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广元市地图 >
剑阁县地图
剑阁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条件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东经105°9′46″~105°49′24″,北纬31°31′40″,幅员面积322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388米至1318米之间,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9℃,有效积温5451℃(≥10℃),日照时数1358小时,太阳年辐射能92.4千卡/m2,无霜期27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086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历史沿革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葭萌、德阳、阆中四县管辖。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梓潼、白水、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①,隶属梓潼郡。三国时,当德县为蜀汉领地。蜀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②,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263年,姜维曾经在此用几万军抵挡钟会的二十万军。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为“成汉”领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南齐建元初复归梓潼郡,不久即废。南朝宋元嘉初,于汉德境内侨置南安郡、县,领桓道、中陶2侨置县。元嘉三年(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县(治今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侨置为实郡,领南安(今普安镇为郡治)、白水(今店子乡)、华阳(今王河乡南)、梓潼(今梓潼县城关镇)4县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县。南朝齐时(479-502年),南安郡领南安、白水、华阳及乐安、桓道2侨置县,梓潼县还隶梓潼郡;新巴郡改为南新巴郡,仍领1县;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今开封镇境)3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3县。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监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间30年,南梁州3郡及属县入于北魏。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领原郡县。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领4郡6县:普安郡辖普安县(南安郡县更名)、永归县(白水更名);黄原郡辖黄安县(华阳县改置)、茂陵县(自辅剑郡改隶,后废);安都郡辖武连县(辅剑、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县石牛铺)⑤。北周时,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县废外,安都郡增领胡原县(天监十八年分巴西郡阆中地新置县来属,治今香沉乡群英村)。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开皇七年更名临津)、阴平(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县小溪坝阴平村)7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安寿还名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县连枝坝)。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东川节度。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⑥,“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领普安、黄安(唐末更名普成)、武连、梓潼、阴平、临津(迁治今白龙镇),永归、剑门8县。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镇(治地剑门场),小剑戍(今下寺大仓坝)。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乾德五年,省永归县隶属剑门县。开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属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后,属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剑州只领6县。熙宁五年(1072年),关、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并省临津县为镇入普安县。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隆兴二年(1164年),因“藩邸”升剑州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年)再升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镇朱家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阴平县因战乱荒废。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2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九年省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江油(治今江油县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划属龙州。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四川省军政府,下辖剑门、武连2分州。民国2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下置剑门、武连2分县;民国三年,废剑门、武连分县,剑阁县划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七年至二十三年,四川“防区”时期,剑阁县先后为靖国军吕超、靖川军刘存厚、川北边防军王鸿恩、第二十九军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的防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4月(民国24年4月),剑阁属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有普安(治县城)、赤化(治今鹤龄镇)、金仙(治今金仙场)3个县苏维埃政权。民国二十四年夏,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后,剑阁为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地。辖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9县。民国三十一年,增辖青川、旺苍共11县,至民国38年(1949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仍为县建置。1950年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剑阁县划属广元市。注释:①始置汉德县的时间,今依《后汉书·刘昭注》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为“建安二十二年”。《资治通鉴》载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剑州志》、《四川郡县志》载为“章武元年”;《方舆胜览》、《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蜀汉置剑阁县,均不取。②《后汉书》唐人李贤注引《华阳国志》云:“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考证:“德阳县系汉德县之误”,从此说。③据《周书》“西魏废帝三年改安州为始州”。“废帝二年“或”魏宣武帝正始二年改为始州”之说不取。④《元和郡县图志》:“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隋书》等载“西魏改武功县曰武连”从此说。⑤《太平寰宇记》:“西魏置潼川郡,移县于南三十里,改为安寿。置三年废郡,移县属普安郡”。《隋书》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从此说。⑥《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水经》、《四川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剑阁县续志》均云:“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而《舆地广记》云:“先天元年”,误。雍正、同治《剑州志》载为“贞观元年改始州为剑州”,更不确切。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剑阁县总面积3204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2007年)。县人民政府驻下寺镇,下辖23个镇、34个乡,邮编:628300。代码:510823。区号:0839。拼音:JiangeXian。剑阁县辖23个镇、34个乡:下寺镇、普安镇、龙源镇、城北镇、盐店镇、柳沟镇、武连镇、东宝镇、开封镇、元山镇、演圣镇、王河镇、公兴镇、金仙镇、香沉镇、白龙镇、鹤龄镇、杨村镇、羊岭镇、江口镇、木马镇、剑门关镇、汉阳镇、江石乡、田家乡、闻溪乡、姚家乡、北庙乡、西庙乡、义兴乡、毛坝乡、凉山乡、垂泉乡、秀钟乡、正兴乡、马灯乡、高池乡、碗泉乡、迎水乡、国光乡、柘坝乡、公店乡、吼狮乡、长岭乡、涂山乡、圈龙乡、碑垭乡、广坪乡、禾丰乡、店子乡、摇铃乡、樵店乡、锦屏乡、柏垭乡、高观乡、张王乡、上寺乡。
区划沿革:2000年,剑阁县辖23个镇、34个乡、11个督导室、1个开发区管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679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普安镇44156、龙源镇16062、城北镇22098、盐店镇8553、柳沟镇9361、武连镇13241、东宝镇13414、开封镇15680、元山镇29782、演圣镇11437、王河镇10411、公兴镇12168、金仙镇9496、香沉镇14593、白龙镇18483、鹤龄镇24391、杨村镇11835、羊岭镇17993、江口镇14369、木马镇11505、剑门关镇17349、汉阳镇17390、下寺镇22216、江石乡6798、田家乡7471、闻溪乡8238、姚家乡8244、北庙乡9551、西庙乡7977、义兴乡8502、毛坝乡6072、凉山乡8697、垂泉乡4848、秀钟乡8981、正兴乡6469、马灯乡5944、高池乡7172、碗泉乡8097、迎水乡8123、国光乡8346、柘坝乡7472、公店乡7376、吼狮乡9429、长岭乡10103、涂山乡11759、圈龙乡9020、碑垭乡9996、广坪乡8254、禾丰乡8887、店子乡11687、摇铃乡8709、樵店乡9662、锦屏乡8179、柏垭乡6967、高观乡10547、张王乡9961、上寺乡4457。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4号)批复同意剑阁县将原城北镇的一、二、三居委会划归普安镇管辖。2004年,剑阁县辖23个镇(下寺、普安、龙源、开封、鹤龄、东宝、江口、公兴、城北、盐店、元山、汉阳、柳沟、王河、演圣、金仙、香沉、羊岭、白龙、武连、杨村、剑门关、木马)、34个乡(田家、闻溪、姚家、义兴、张王、高观、凉山、北庙、禾丰、摇铃、碑垭、吼狮、上寺、秀钟、碗泉、迎水、高池、毛坝、垂泉、西庙、正兴、圈龙、涂山、长岭、锦屏、柘坝、广坪、店子、国光、公店、江石、樵店、柏垭、马灯)。
区划历史:
第一节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剑阁政区:1950年1月,剑阁县基层政区设城关、元山、白龙、剑阁4个区公署,下辖1镇25乡。1951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建8区、1镇、63乡、470村。5月,新建江石、剑生、柳垭、毛坝、回龙、公兴、石板、文笔8乡共为71个乡。1952年,政区调整较大。新建仁和、鹤龄2个区和甘水、鹤鸣、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个乡。政区序列是一区(城关)、二区(武连)、三区(开封)、四区(元山)、五区(仁和)、六区(金仙)、七区(鹤龄)、八区(白龙)、九区(江口)、十区(汉阳),下分设1镇74乡。1953年1月,划西庙、甘水、柳沟、毛坝、义兴等乡成立十一区(柳沟),区署改称区公所。6月,新建四合、观龙、柏垭、凉山等乡,全县为11区,1镇,77乡。不久,将五区全部划属梓潼县,又为10区,1镇,71乡。1954年7月,增加东兴、五福2乡。12月,将马迎乡划属梓潼。1955年2月,将西庙、甘水、凉山调入一区,茆沟、毛坝、义兴调入二区,有9区,72乡。10月撤第十区公所,其所属乡由县人民委员会直辖。12月,撤一、二、九区公所,留5个区公所,均以治地命名。乡镇调整合并为37乡1镇。1957年7月,城关、武连、江口、汉阳四区恢复区委会(党的基层机构),为9区、1镇、37乡,16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有38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改乡为人民公社。1961年5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新建闻溪、姚家、江石、土门、公店、时古、垂泉、凉山、吼狮、樵店、两河、石板、高观、小剑等人民公社。划西庙、凉山、义兴、茆沟、垂泉复建柳沟区。12月,又分设柏垭、毛坝、圈龙、水磨、广坪等人民公社,共57个公社。1962年3月,再分设柳垭、鹤鸣、马灯3个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复城关等5个区公所。至1965年,全县为10区、1镇、60个人民公社,531个生产大队,3369个生产队。1966年11月17日,经省人民委员会、绵阳专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区公所和52个公社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名称:北庙称五星,姚家称双丰,盐店称金星,龙源称新民,田家称火炬,江石称战斗,鹤鸣称光荣,柳垭称建国,柳沟称东方红,垂泉称红太阳,义兴称红日,毛坝称红光,西庙称红星,凉山称红峰,武连称五一,马灯称红灯,秀钟称星火,开封称工农,高池称灯塔,迎水称前锋,碗泉称新华,土门称东升,元山称跃进,王河称曙光,演圣称光明,时古称爱国,柘坝称黎明,公兴称前进,圈龙称红旗,香沉称先锋,涂山称东风,吼狮称向前,金仙称红卫,复兴称新建,鹤龄称赤卫,杨村称迎新,鸯溪称长征,水磨称解放,樵店称建设,太平称前卫,白龙称胜利,店子称永兴,碑垭称红垭,石板称高锋,两河称新生,广坪称前途,张王称上游,木马称幸福,高观称光辉,柏垭称光华,汉阳称永胜,抄手称新胜。1967年区、公社恢复原来名称。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81年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龙泉,城关镇更名普安镇,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剑城,东兴改东宝,土门改国光,复兴改长岭,太平改羊岭,水磨改锦屏,石板改摇铃,两河改禾丰,对部分重名的大队也称新名。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居民村、组。6月,撤剑城乡入普安镇。1985年1月,元山、开封、白龙、武连、剑门、龙源6乡改建为镇。1985年10月,江口、公兴、鹤龄、东宝四乡改建为镇。至年底,划为10区、11镇、49乡、529村、3474村民组。1989年,新建柳沟、汉阳为镇,全县为10区、13镇、47乡、529村、3479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1991年,广元市中区的上寺、下寺、普广3乡镇20村132组划归剑阁县管辖,并新建下寺区。至此,全县为11区、14镇、49乡、549村、3611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第二节县城、区乡镇简况
一、县城:a.普安(老县城),剑阁县城所在地普安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汉阳山麓,闻溪河畔,自南北朝至今,历为郡、府、州、县治地,以古普安县设此得名。唐时普安已成为军州重镇。宋末殷切毁于战火,明代复为剑州治所,重筑城墙,整修街市,州衙建在城中央高阜处。清代仍为州治,并设普安驿。民国元年,普安为剑州治地,改为剑阁县后,县公署设在原州衙内。民国24年6月,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城区设立。川陕公路建成后,县城地当川陕要冲,民国29年始设普安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下属机构内迁,城区党政军机构增多,难胞留城,军队过境,各种往来活动频繁,到民国38年已成川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普安镇为剑阁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各项副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79年以后,县城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9到年,全镇面积46.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由0.5平方公里扩大为2平方公里,辖7个居民委员会,49个居民小组。郊区2个蔬菜生产合作社和10个居民村,71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9561户,总人口31270人,常驻城区非农业户6337户,20000人。设在城区的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有272个;有全民集体工厂企业92个,各类公司、商场和较大商店100余家,有完全中学、师范、初中、职业中学5所,小学、幼儿园6所,县镇医院3所,建有公园、川剧院、电影院、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各种文化设施,已初步建成一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截至2003年,县城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县城普安镇由于地理、交通、水资源等制约因素,已不能适应剑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剑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县城正式迁址新县城下寺镇。b.下寺(县城),剑阁县下寺镇,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就已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下寺镇地处剑阁县北端,东邻广元市,西接青川县,南与天下雄关—剑门关山水相依,北边与广元市利州区联界。最高海拔1243米,最低海拔460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142.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夏无酷署,冬无严寒,自然条件优越。随着历史的发展,剑阁的需要,2000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城由普安镇成功迁址下寺镇,翻开了剑阁历史的新篇章。新县城下寺镇,距剑门关12公里,距广元市45公里,距广元机场30公里,绵广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复线、国道108线在此交汇,清江河贯通城区,境内森林、矿产资源密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1996年,下寺镇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确定为首批四川省试点小城镇;2002年,剑阁新县城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确定其为“四川省重点镇”;2004年,国务院公布确定其为“全国重点镇”(广元市共4个: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陵江镇、剑阁县下寺镇、利州区宝轮镇等。);2006年,广元市政府规划确定其为广元市副中心城市、9个骨干城镇之一(除开广元市区[中等城市]、旺苍、苍溪[小城市]外,即下寺、乔庄、元坝、朝天、宝轮、普安、苍溪元坝、竹园、青溪等)。新县城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15万(2020年)。城市基本布局为板块组团式,为四大功能园区组成(修城政治金融园区、沙溪商贸流通文教园区、拐枣坝剑门工业园区、大仓旅游文化休闲园区),后期开发中将新建立友于坝综合园区。城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和建设,城市建设中坚持新蜀汉风格,现正成为川北地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城市发展速度迅速,短短几年间,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剑门关下、清江河畔拔地而起。截至2007年12月,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2.14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剑阁县城被广元市政府规划确定为广元市副中心;被剑阁县规划确定为剑阁县政治、经济、文化、工业中心,剑阁县、青川县、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以及江油市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剑门关旅游接待中心和川北重要物资集散地。按照县政府规划,2000--2005年内实现政治中心转移;2005--2010年内建成中等县城规模,到2010年,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2020年,到2020年,建成面积达13.2平方公里、人口20万规模的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型小城市,并申报成立“剑门关市”。
二、区、镇、乡:龙泉区,治地普安镇。民国19年设普安一、二区和城厢保。民国24年冬设区署和城、凉、抄联保,辖城区、凉山、抄手等地。民国29年改为指导区,辖普安、武连2镇,西庙、木马2乡。民国31年辖1镇6乡以迄解放。建国后,1950年设城关区,次年称一区,1963年复名城关,1981年改称龙泉区。1989年,全区幅员面积472.9平方公里,辖龙源镇和江石、鹤鸣、田家、闻溪、姚家、北庙、盐店、柳垭8乡,共78村,479组。后分设为普安、城北2区,治地均为剑阁老县城城区。2003年9月28日,剑阁县政府驻地迁至下寺镇。为了加强对老县城的管理,2004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成立,作为剑阁县委、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与普安镇政府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制度,迁至原县政府合署办公。2006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被予以撤消。(注:鹤鸣乡已被撤消。),柳沟区,治地柳沟场,位于县城西部,距城24公里,其地有小溪古名柳池沟,因名。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穿街而过。隋、唐、宋时此地属武连县。宋元丰年间设柳池镇,元时划属普安县,明清时属武连驿,民国26年为柳、毛、龙联保驻地,民国31年始设柳沟乡。建国后于1953年在此设第十一区,后改为第五区,1961年改称柳沟区。1989年,全区面积273.1平方公里,辖柳沟镇,垂泉、凉山、毛坝、义兴、西庙5乡,共45村,277组。武连区,治地武连场,位于县西南部,距城45公里,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经其东侧,以古为武连县得名。南朝宋在此侨置武都郡下辨县,后改为扶风郡武功县,西魏改称武连县,元时废县,明清时设武连驿。民国2年为剑阁分县署,民国3年设明德团,后改明德区,民国29年置武连镇,后废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二区公署,后改称武连区。1989年,全区面积295.2平方公里,辖武连、东宝2镇和马灯、正兴、秀钟3乡,共49村,287组。开封区,治地开封场,位于县西南部,距城59公里,剑阁至㻴亭公路经此。蜀汉、两晋为梓潼县境域,南齐时于此置华阴县,隋唐时属武连县地,宋时设长江镇,明时辖于普成乡,清末设广诚保,民国3年改广诚团,民国19年为广诚区,民国29年置开封镇,后废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三区公署,后改称开封区。1989年,全区面积279.5平方公里,辖开封镇和国光、碗泉、迎水、高池4乡,共49村,275组。元山区,治地元山场,位于县境南部,距城87公里,剑阁至盐亭县公路经此,古为梓潼、华阳、黄安、普成、普安等县属地。清同治年间始于此设修睦保,清末改设诚睦镇,民国3年在此设修睦团,民国19年改称修睦区,民国25年设第二区署、元王联保,民国29年建元山镇,后改镇为乡以迄解放。建国后,1951年设第四区公署,后称武连区。1989年,全区面积275.0平方公里,辖元山镇和王河、公店、时古、演圣、柘坝5乡,共85村,355组。金仙区,治地公兴场,后更名为公兴区,位于县境南部,距城59公里,剑阁至南部公路经此。原治地金仙场,宋为阆州西水县金仙镇,元时划属剑州,清为剑安保治地,民国31年改镇为乡。建国后,1951年于此设第五区公署,1958年迁治公兴场。1989年全区面积281.8平方公里,辖公兴镇和金仙、涂山、香沉、圈龙、吼狮、长岭6乡,共56村,483组。鹤龄区,治地鹤龄场(旧名火烧寺),位于县境东南,距城51公里,剑阁至苍溪县公路经此。其地踞山梁,左右为狭沟,远望如鹤凌空,场后小山,形似龟伏,山上树木葱茏,常栖群鹤,明代建寺于此,名鹤龄寺。后因庙失火,称为火烧寺,清代称火宁寺。这里古时为白水县、剑阁县、普安县和剑州辖地,清时置隆礼保。民国3年为隆礼团,后改为区,民国31年设鹤龄乡属第三区署。建国后,1953在此设第七区公署,后称鹤龄区。1989年全区面积259.4平方公里,辖鹤龄镇和杨村、樵店、锦屏、鸯溪、羊岭5乡,共47村,331组。白龙区,治地白龙场,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城43公里,因古刹白龙庙得名。去阆中的古驿道和今剑阁至鹤龄、剑阁至南部县公路过境。宋时临津县迁此,后废县设镇,明时为浆池屯,《剑阁县续志》载:明永乐间,八姓(陕西凤翔府富平伏、管、李、赵、程、左、刘、杨)屯田于浆池侧(即今白龙庙),为古胡原、临津、普安县属地。清末在此置信安镇。民国3年改为讲信团,民国19年改称讲信区,民国25年为第三区治地、民国29年设白龙镇,后改为乡。建国后,1950年在此设第三区公署,后称白龙区。1989年,全区面积291.1平方公里,辖白龙镇和禾丰、摇铃、碑垭、广坪、店子5乡,共46村,330组。江口区,治地江口场,位于县境东部,距城38公里,以闻溪河至此汇入嘉陵江而得名,剑城有公路至此。其地古为汉德县、白水县、剑门县、普安县辖域,明、清时属剑州,为广安保、团、区领地。民国26年属第四区署、民国31年设江口乡。建国后,1951年于此置第七区公署,后称江口区。1989年,全区幅员面积288.5平方公里,辖江口镇和木马、柏垭、高观、张王4乡,共50村,311组。剑阁区,治地剑门场,后更名为剑门区,位于县境北部,距城31公里,因大剑山群峰似剑,隘口如门,因而得名。古驿道和今川陕公路纵贯境内,此地历为军事要塞。三国蜀汉时于此设戍守,唐时置剑门县、大剑镇,宋时设剑门关都监和兵马钤辖使,明废县立关置驿,清为剑门驿,后置剑义保,民国2年为剑门分县,民国3年改为剑义团并为县佐驻地,民国19年设剑义区,后为第四区署,民国29年设剑门镇,后废镇设乡。建国后,1951年在此设第八区公署,后迁治汉阳铺称汉阳区,1984年再迁至剑门场,1989年复称剑门区。全区面积325.9平方公里,辖剑门、汉阳2镇和小剑、抄手2乡,共40村,280组。城北区,治地剑阁老县城城北镇辖区内,位于县境西北,从原龙泉区划出,辖城北镇、北庙乡、盐店镇、姚家乡、等。下寺区,1991年由广元市市中区划归剑阁县管辖,治地下寺场(沙溪坝),辖下寺镇、上寺乡2个乡镇。1996年,市委、县委决定实施县城搬迁战略,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为了配合新县城的开发建设,发展剑阁工业和乡镇经济,1996年,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原下寺区机关并入开发区合署办公,实际上由开发区代行了下寺区的职能。2006年,为了理顺新县城城市开发建设管理体制,下寺开发区被予以撤消,同时,撤消了下寺开发区的下设局,只保留管委会机构,并新成立剑阁县剑门工业园区,由下寺开发区管委会代管。附:1、剑门工业园区,非行政区划单位,位于剑阁县下寺镇拐枣村、大桥村境内。2006年3月15日,经剑阁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剑阁县政府派出的下寺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规划总面积4543亩。2、剑门关景区,非行政区划单位,由剑阁县政府派出的剑门关景区管委会管理,并对该县所有风景区、景点进行代管。2006年6月14日,剑阁县撤销了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公兴、白龙、鹤龄、江口、剑门等11个督导办公室机构。至此,剑阁县正式结束了“区”的建制历史,实行乡镇由县直辖。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我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大县,林业用地面积16.7万公顷,占幅员面积32万公顷的52.2%;有林地15.3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1.6%,其中:用材林面积5.9万公顷,蓄积150万立方米;防护林面积8.6万公顷,蓄积330万立方米;薪炭林面积0.5万公顷,蓄积10万立方米;特用林面积0.1万公顷,蓄积11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0.1万公顷。林业用地中,集体林16.2万公顷,蓄积600万立方米;国有林面积0.3万公顷,蓄积26万立方米,其中:国有林场0.16万公顷,蓄积13.5万立方米。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8.8万公顷,蓄积362.9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6.5万公顷,蓄积264.7万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627.6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59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5.5%。全县有古树名木2万余株,其中驿道古树8007株。森林覆盖率49.6%。我县森林植被为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植物资源共173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21种,被子植物59科142种,单子叶植物2科10种。主要森林树种为柏木、马尾松、桤木、麻栎等,其余树种多为林下植物、“四旁”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木。我县以“柏木之乡”著称,柏木林面积、蓄积均居全省首位。境内有柏木5属10种,以柏木为组成树种的林分覆盖县境的80%以上。现存8000余株的驿道千年古柏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南、北延伸,巍峨屹立,似三条绿色长龙横亘剑阁大地,是世界古行道树之最和我国秦汉文化积淀最多、保留最完整的一段;位于其中的松柏长青树——剑阁柏为世界仅有。柏树木材纹理通直细密,材质坚韧耐用,是建筑、家具等的优良用材,种子、根、枝叶富含芳香油,是天然香料的优质原料,经济价值较高。我县有可开发利用的柏木资源达6万公顷,蓄积250万立方米,可年产中小径商品木材2万立方米。已建成的林源香料公司已经具有生产1000吨柏木油的能力,生产的柏木油系列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并形成柏木天然香料生产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县的龙头企业。我县森林面积辽阔,林下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的优良场所;我县有较丰富的青杠和松树资源,盛产优质天然木耳、川贝。除此之外,林下植被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森林植物品种较多,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野生动物资源:剑阁县大部分区域内的支物群属次生林灌,农田动物群,经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专业科技人员统计,全县现有各类野生动物14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4种,2级保护的29种,属省重点保护的21种。两栖类最普遍的有泽蛙、黑斑蛙、中华大蟾蜍,数量皆在10万只以上,有少量大鲵分布;蛇类中分布和数量较广的是黑眉锦蛇和乌梢蛇、王锦蛇,种群数量分别在3—6万左右,有少量玉斑锦蛇、赤链蛇、翠青蛇、日本腹蛇、烙铁头、竹叶青分布;鸟类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绿头鸭、绿翅鸭,种群数量都在500只左右;灰胸竹鸡、雉鸡、红腹锦鸡分布较广,种群数量分别在8千到3千只左右,其余以隼形自鸟类和旅鸟、小型杂食性、食虫性鸟占多数;典型林栖兽类,只保存在少数面积不大的森林中,分布较广的有豹猫、黄麂、草兔等。

城镇建设

城镇现状:2007年,全县下辖23个建制镇,即下寺镇、普安镇、龙源镇、城北镇、盐店镇、柳沟镇、武连镇、东宝镇、开封镇、元山镇、演圣镇、王河镇、公兴镇、金仙镇、香沉镇、白龙镇、鹤龄镇、杨村镇、羊岭镇、江口镇、木马镇、剑门关镇、汉阳镇等。34个乡,即江石乡、田家乡、闻溪乡、姚家乡、北庙乡、西庙乡、义兴乡、毛坝乡、凉山乡、垂泉乡、秀钟乡、正兴乡、马灯乡、高池乡、碗泉乡、迎水乡、国光乡、柘坝乡、公店乡、吼狮乡、长岭乡、涂山乡、圈龙乡、碑垭乡、广坪乡、禾丰乡、店子乡、摇铃乡、樵店乡、锦屏乡、柏垭乡、高观乡、张王乡、上寺乡等。全国重点镇、四川省重点镇:下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普安,四川省试点小城镇(6个):下寺、剑门关、武连、白龙、元山、公兴等;广元市试点小城镇(4个):开封、东宝、鹤龄、香沉等;
1、县城:剑阁县城所在地下寺镇,位于剑阁县北部,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委员会(修城社区、沙溪社区、渡口社区、雷鸣社区)、14个行政村。1991年,广元市市中区下寺片区划归剑阁县管辖;2003年9月,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至下寺镇。至此,下寺镇开始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剑阁县城下寺镇城市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20万(2020年),城市功能定位为广元市副中心,剑阁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工业中心,剑门关旅游接待中心以及剑阁、青川、广元、江油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宝成铁路复线、GZ40线绵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在此交汇;北距广元市区40公里、广元机场25公里,南距剑门关景区10公里,由成绵广高速公路可直达成都、绵阳、江油等大中城市;清江河贯穿城区,并形成5个冲击平坝,境内储藏有大量煤、铁、石灰石等矿产;城区位于剑门关景区入口,地处剑门蜀道旅游线、四川旅游北环线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水利、地理、矿产、旅游资源丰富。2003年,下寺镇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重点镇”;2004年,其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发展前景十分良好。经过几年的大力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县级机关已基本实现搬迁,城市发展已从“搬迁期”转变为“发展期”。城市各项功能逐渐配套和完善,学校、医院、车站、广场、宾馆、商场、居民小区等建设大力推进,剑门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截止2008年12月,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06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
2、普安(老县城):普安镇位于剑阁县中部偏北,地处汉阳山南麓、闻溪河畔,国道108线、剑(阁)苍(溪)公路、剑(阁)南(部)公路、剑(阁)金(子山)公路等在此交汇,2003年前为剑阁县县城作在地。2003年9月,剑阁县县城迁至下寺镇;2004年,剑阁县普安商贸园区成立。现为全县交通、商贸、物流、文教中心,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普安,别称剑州古城,有“蜀道明珠”之美誉,已作为州、府、郡、县历史170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至今保留有古城墙和大量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有钟鼓楼、剑州白塔等。2002年,其又被命名为“四川省卫生县城”。但是,由于普安城区地势狭小、水利资源缺乏、交通不畅等因素,已不能适应剑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2003年,县城迁驻下寺镇。但是,普安位于剑阁县的地理中心位置,拥有良好的城镇基础和丰富的交通、旅游资源,县城的搬迁不可能限制其继续发展。县城搬迁后,县级机关虽然陆续迁走,但是,大量县级企事业单位依然驻于老县城,性质不同于整体搬迁。同时,剑阁县实行“建好新城、管好老城”的工作方法、坚持“一县两城”发展思路,在县委、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城市建设和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2、乡镇:剑阁县城镇发展格局为坚持“一城八镇”(一城:县城下寺镇;四镇:普安、元山、白龙、剑门关、武连、公兴、鹤龄、开封等)重点发展,着重建设区域中心镇、省市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稳步发展其它乡镇,大力发展中心村等。
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建设是该县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要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发挥政治中心作用,依托旅游发展和工业园区发展,大力提升县城聚集人口、解决就业的能力。县城是我县“十一五”城市建设的重点,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建设园区,修城园区要完成县城出入口城市雕塑和金融业务用房建设,由园区南北干道中心逐步向南发展,通过发展商贸服务,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品位。沙溪商贸园区要以防洪堤、滨河路和城市干道建设为契机,加快沙溪商贸园区旧房改造,发展新式住宅小区,加快园区干道、各类市场、学校、火车站广场、医院、综合市场、市民广场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大仓园区,要延伸中部南北干道,由北向南发展,通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整合居住用地,改变原居住地沿过境公路布置的现状。剑门工业园区,要依托108国道由南向北发展,完成园区主干道、管网、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打造道路交通,完成修城坝至沙溪坝的连接干道建设、国道108线拐枣段道路改造和大仓坝东西主干道建设,启动拐枣坝至修城坝、沙溪坝至大仓坝两座桥梁建设。三是发展公共交通,开通剑门工业园区--修城园区--沙溪商贸园区--大仓园区的公共汽车,方便居民生活。四是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下寺垃圾处理场、下寺供水工程、下寺城网改造和邮电通信设施建设,搞好县城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五是提高人口聚集能力,加快居住小区建设,尽快完善县城给水、供电、燃气、通讯、广电、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商贸、物流、文化、餐饮、宾馆服务,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加快繁荣普安步伐: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物流集散地目标,发展普安、经营普安、繁荣普安,努力把普安建成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的商贸园区、卫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城镇。首先,坚持分区发展。以海螺包南麓剑金公路沿线区域和闻溪河沿岸区域为主要发展区;以旧城区为重点改善区,按照文化保护区、旅游服务区、生活居住区、社会服务区、文化教育区、下游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旧城改造和发展,调整并优化城市功能。其次,要加快项目实施,与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完善旧城区改造、休闲广场建设、城网改造、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再次,做好干道打造,完成从城北三江大桥沿剑州大桥至剑阁中学,从毛巾床单厂沿滨河路至剑阁公园,从毛巾床单厂沿钟鼓楼、百货公司、东门桥、河东街至剑州中学,从剑阁宾馆沿邮政局、较场坝至文峰中学等四条大道的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此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标志性建筑白塔、钟鼓楼的打造,建好鹤鸣山公园、加强剑州古城保护、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小城镇:“十一五”时期,要打造不同主导类型的小城镇。一是鹤龄、柳沟、江口等镇围绕基础农业型打造小城镇,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小城镇;二是开封等镇围绕工业主导型打造小城镇,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扩大企业规模;三是白龙等镇围绕商业贸易型打造小城镇,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区域性小商城;四是剑门、武连等镇要围绕旅游开发型打造小集镇,加强吃、住、行、游、购、娱设施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五是元山、公兴、武连等镇围绕交通枢纽型打造小城镇,形成产品集散基地;六是盐店、长岭等乡镇要围绕水产品开发打造小城镇,形成水产养殖科研示范基地;七是上寺乡要打造资源采掘型小城镇,以采掘业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在“十一五”时期,努力把我县重点乡镇打造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一街一景”的新型特色小城镇。

县域变迁

汉德县境域:东汉末至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汉德县境域东北接汉寿县,西临梓潼县,东南界巴郡阆中县,西北连阴平郡、广武县。大体为今广元市中区西南部的三郎、黄沙、马鹿一带和县境龙泉、汉阳、剑门、下寺、江口及鹤龄、白龙、开封、柳沟部分地区。
南安郡及武都郡境域:南朝宋大明中,南安郡辖域为:南安县大致为今龙泉区及西庙、抄手乡、龙源镇等地带;白水县为今鹤龄区及店子、木马、柏垭等地;华阳县为今元山区和梓潼县仁和、大兴等地;梓潼县为今梓潼城关、马迎、大安、石牛与魏城接界。武都郡辖域为:武功县为今武连、柳沟、开封、东宝、云集等地;茂陵县为今梓潼演武、上亭、建兴、复兴等地。
始州、剑州、隆庆府境域:西魏时,始州境域有所扩大,除原辖域外,巴西郡胡原县划入安都郡,辖今香沉、羊岭、锦屏、公兴、白龙等地。至此,南接隆州(阆中),西南临新州(三台),西临潼州(绵阳),西北界龙州(平武),东北枕利州(广元)晋寿郡。隋开皇时,阴平县划入始州(普安郡)。至唐,辖域西北扩至今江油县重华、马角、雁门、梓潼县复兴、双板等地。改称剑州后,境内分置普安、武连、阴平、梓潼、黄安、临津、永归、剑门等县。两宋时期,剑州、隆庆府境域与前相同。元代,剑州县数并少,境域变动不大。
明、清时剑州境域:明洪武十三年至嘉靖四十四年,剑州辖江油、梓潼2县,境域再次扩大。嘉靖四十五年江油复入龙州,清雍正五年,梓潼县划属绵州。至此,剑州境域缩小,并稳定下来。州境东与昭化、苍溪县接壤,南同阆中、南部、盐亭县交界,西与梓潼、江油为邻,北和平武、昭化县毗连。
剑阁县境域:民国时,剑阁县境域与清末相同。其间,民国25年至33年,由十四区专员公署调查调整剑阁同江油、梓潼、盐亭、南部、昭化等邻县互插的“飞地”,阴平坝以小潼水为界,河西划入江油县,河东划归剑阁县;巾子山、赶场垭、三河坝从江油划入剑阁;郭家山、金城庙等地由南部县划入剑阁县,徐家垭划属南部县;土皇观等地划入盐亭县;七回水、阴平、尹家寺等地未变动,调整“飞地”的面积不大。剑阁县的疆界东接昭化、苍溪县,南邻阆中、南部、盐亭县,西接梓潼、江油县,北傍青川、昭化县。幅员面积为3457.1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剑阁县境域变动很大。1952年8月,下寺、三郎、马鹿、拐枣、沙坝、福星等乡划入原昭化县,昭化县的鸯溪、府君、石城、化林等乡划归剑阁;1953年6月,仁和、宝石、二洞、大兴、文兴、观龙等乡划入梓潼县;1954年7月,江油县东宝、五福等乡划入剑阁;12月,马迎乡划入梓潼县;1955年11月,再将建新乡划归梓潼,黑土乡划属盐亭县;1977年4月,县属鹤龄乡水池、双丰两个大队划入苍溪县;1980年将王河乡先锋大队划给梓潼县。至此,剑阁境域面积大为缩小。1981年后,县境域方稳定下来,东邻苍溪县,南接阆中、南部县,西连梓潼、江油县,北界广元市中区,幅员面积3090.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