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泉镇地图
兴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
山地兴泉镇属坝区、半山区、山区地貌,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无大的平川,最高点为南阳的冷山,海拔2860米,最低为兴泉村三洞桥,海拔1220米,相对高差1640米。全镇辖兴泉、文乐、新文、松竹、青龙、塘房、关塘、南阳和干箐9个村委会88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28.7平方公里。属于金沙江河谷燥热气候,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立体气候突出,大多数区域热量丰富,冬天严寒,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9度,年降雨量960毫米,无霜期332天。辖区内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墨矿、粘土及水电资源,在工业产业主要以煤炭、建材产业为支柱产业,2006年全镇有煤炭企业16家,石灰石企业26家,水泥生产企业2家,粘土开采企业2家,已建成洗煤生产线3条,小水电3座。共有乡镇企业749家,从业人员4831人,乡镇企业产值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利润总额53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农村经济总收入7489万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2063万元。同比增长10.5%。
人文地理
风土人情大兴是沿用清道光元年(1821年),设大兴市之街名。解放前的旧行政区划为福泉镇和三阳乡,1950年解放后,改为福泉区和三阳区,同年九月福泉、三阳区合并为第二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分为大兴公社、三阳公社,此时大兴公社辖九个大队;1961年将中心分社所辖的青龙大队划归大兴公社;1965年渡口市成立,将大兴公社所辖的福田、和平、新华、平江、布德、共和、新生、新民、玉泉、肇义十个大队划归渡口市。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将大兴公社所辖兴泉、新文、文乐、松竹、塘房、南阳、关塘、青龙、干箐等九个大队分为两个乡,即文乐乡和大兴乡。1988年以后的大兴辖兴泉、新文、干箐、南阳4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2002年撤乡建镇为大兴镇,行政区划不变,2006年1月按照省、市、县撤乡并镇的相关政策,原文乐并入大兴镇更名为兴泉镇,至今兴泉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88个自然村132个村民小组。“锁龙桥”位于现兴泉镇大兴街南所在地。创建人光绪初年张联兴为首,374户乡民、富踊跃集资,投工献料,请来四方能工巧匠,于1879年开工,支付白银1850两,1881年建成。该石拱桥是华坪县近代最大的桥梁工程。石拱桥矗立于两断层山崖之间,横跨于河谷极深、落差最大、洪水出口的咽喉之上,嵌石龙于拱孤正中,龙头迎水腾空而向,虎视眈眈,悬镇妖宝剑于石龙腹下,封锁了水龙出走的唯一通道,故名“锁龙桥”。“新桥”原名东济桥,位于大兴镇正东面,是连接长春与大兴街的必由之地,”,在大兴街东南的龙洞河下游,桥的跨约为24米,宽4米,长25米,高20米,属石拱桥,桥上建有房屋,桥两端修有石阶,桥面左右两侧修有石栏杆及石子。桥面上修建有瓦木结构的凉亭楼廓,凉亭建筑与“锁龙桥”凉亭建筑类似。桥下河水清淳,桥两端两条大堰向东南方,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石桥四周,古树参天,绿荫笼罩。桥下河水清凉桥两端两条大堰流向东南方。桥上建有房屋,桥两端修有石阶,桥面左右两侧有石栏杆,雕有狮子,桥面上修建有瓦木结构的凉亭楼郎,雕龙画凤,工艺典雅。
主要产业情况
全镇以煤炭、建材产业为支柱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相对发达,农业以种植优质高产农作物和发展养殖畜禽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到2007年底,全镇有煤炭企业16家,石灰石企业26家,水泥生产企业2家,粘土开采企业2家,已建成洗煤生产线3条,小水电站3座,个体工商户749户。全镇全年共生产原煤36万吨,洗精煤20万吨,石灰37万吨,碎石31万吨,水泥32万吨。
城镇化建设
2006年,全镇的各项重点投资项目逐步完成,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市政广场土建工程,绿化及文化娱乐,设施已全部完成,集贸市场占地1200平方米,已完成市场平整工程,三个改建筑面积2144㎡的彩纲大棚,公共厕所竣工,投资229万元的新建中心教学楼已完工,镇中心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同时建设完了集镇规划区内的“一河通”建设和福源路、文昌路一期工程的水泥路面投入使用。全面完成了镇政府的搬迁办公工作,部分农户已在规划依法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已修建完成了商住楼,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特色产业
优质桃子“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业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对烤烟、桃子、西瓜、冬早蔬菜、秋黄豆、冬洋芋、鲜玉米、竹子、花椒、蚕桑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了以新文村、兴泉村的养鸭产业,文乐村的葡萄种植产业,干箐康农牛羊养殖,新文和南阳养猪、养蚕产业。
教育
兴泉中心校全镇现有校点17个,其中有完小9个,九义校1个;在校学生2095人,其中小学生1543人,初中生552人;小学教师158人,其中公办教师144人,代课教师10人,支教4人。兴泉中学教师40人。2007年共发放希望工程助学款2450元,救助49名贫困生,争取5万元恩和巴彦资助款资助学生250名。全镇小学生已全部免除书费、杂费,其中有913名学生享受住校补助费。兴泉中心学校江地校区于2004年初开始建设,由于资金不足,于2007年10月才建设完成通过市、县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7.9亩,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总投资248.8万元(其中中央、省、市排危集中办学资金10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68万元;国家电网公司扶助资金40万元;县人民政府配套资金20万元;镇征地资金20万元)。全校有教学班8个,教师22人,学生312人。兴泉中心学校集中了干箐小学、龙洞河小学五、六年级和全镇范围内愿意到该校就读的学生。学校已开通中小学远程教育,配备了远程教育模式一、模式二,可以通过国家教育资源网同步接收各级课堂实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教育资源共享的服务,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兴泉中心学校的建成是我镇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学校集中优势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平等享受教育、走集中办学之路极大地缓解了师资不足、课程不齐、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兴泉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底,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4330.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0463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867.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92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495吨,人均有粮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137万元,农副产品收入195万元,第三产业总值达6017万元。镇财政收入1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