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镇地图
九龙镇相关地区地图:
概况
九龙镇地处颍州区西部25公里,四县、市、区交界处,102省道横贯其中。辖区国土面积48平方公里,有9个村(居)委会,128个自然庄,320个村民组,9929户,4.1万人,耕地面积37830亩。历史:九龙镇原名栗头店,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现有四个集贸市场,其中九龙集紧靠省道,是九龙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人口达1万余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齐全,交通运输(客、货)方便,专业市场各具特色,商品丰富,是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地,物流、人流、信息流丰富。
经济:九龙镇农产品资源丰富,优质水面广阔,素有大型商品粮、马铃薯、生姜生产和水产、畜牧养殖五大基地之称,宜于绿色食品深加工。九龙镇的芹菜无丝脆口、自古有名,芋头(属名旱藕)质地香甜,养生益智,泉河故道里的鱼肉珍味美,质优价廉。其他土特产也较为丰富。
历史概况
九龙镇明武二年(公元1369年)英德县含属清下都下辖黄寨图。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属含光局下辖寨分局。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称为黄寨乡。民国时期,属英德县第二区署称黄寨乡。建国后,1949年10月属英西区开始称九龙乡。1952年4月,九龙与明迳、岩背镇同时划为英德县第四区,1958年9月改为卫星公社,1960年九龙与明迳分开,九龙称九龙公社,到1983年改称为九龙区公所,1987年改为九龙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在九龙墟镇内。经济状况
九龙镇经济全面发展。以“工业立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稳定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工业方面: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抓好“两水一矿”,促进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对水泥厂、岩口陂水电站、龙塘矿这三大支柱企业,实行目标管理,挖掘潜力,灵活经营,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其他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九八年工业总产值达6716万元,比九七年增长18.58%。农业方面:增加农业的投入,实施“科技兴镇”的战略,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全面种植杂交水稻,实施抛秧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益和粮食单产,确保了粮食增产增收,九八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9720吨,比九七年增长1.7%。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农业,大面积推广反季节蔬菜,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九八年农业总产值10562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1868元,比九七年增长10.1%。第三产业方面:以“英西峰林走廊”旅游业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旅游业良好形象,增强了景点的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九八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九龙镇
九龙地处绵竹市之西北,东南与东北镇接壤,东北与武都镇毗邻,北接天池乡,西靠金花镇,距绵竹市区约6.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3.6平方公里,属半山半坝镇,其中山区占三分之二。全镇辖九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人口11219人。近年来,九龙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工业强镇、文化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现九龙新跨越。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95元。一、九龙的得名,九龙俗称九龙山。本地西北部为高山,东南部属平坝,地形呈条状,跑马岭横亘其间。九座小峰沿跑马岭耸垒而下,如龙中条起伏,向东南延伸。九龙山是绵竹市之祖山。由于以前建有九龙寺,寺以山取名,山以势得名。九龙山、九龙寺便成为九龙命名的依据。二、建置沿革,1911年,绵竹实行团练制。全县化为一城十一乡,所辖七十三团。九龙系遵道所辖,属第五团。1952年7月,经过第一次竞选,产生了九龙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委员会,经过选举成立了九龙乡人民委员会。1984年3月,经过第八届乡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撤消九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各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队领导小组,成立九龙乡人民政府,各村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1993年绵竹市撤乡建镇,成立九龙镇人民政府。三、自然地理,九龙地处绵竹市之西北,东南与东北镇接壤,东北与武都镇毗邻,北接天池乡,西靠金花镇,位于东经104°4至104°10,北纬31°21至31°26之间。镇政府位于场镇蜀熙街,离绵竹市区约6.5公里。九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占三分之二。境内最高点白云峰海拔2303米,最低点双石村高庙子海拔637.9米,境内气候,平坝与山区有一定差异,平坝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七月份平均气温24.8℃,一月份平均气温4.5℃。年降雨量平均为1196.7毫米。全镇以农业为主,水稻、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大麦、高粱、芥子、大豆、黄豆等也有种植。旅游风光
九龙镇地处石灰岩山区,石头山奇峰林立,溶洞奇特,山清水秀,原始奇山景色风光秀丽,有很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1990年,北京大学地理系陈传康教授带领学生赴英德考察过程中,发现这片原始风光带,经考察论证,对它评价甚高:“飞借桂林山,漓江换明迳,游廊迎奇景,簪峰振九龙”,原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刘毅、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景舒分别为它书予了“大力开发观光资源,繁荣英德社会经济”、“福地腾龙”、“穿天岩”等题词。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九龙镇于1993年5月28日成功推出英西峰林走廊旅游观光线,几年来,经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旅游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到1998年止,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门风景区。九龙镇位于英德市的西南部,地处美丽的英西峰林走廊景区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石山奇峰林立、溶洞奇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素有“飞借桂林山,漓江换明迳,游廊迎奇景,簪峰镇九龙”的美称。“英西峰林走廊”的旅游观光线,是目前清远市五条旅游热线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观光,促进了九龙经济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到九龙镇旅游人数达60万人次,2007年达到70万人次,2008年有望突破90万人次2008年九龙镇荣获广东省旅游局颁发的“活力广东—广东省旅游特色镇”称号。下辖村庄
辖20个村委会:芦医庙村、能庄村、任楼村、八里湾村、太平庄村、东贾村、肖庄村、国庄村、蒋冲村、西贾村、祥云寺村、后魏村、谢庄村、王庄村、老张庄村、小李庄村、大关庄村、小关庄村、前王村、后王村、祥付卢村、黄商村、席庄村、闫坟村。九龙镇前身-芦医庙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芦医庙村,距县城20公里。东邻郑庵镇,南邻谢庄镇,西邻郑州市管城区,北邻白沙镇。全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有两条东西向沙垄,沙垄之间为平沙或小沙区;有花马沟、白石滚潭沟两条季节性河流。2000年,投资530万元改造府前街、修建九龙工业开发区道路,改造了路灯、电力和电信线路,铺设了下水道;兴建中心贸易市场,取缔马路市场。加强卫生示范村建设,建成芦医庙、能庄2个卫生示范村,乡政府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乡政府西距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6公里,中牟至郑州公路横贯全境。2000年公路总长40公里,村村均公路相通,郑州市307路公交车直达乡政府驻地。2000年有高压输电线路21.76公里,低压线路32.3公里。电话装机2897部,拥有移动电话3000多部。2000年有机井800眼,灌渠125条、65公里。实现机耕、机收、机播面积1.2万亩。2000年,全乡有果园11430亩、其中枣园4500亩,水果产量5289吨、其中大枣2292吨,果园面积、水果产量居全县第2位和第1位,枣园面积、大枣产量居第3位和第2位。2000年,全乡招商引资5000万元,引来郑州市第三木器厂、郑州消防器材厂、河南省大方集团塑钢门窗厂、郑州宏业塑料有限公司、郑州市创新饲料厂、郑州腾大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建筑、屠宰、农副产品加工、养殖四大支柱产业。2000年有集体企业2家、私营企业8家,从业人员684人。郑州市众兴彩色地板砖厂位于西贾村,1999年投资800万元兴建,生产彩色地板砖,有2条生产线。长城铝材厂位于肖庄村,1994年投资350万元兴建,主要生产铝圆片,产品销往郑州、焦作、天津等地;1999年与天津八一日化厂合资,投资2000万元上鞋油生产线2条,年产鞋油1.4万吨,是河南省唯一的鞋油生产企业。郑州市创新饲料有限公司位于八里湾村,1997年投资1000万元兴建,生产猪、鸭饲料,兼从事养殖业生产,年出栏猪2400头、鸡1.4万只,年产鸡蛋240吨。2000年有个体商户200余户。芦医庙村逢农历一、四、七日为集贸日,是中牟、郑州郊区之间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2000年建新型集贸市场1处,设摊位1000个。农历四月初六为芦医庙村古庙会。90年代累计投入教育经费840万元,修建教学楼14栋,各学校购置电脑200台。2000年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共有教师189人,在校生总数3186人。成人教育学校有教室6间,专、兼职教师7人,2000年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2684人次。2000年有村卫生所10所、共有医生12人。乡卫生院设病床30张,拥有B超机、化疗仪、X光机等设备。2000年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管理站、电影放映队,全乡藏书8万册。八里湾村有200年树龄黄楝树一株,树冠达百余平方米。蒋冲村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清邑城、隋唐时期的圃田城遗址。
龙镇前身-谢庄镇:位于县境西南部。1999年5月撤乡设镇,镇政府驻席庄村,距县城24公里。东邻郑庵镇,南邻八岗乡、张庄镇,西南邻新郑市,西北邻郑州市管城区,北邻芦医庙乡。境内多沙丘,地势大体平坦,有花马沟、白石磙潭沟等季节性河流。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在境内开有上下道口,新郑至郑州、八岗至郑州多条公路过境,到郑州、新郑、中牟县城及周边乡镇均有客车相通。200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长36公里。1992年4月建乡农电站,1996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0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000年自然村程控电话覆盖率100%,电话装机600余部,很多农民持有移动电话。1991年11月实施黄淮海平原开发项目,14个村新打机井100眼,机电双配套100眼,埋设输水硬管2万米。90年代,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西部以草莓、蔬菜、瓜果等为主的种植区,东部优质枣林区,中部工业及个体加工业小区。2000年有果园20955亩,枣园18405亩、占全县的50%多,大枣产量3680吨、占全县的44.5%,3项均为全县第1位,水果产量居全县第4位。养殖品种有奶牛、黄牛、波尔山羊、肉鸡等,有谢庄镇黄牛育肥示范场、祥云寺黄羊养殖场、黄商奶牛场等畜牧企业和祥云寺村、王庄村2个肉鸡养殖区,2000年山绵羊存栏量居全县第4位。90年代初,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谢庄少林花生厂,年产五香花生1000吨,香酥蜜枣100吨,五香瓜子100吨。1994年3月建郑州民众制药有限公司,为全国三大利福平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12月投资3000万元兴建河南斯纳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996年,全镇开发手套加工项目,全镇发展手套机300余台。谢庄村工贸区入住商户20多户。2000年有集贸市场2处,设摊位2000余个,辟有服装、百货、菜果、牲畜4个交易场所,席庄村逢农历二、五、八日为集贸日,谢庄村逢农历一、四、七日为集贸日。农历四月四日为祥云寺古庙会,新郑、郑州郊区等地的商贾多来此交易,常常云集数千人。1991年12月建成中学宿舍大楼2栋,建筑面积1454平方米,总投资24.7万元。2000年有初中1所、小学13所,共有教师168名,在校生总数4006人。1993年5月建成乡卫生院门诊大楼,建筑面积896平方米。2000年有镇卫生院1所、村诊所15所,共有医护人员40名,设病床23张,主要医疗设备有B超、X光机等。谢庄村的狮子舞、小关庄的抬花轿深受欢迎。唐垂拱三年(687年)在祥云村建肖韩寺,后有一异僧住持,时大旱,百姓求其祈雨,午时,大殿内飘出白云一朵,众呼祥云,遂更名祥云寺;1993年9月修复祥云古寺,一期工程重修大殿五间,山门三间,挖环寺湖500余米。后魏村北桐树岗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