来喝酒、对歌、射箭,整个节日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服饰:华坪县通达乡等地的傈僳族服饰更为鲜艳夺目。妇女喜穿右衽窄袖长袍,领口、胸襟、袖口等处,均用彩线相间绣上许多花边;长裙则用红、白、黄、蓝、绿五种颜色的12块5寸宽彩布直条拼合而成,裙脚再绣四道花纹图案;头戴人字交叉盘成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腰系自织羊毛红色宽带,身体两侧还垂有两块对称长布;手戴玉锄,耳缀银环,胸挂串珠,肩挎麻织洁白包包,显得五彩缤纷,端庄高雅。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时,那些保镖姑娘穿着美观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主要水利工程——雾坪水库
务坪水库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城西北50公里的雅砻江支流乌木河上游帕帕河源头,是一个集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及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水库坝高52米,库容49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7440亩。务坪水库是国内外罕见的难点工程,其艰巨性在于面积为15123平方米,平均深度达12.4米的坝底湖积层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和防渗处理工程。目前,务坪水库大坝是世界软基第一高坝。被誉为华坪“红旗渠”的务坪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到1990年因国家建设政策调整多、工程地质复杂等原因,务坪水库一直处于兴建与停建之中,1991年初务坪水库复工续建。2002年,务坪水库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大坝附属设施,水文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紧接着水库的建设,华坪县又投入了水库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建设者们克服了工程建设战线长、任务重、资金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于2003年4月15日完成了主干渠二期工程建设。整个干渠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8.9万立方米,浆砌石方17000立方米,砼浇筑20000立方米。华坪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经过43个春秋的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了高峡出平湖,惠泽千万家的务坪水库这个工程奇迹,并铸就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团结务实、无私奉献、尊重科学”的务坪精神。建设期间70多位同志伤残,40多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整个务坪水库的建设史是一部浓缩的华坪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水库的建成,将给华坪乃至丽江市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给华坪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激励朴实勤劳,开拓进取的15万华坪儿女在建设新华坪的征途上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名胜特产旅游
1、风景名胜:青龙瀑布、轿仙公园、龙洞映山红风光、乌木河畔田园风光、仙人洞、葫芦坪溶洞、务坪水库。2、名优特产,2.1、“乌木春”茶叶(获省银缨奖)、洪全鲜玉米公司生产的鲜玉米布丁酥、玉米汤圆等产品荣获云南省农业厅绝色食品认证,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如:油鸡纵、油底肉、火米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2、,鸡枞(TermjteMushroon)被誉为“菌中之花”、“菌中之王”,该菌入口有香、甜、脆、嫩、鲜之感,鸡枞营养丰富,100克干品含蛋白质28.8克,碳水化合物42.7克,热量286千卡,钙23毫克,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是难得的奇珍异品,有益胃、清神、治痔等作用。华坪是鸡枞的主场地之一,是最地地道道的野生菌类,从白蚁巢穴里长出来,习惯将这种会长出美味佳肴的白蚁巢穴叫做“鸡枞土锅”。这鸡枞土锅在地下像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土锅,也像一个马蜂巢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像白蚁一样能够培植出这美味的鸡枞菌。这鸡宗在农历火把节(农历6月24、25日)、月半节(农历7月14日)左右雷雨之后大出。鸡枞难以保存,又只产于雨季,所以做成油鸡枞保存,用来佐餐。把鸡枞洗净,放入油锅中,与辣椒、花椒等香料同炸,油鸡枞很难制作,鸡枞也不便宜,所以市场上卖的油鸡枞多是假的,那些说常年有鲜鸡枞的也是假的,慎!在适合的季节到产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龙宫洞:龙宫洞,又名豪猪洞,位于华坪县楠木乡梭罗箐,距县城9公里,是近年才开发的景点。山里人传说,由于南海龙王受不了夏日的炎热,便寻遍千山万水,欲找一个乘凉的好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龙王找到此洞,并在新春带着龙子龙孙至此乘凉,所以这洞才叫做龙宫洞。该洞入口狭窄,洞内大厅高达9米,宽20多平方丈,有地下河相连,其深莫测,四周岩溶地貌发育,钟乳石星罗棋布,姿态万千。最妙处是中央的擎天玉柱,好似《西游记》中南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它拔地而起,伸至洞顶,一股泉水从柱体上飞流直下,又汇集为潭,清澈见底。柱旁生一小岛,宽、高均有丈余,上有玉树琼花,楼台亭阁,菩萨宝座,幻化多姿,令人遐思神往。
仙人洞:仙人洞位于华坪县城西南2公里处,系悬崖上的天生石洞,传说有神仙居此而得名。洞前古树葱笼,攀枝花灿烂,涧底一泓流水,门前一带长廊,环境秀丽幽静。原有过厅,门上悬挂两副长联,其一为民国六年华坪县知事王履和所撰:偶来远壁尘嚣,问洞邃山深,疑有当年隐士;久坐莫嫌荒僻,待酒酣茶罢,暂作半日神仙。另一联是民国八年华坪知事周传德(湖南省丰县人)所撰:洞果有仙人,问汉武秦皇至今安在?,时刚逢炎夏,携只鸡斗酒不厌重来。过厅左壁石刻周传德撰书的五言律诗二首,反映了当时仙人洞景物和华坪一些社会情况。洞内有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各种溶岩似笋似花,千姿百态,洁白如玉。入洞20米,地势突然开阔,这里辟有舞池,七色彩灯闪耀,宛若仙苑琼宫,令人往返留连。该洞依山傍水,辅有楼台亭廓,水池喷泉,石桌石椅,离县城不远,实为人们感受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滴水岩瀑布:滴水岩瀑布位于兴泉镇青龙村,直距华坪县城11公里。山岩呈扇状横夹,河水从百米高处倾泻而下,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特别是雨水季节,气势磅薄,水流飞溅,水汽朦胧,瀑声震耳。如遇阳光还有彩虹映照,倍加瑰丽。岩底有一溶洞,左右相通里面空间约有五百平方米,形成宽敞的厅堂。厅底石柱林立,千姿百态;厅顶乳石倒挂,星罗棋布,水珠滴落,悦耳动听。瀑布之水流洞20米左右进入一个大水塘,当地人称“洗眼泉”。傈僳、苗族人民将此泉视为圣水,每年都来用水洗眼,据说可以治疗眼疾。关于此俗,还有传说:天神尔萨开天劈地以后,接着每天造就七对人。当时有一个叫昌王的恶魔,专门吃人的眼睛,尔萨造出的人都被昌王吃掉眼睛成了瞎子,尔萨就从天河中引了一股仙水,人们用这仙水洗了脸,就又长出眼睛,重见光明,而这仙水就是至今流淌的青龙瀑布水。滴水岩瀑布四周风景优美,在其西南面的密林深处,就是傈僳族,唐贵等人起义的指挥中心公山寨(地王坪)。清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傈僳族人民在些揭竿起义,公推唐贵为“地王”,反对封建领主典卖傈僳所耕领地,众达万余,攻下永北、大姚等地。清廷派云贵总督庆保率云、贵、川兵力三万余人镇压。当年9月,起义失败,唐贵牺牲。近年曾在此收集到铁矛等义军遗物。地王坪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花衣的传说:传说傈僳族创世神尔萨天神把天地造好后,指派娃尔神来顶来立地。娃尔神脑壳是光的,顶天坚持不住,尔萨神就做了一个大大圆圆的头帕给娃尔神戴。娃尔神戴上了头帕,圆圆的天才顶住了。天稳了,可地又开始摇晃了,原因是娃尔神没有衣服遮身,怕人见了害羞而晃动。于是尔萨天神又给娃尔神做了一套衣裙,把十二座山的皮剥来做成裙羽,又拿来九十九条江水的水筋做成裙柱,把七十七座山的山花采来做成衣服。娃尔神穿上做好了的美丽衣裙,便去顶天立地。可是忘了做腰带,娃尔神只能双手提着裙子,很不方便,尔萨天神见了,就把天上的彩虹剪下来一半,扎在娃尔神的腰间。美丽的衣裙,加上彩虹般的腰带,娃尔神才安心顶天立地。天地不再摇晃,傈僳人从此安居乐业,由于娃尔神的衣裙非常漂亮,傈僳族先民就仿效娃尔神的衣裙,做成了现在花傈僳妇女穿着的五彩服饰。
民族风采
华坪花傈僳:在祖国的西南,滇西北工业重镇华坪县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古老神奇的少数民族——华坪傈僳族。华坪傈僳族分为花傈僳和黑傈僳两种,生息繁衍到今天,共有26000余人,其中花傈僳占98%,是华坪傈僳族的主体。据傈僳族叙事史诗《创世纪》及唐人著述的《云南志》等史料记载,公元前后,华坪已有花傈傈居住,是华坪最早的土著民族。华坪花傈僳是一个世代眷恋着大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区。这里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良好,生长着长青松、沙松、高山阔叶林和名贵中药材。他们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生息繁衍。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小麦、苦荞、洋芋为主,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在发展干果、药材等。过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耕作粗放。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花傈僳地区加强基础建设,接受了先进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生产生活稳定,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华坪花傈僳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织,善歌舞,纯情质朴。千百年来,花傈僳保留了优秀的民族原生文化,其传统节日、服饰、饮食、婚俗文化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广阔的大自然给了花傈僳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造就了蔡学珍、王志芳、王嫦英等一代花傈僳歌手。来自远方的民族——华坪苗族:华坪苗族是华坪县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1625人,主要分布在腊么、德胜、八德、松竹、青龙、塘房、文乐等村。与汉族、傈僳族交错居住,除少数居住在高山区外,大多数居住在海拔两千米以下的半山区。苗族性格朴实、细腻,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蒙撒(青苗)、蒙在(花苗)、蒙豆(白苗)三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县内各乡村之间的苗族相互通婚,服饰相同,语言相同。人口虽然不多,却传承了苗族特有的文化。华坪苗族来自何方?普遍认为苗族先民约在秦汉之际,就已经生息在今洞庭湖和沅江一带。沅江流域古代称为五溪,史称居住在这里的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或“武陵蛮”。但有的史学家认为《尚书吕刑》中“黄帝之时”以蚩尤为首的苗民部落,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三苗”就是苗族的先民。也有的人认为苗族是传说中的“架瓠”系统的部落。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苗族先民进行野蛮的压迫和掠夺,迫使他们陆续向西迁徙,就象苗族“古歌”吟唱的“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涉水跋山来西方”,就是苗族人民迁徙情况的反映。华坪的苗族,本县没有史书记载其来源和迁入情况,根据苗族民间口传资料,苗族进入华坪有三百来年的历史。现居住在华坪得石坪、德胜等村的杨姓苗族祖宗发源于贵州,二百一十年前从四川盐边县白石岩乡迁来的,是第七代人。居住在松竹的杨姓苗祖宗发源于贵州,二百四十年前从文山的狗街迁永胜后进入华坪的,已是第八代。张姓苗族是从贵州逃避战乱而来,途居楚雄、禄丰,现在是第九代人,二百七十年前进入华坪关塘四大村居住后迁松竹。熊、李、侯、王、项、陶等姓氏的苗族都是二百三十五年前从四川盐边县白石岩迁往华坪的。华坪苗族对“蚩尤”无比崇拜,每家人的正堂屋内右侧靠墙都立一根接房顶的栗木,传说“蚩尤”在中原战败,逃到湖北雷公山后自尽,手下弟兄把“蚩尤”埋在雷公山,并在“蚩尤”坟的右面立了一根栗木杆,意为“蚩尤”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弟兄们在坟前相约,无论逃到哪里,只要在堂屋右面立一根栗木杆,说明就是“蚩尤”的弟兄。流传在华坪苗族的叙事史诗也唱到“蚩尤”和苗族的来源。诗中吟道:“我们的祖先是蚩尤,生根起源湖北雷公山,悲惨的战乱苦愁的生活,把我们象风一样四撒东西。我们在贵州种过麻,我们从越南到文山狗街,从狗街到禄丰,从禄丰来到华坪”,这段叙述说明了华坪苗族的迁徙情况。
独特的彝族支系——华坪水田人:在华坪县内有彝族的两个支系:水田、他留,其中水田人数最多,共有8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新庄河流入金沙江地带的和爱、哲里、德茂、基左、龙泉、民主、温泉等村委会。他留人为数不多,分布在和永胜县接壤的通达、维兴一带。据《云南各民族古代史略》记载,远在秦汉时期,蜀之笮地(即今西昌、盐边、华坪、永胜一带)的“蕉”、昆明人与唐宋之“乌蛮”,即今天的彝族有历史渊源关系,从地域上看,华坪东临西昌,北接宁蒗,南与楚雄彝族自治洲大姚县隔江相望。上述诸地都是彝族聚居较多的地区,水田人的体型、肤色、服饰、语言均与上述诸地的彝族较为接近,各种现象和资料分析说明,华坪水田人就是从上述地区迁徙而来的。据调查,华坪的水田人李姓最多,占水田人的80%以上,这也是华坪水田人的一大特征。解放前,为了扩展维系家族势力,近亲结婚较为普遍,从而产生了这一姓氏特征。水田人对外来文化接受较快,宗教信仰、节庆祭祀、服饰、恋爱方式都受当地汉文化影响,房屋建筑也和汉族一样垒土为墙,烧瓦为顶,特别是饮食方面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以麻辣味为主。华坪的水田人是一个开放、发达,极易接受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民族。时至今日,语言、服饰已完全汉化,只有部分高龄的才能使用水田语言。水田人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热情好客、聪明智慧的土著民族,据华坪文史资料记载,华坪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有李朝忠等5位水田优秀儿女,在不同时期担任过华坪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大部分水田人都生活在田地较好,水源丰富的河谷地带,生活较为富足。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的水田同胞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时期,水田族人民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但丰衣足食,而且建起了一幢幢洋房。乡镇企业,养殖业、种植业、多种经营突飞猛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水田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地踏上了小康之路,水田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详细介绍
全县共有耕地14.8万亩,其中水田5.9万亩,旱地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0.2%。有中型水库1座,小(Ⅰ)、小(Ⅱ)型水库33座。境内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县城海拔1180米,山区面积占97%,年平均气温25.8℃,夏季极端气温达41.8℃,年平均降雨量1061毫米,无霜期303天。县内有丰富的煤、石灰石、水能及热区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煤炭资源己探明保有储量0.9亿吨,远景保有储量约3.5亿吨;花岗石储量约0.3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钒钛铁矿约0.3亿吨。全县属金沙江水系,有新庄河、乌木河两大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2.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5万千瓦。金沙江流经华坪52.6公里,装机300万千瓦、总投资230亿元的观音岩水电站主坝址位于我县石龙坝乡龙井村。全县辖5乡3镇,5个社区,55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傈僳、彝、傣等26种民族。2008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16.45万人(市统计局批复人口数)。全县农业人口131722万人,占总人口的81.3%。少数民族人口5.3万人,占总人口的33.0%。贫困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28.6%。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35亿元,同比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352元,同比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987元,同比增长10.2%。华坪于1909年设县,1950年解放,1998年列为革命老区。全县辖8乡3镇,55个村委会,4个城镇社区,852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4.97万人,农业人口占82%;全县总户数42829户,其中农户32600户,有汉、傈僳、彝、傣、苗、回、纳西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2004年末,全县有完全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初、高中各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266所(其中完小71所),在校学生273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全县有农业科技人员265人;有医疗卫生机构14个。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公路村村通。革命历史
●震动清王朝的唐贵起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为争取生存、自由发动起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烈的史诗,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清末,由于内地战乱,群山连绵,森林茂密,河谷两岸禾苗葱绿的华坪,成了人们避难的地方,内地客民大量移居华坪,地方官府把大量土地典卖给客民、富商,人们开山种地,繁衍生息。然而官府土司不顾土著百姓的生存,使得许多百姓无地可耕,生活日艰,民怨沸腾。唐贵(又名丁贵,傈僳族)家的土地也被土司抽走典卖,他决心奋起反抗。于是一面行医打卦,一面联络各村寨百姓。1820年腊月26日,在唐贵的召唤下,傅添贵、陈添培、梅衣老十聚集在公寨唐贵家中,唐贵自封为地王,傅添贵为治命先师,陈添培为顺天理,梅衣老十等为将军,树起了象征土地的黄色义旗。1821年正月初六,1500多名各族群众揭竿起义。义军占领了荣将,分田地分粮食,队伍不断扩大,不到一月队伍发展到6000多人。义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兴、福田、新庄、仁里大片土地。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唐贵派遣傅添贵与陈添培率领一支队伍渡江占领了大姚的拉姑、鱼所等地,与大姚陶显贵义军联合,使义军发展到4000多人。唐贵在公寨山设地府(地王坪),全面指挥义军作战。起义震动了清廷,清政府命令云贵川三省出兵清剿。农历二月,起义军发生分裂。清军趁机分割围剿。唐贵灵活指挥,派梅衣老十率1000多人,多次击败3000官军的围剿。三月中旬,清廷调集清军与地方武装15000人击溃大姚义军,接着合围唐贵义军,义军退至公寨,与官军激战6天。义军用石头、滚木杀伤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将领多数阵亡,唐贵被俘,在永北被杀害。唐贵起义,给地方官府沉重打击,迫使清朝廷采取善后十四条等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华坪早期的六个地下党员:华坪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艰苦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他们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新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是华坪人民的骄傲,其中最早的六位共产党员分别是:
陶光潮,又名陶育晶,1904年出生于竹屏镇。1924年在上海读大学时,受马列主义的影响,思想进步,经同学赵宗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是华坪籍最早的中共党员。1949年10月,陶光潮被派到大理出任云南保安第二旅上校政工处长。12月,云南省主席卢汉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毅然率部起义,陶光潮也随七十四军起义。
严英武,汉族,1904年出生于竹屏镇。1924年参与组织“青年读书努力会”,号召青年学习进步书籍。1926年8月经李国柱、赵琴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入党后担任昆明至蒙自的交通员,化名李义山。同年11月担任中共云南省工委青年部部长。1927年3月前往文山从事地下工作,于12月建立文山第一个党支部,被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继后在昆明被国民党警察逮捕,他始终“奸狡不供”,被判刑8年。出狱后,警方将他遣送回华坪,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5年,与共产党员丁志平、陈永贵取得联系,于1949年3月16日参加丁志平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任政治部副主任。华坪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担任邮政局代理局长,1951年被错捕判刑,1975年7月病逝于狱中。1987年经云南省委批准给予平反昭雪。
严英俊,又名严佑陵,1903年出生于竹屏镇。1924年冬,参加了秘密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1925年8月加入共青团组织。1926年5月,经王德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27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严英俊等10余人回云南工作。3月成立中共云南省特别委员会,严英俊任省特委宣传委员,负责民运工作兼青年部部长。3月12日,被捕入狱,后经中共云南特委营救被释放,仍继续留昆做国民党(左派)工作。1927年12月,严英俊参加了中共云南特委书记王德三在昆明主持召开的会议,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严英俊当选为省委委员。1949年4月,他加入盐边赵光洁(原中共西昌特支党员)组织领导的中国民主联军滇黔军区滇西第六纵队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严英俊任盐边县人民政府司法科科长。1951年,因在“镇反”中受审查,病故于看守所,终年48岁。严英俊是我党的早期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志平,又名丁沛生、丁志宽,1910年生于竹屏镇,1927年小学毕业就到昆明官印局当印刷学徒,当年加入中共组织。1928年在国民党“清共”中,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1年出狱后投奔江西苏区途中,被迫在黔军中当兵,遂脱离党组织关系。1935年由贵州地下共产党工委负责人秦天贞、李光庭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黔军中做军运工作。同年7月率两个排起义,组成“中共黔西游击队第七支队”,任支队长,率队辗转盘县、朗岱、宣威一带打游击,身负重伤。1936年伤愈后在毕节、大完等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丁打入国民党军继续做军运工作。1939年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二四四旅教导参谋及六八八团通讯参谋。1940年随黄克诚率领的部队南下,编入新四军六支队。1941年“皖南事变”时,所在部队由怀远、凤台退到合肥。他带领3个通讯员收集船只、巡视江防,与敌遭遇被俘,囚于西安“西北青年劳动营”。在关押期间,受过种种威胁和折磨,从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年底逃出劳动营。1942年到达重庆,由新华日报介绍,得到周恩来、董必武接见。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批准,4月回到华坪。按照党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及“勤业、勤学、勤交友”的方针,以政府职务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3月,他以“知行学社”成员为骨干,于16日举行革命武装起义,丁志平任司令,攻下华坪县城。随后他带领革命队伍辗转盐边、永仁、大姚、元谋等地,与敌战斗多次,1950年3月他奉命回华坪协助解放盐边工作,7月被错捕入狱。1951年9月25日被错判死刑。1987年云南省委为丁志平平反昭雪,丁志平的功绩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陈永贵,又名陈友贵,1911年生出于竹屏镇。读高小时参加严英武组织的儿童团和青年联谊会,受革命思想熏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不久任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机关梅雷锋巷秘密联络点负责人。1930年5月3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囚于云南省模范监狱。他在敌人的酷刑面前,严守党的秘密,3月后被被营救出狱。1949年3月16日,与丁志平、严英武发动革命武装起义。陈永贵任政治部副主任。随后转战于盐边、永仁、元谋、大姚等地。10月14日因受伤被杨震寰地霸武装逮捕,拒不背叛,遂惨遭杀害。1987年被云南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君忠,又名李介民,别名李鼎三,1900年出生于楠木村。20岁时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在黄埔军校时,入“左派青年军人联合会”和中共领导下的“左派大同盟”等组织。1926年被推举为黄埔军校宣传委员会主席委员。1927年5月在国民党“清党”运动中,以“密谋暴乱”之名被捕,12月经叶剑英、李梁等营救出狱,参加了广州起义。后到上海,1928年2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1931年归国。派任中共云南省委秘书长,在从越南辗转赴任途中,于中越边界河口旅社被捕,囚于昆明模范监狱。因拒不交待又查无实据而无罪释放。出狱后,他失去了组织联系,多年在国民党军队里任职,在1949年任西南管区少将司令时,在所管部队中做起义筹备工作。所属部队在副司令邵廉北的率领下投诚。●金沙怒吼——华坪“3·16革命武装起义”:1949年3月16日,共产党员丁志平、严英武、陈永贵等人以“知行学社”成员为骨干,在华坪县城举行革命武装起义,凌晨,丁志平率队夺取了县常备队的军火仓库,释放被抓壮丁,尔后与福泉、膏泽赶来的外援武装汇合,围攻县政府,击毙常备队长,活捉县长,缴获60多支步枪,万余发子弹,手榴弹200多枚,攻下华坪县城。起义队伍当即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西纵队”,丁志平任司令,并发布《告全县父老同胞书》等,按照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整顿部队,动员各族贫苦青年踊跃参军,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4月6日,杨震寰地霸武装200多人,进驻荣将简家丫口,丁率部出击,击退杨部。4月25日,丁志平联合盐边武装部队,全歼国民党驻盐边屯团两个营。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5月,传来云南地下党朱家璧领导的部队已在昆明活动的消息,华坪革命武装部队为寻找共产党的领导,决定渡过金沙江,向昆明进发。在进军途中,发布《告本军武装同志书》和《三大公约,十项守则》,沿途军纪严明,深受劳苦大众的支持,部队很快发展到7000余人。部队进驻永仁县城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击大姚县,另一路攻击元谋县。丁志平领导的革命武装行动,震惊了滇、川、康的民国反动政府,三省联合堵截围剿,敌人援军赶到,丁部进攻月余,未能攻下两个县城,而伤亡较大,撤回华坪,此后与杨震寰等反动武装多次战斗,部队损失惨重,队伍减少到500余人。后丁率部到永胜,主动与杨尚志率领的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联系,要求改编。9月13日丁部被改编为三支队第五营,任营长,10月奉命率部到松桂整编。自从丁志平在1950年7月底含冤被捕入狱起,这支由丁率领的革命队伍被错定为反革命武装,所有官兵全部蒙冤30多年,直到1987年4月,云南省委给予平反昭雪,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肯定了丁部是革命武装,而且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为缅怀革命前辈的业绩,继承先烈的遗志,中共华坪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仙人洞修建“华坪人民革命纪念碑”,让华坪人民世代牢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精神,建设美好华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