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傈僳族乡地图
永兴傈僳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
全乡现有小学18所(其中:完小9所,一师一校9个),教职工123人(其中:公办教师94人,工人1人,代课教师13人,临时工15人,男教师63人,大专以上学历17人,高级职称38人),在校学生1602名。中学一所,教职工35人,在校学生412人。“十五”期间,永兴傈僳族乡党委、政府多渠道争取资金,完成寄宿校学生宿舍楼、思木完小校舍、基度完小校舍、垛落坪完小校舍、冷山校点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共计投入资金达268万元。并积极向扶贫挂钩单位联系,争取扶持,为部分学校购置了学生课桌及学生床铺,缓解了学生课桌及床位紧缺的问题,使永兴的教育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公共设施
一、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夯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基础设施的好坏程度更是永兴乡人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全乡境内共有大小库塘36个,沟渠16条,全长165公里,其中东、西大沟总长57公里,担负起全乡80%的农田灌溉任务。由于2007年水毁严重,共投入冬修水利资金达36万元。
二、交通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乡尚有26个村民小组未通路。一年来,乡政府始终把道路交通建设作为改变永兴经济、实现永兴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协调县交通局将永兴至马鹿的乡村,弹石路建设项目实施完工,永华柏油路建设项目、永兴至习好村委会、永兴至基度村田学德洗煤厂和安科村桥头至坝山村委会沙石路面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三、能源通讯建设惠及千家万户:认真组织实施了“天保工程”和“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国债沼气建设为契机,狠抓农村能源建设。今年又新建沼气池130口,至此永兴乡沼气池达885口,确保了我乡森林资源。在现有移动、联通基站的情况下,配合移动公司新建了思木基站。
四、集镇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是进一步推进永兴文明卫生城镇建设,加大街道的保洁力度,为居民营造清洁、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其次,集镇饮水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再次,顺利完成了永兴乡市政广场、公共厕所及街道排水沟改造项目建设任务。
地理优势
永兴傈僳族乡是滇西北的一块宝地,境内群山起伏,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海拔高,气候温暖,干湿明显,雨量充沛。永兴“乌木春”绿茶,茶叶品质好,投放市场供不应求。碧波荡漾的乌木河似彩带环绕。青山绿水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永兴人民,同时也谱写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永兴,原名阿比里(老街),设在关山村。光绪十九年(1893年),谷老四起义时,洪贵兹事老街被毁,后由姓郭名永兴在大谷田村主持兴建了新街,后来人们就用郭永兴的名命名新街,永兴也因此而得名。解放前为玉鹿乡,当时全乡以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劳动工具十分落后,耕作方式都是刀耕火种,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永兴乡是傈僳族聚居的地方,占永兴乡总人口的28.7%,占华坪县傈僳族人口的21.2%。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远在西汉时期,傈僳族作为“西南夷”中的三个小群体,从青海迁徙而来,居于雅龙江和金沙江两岸地区。公元八世纪中叶,傈僳族还一直处于“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下,尚未形成自己强大的部落组织,由于部族之间的争战,约公元八世纪以后,从四川西部地区和云南华坪、元谋等地,沿金沙江继续往玉龙山迁徙,进入玉龙山周围的石鼓地区。十二世纪以后,傈僳族受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的统治。在这一时期,因抵抗外族侵略,战争中男子伤亡惨重,加之官府的繁重荷税,十四世纪被迫再次大迁徙,部分傈僳族又经过丽江、永胜顺州,约公元1023—1385年从永胜顺州迁回华坪地区定居,到今天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永兴乡境内居住的傈僳族是其中的一部分。傈僳族主要分布在永兴乡的马鹿,思木,坝山,习好的冷山,基度的关坪、冬瓜坪、中村等地。
历史遗迹
龙山庙位于永兴三股水玉灵山,于1925年至1932年修建。龙山庙座东向西,长约60米,宽40米,占地4亩多,大门向西开,为青砂石柱圆弧形门型,门洞横联被毁,上、下联为:“玉水起潮音德心清虚观自在,灵山朝鹫岭慧眼放佛如来。”,该庙的北面,西连接大门,东连亡人殿,土木结构,一层瓦屋面,内雕观音菩萨。亡人殿在庙的北面,西连接观音岩,东接玉皇楼,土木结构,一层瓦屋面,内有十几个不知名的石雕菩萨。机厢殿在寺庙的南面,西连接大门,东连接玉皇楼,共两层,土木结构瓦屋面,殿中有三国人物,各种“文官”、“武将”,石雕二百余尊。玉皇楼(正殿)在寺庙东端,正对大门,四层楼房,其实雄伟。底层土木结构,二、三、四层为板柱木结构,殿堂正中有石雕如来佛,现残存的如来佛荷花底座(高90厘米,厚50厘米,宽55厘米)及“玉皇大帝”、“晋神”等数尊石雕菩萨。中院主要是花园和通向各殿的石台阶、石道路。
基础设施
为实现经济、粮食、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2004年投入水利资金15万元,提前了东西大沟、老街子、各明堰沟渠的冬修水利工程;投资13万元,修通了马桑湾公路,并实施了乡内各主要交通线的维修和改造工程,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实施人工造林,“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全年实施人工造林300亩,经济林12亩,建沼气池250口,节能灶360眼。加大护林防火工作,健全责任制度。
扶贫攻坚
2004年共投入扶贫资金66.8万元,实施了3个项目:一是投资20万元用于基度重点村扶贫建设。其中:修建小水窖50个,修建基度完小河堤100多米,建溢洪道和引水渠2000米,投资2.3万元用于基度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投资6万元用于脱毒洋芋种植、茶叶种植和花椒种植;二是杈杈房改造投资46.8万元,永兴乡列入杈杈房改造的146户,易地搬迁10户,目前已完成工程的三份之一,其余的有望在春节以前完成;三是按照“政府协调,群众参与,政策引导,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插花安置方案,确保安置群众搬得去,住得下,能致富,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积极性高,认识到位,而又居住在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行搬迁,到目前已实现了10户36人的易地搬迁。加大小额信贷扶贫款清收力度。目前,已累计收回76.197万元,回收率达到78.5%;认真抓好“一对一”捐资助学工作,全乡有727名(含市委党校、市体育局捐助30人)学生受到捐助,第一、二批捐资款已公开、公正、透明地兑现到学生手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乡外、县内经商、从事餐饮、运输等行业的已达1417人,通过县劳务输出办公室到县外打工的有296人。
经济发展
2004年,全乡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状况。工农业总产值达6160.2万元,比上年的4806.7万元增长28%,其中:农业总产值1890.82万元,比上年的1644.2万元增长15%;工业总产值4269.83万元,比上年的3162.5万元增长35%。全乡粮食总产量达354.6万千克,比上年的337.5万千克增加5%,农村经济总收入2342万元,比上年的2097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73元,比上年的673元增长了15%。2004年,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根据新的财税体制,通过加强税费征管,开源节流,已完成财政收入29万元。完成财政支出194.2万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并保持良好势头。乡党委、政府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合理规划,依法管理,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搞好协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拓宽发展领域,积极参与开发建设;树立“借别人的实力发展我们的经济”、“借别人的梯子上我们的台阶”的思想,继续搞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抓好水电产业的开发,不断深化管理,使永兴乡成为真正的小水电之乡。规划的12座电站现已建成投产8座,装机容量达到2.8万千瓦,建成电站个数和装机容量达计划的67%和47.5%,全面完成基度片区煤矿资源勘探工作,探明基度片区煤炭资源储量为3000万吨,积极做好基度煤矿开发招商引资准备工作及接洽服务工作。2004年,全乡民营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达292个,从业人员1942人,实现营业收入9317万元,比上年增长12%;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累计达11006.2万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年利总额730万元,比上年增长32%。2004年是个灾害频繁之年,全乡因灾害受损经济达2032万元,乡党委、政府及时把上级部门拨发的救济粮和救灾款发放到灾民手中,第一批恢复重建资金已发放完毕。同时,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计划生育,采取有力措施,全年未出现超生现象。并按国家奖、优、补、免政策,对全乡30户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农户进行了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