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垭镇地图
石垭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计生、国土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文化、卫生、广播、教育工作再上台阶;武装、妇女等工作也得到各级的首肯;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城乡文明卫生程度明显提高。该镇作为全县创建全国“曲艺之乡”的重点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唱响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不推诿卸责,镇财政拨出专款在全镇广泛开展收集、整理、挖潜、拯救民间文化艺术,并组织专人编排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应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曲艺文化。
小城镇建设
场镇区域迅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对场镇的规划实施了新的定位,围绕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场镇”的和谐发展,加快和完善了以半边街、老街为重点的旧城改造,实施了场镇东扩战略,2010年,该镇场镇面积增至1.8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增至1.3万人,该镇还加大对场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恢复了场镇路灯照明,完成修建了陶瓷综合批发市场,启动了政府办公楼工程建设,并且狠抓场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使场镇的总体绿化率达到了35%,场镇街道宽阔整洁,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品位得到提高,树立了良好的省级重点城镇形象,从而塑照了整洁、文明、优美的城镇风貌。2004年至2010年,短短六年,新建30米,20米,15米宽的主街13条,镇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比试点前扩大了5倍多,开通程控电话3000门,新建3.5万伏变电站一个,川中天然气大管网中转站建成已投入使用,自来水通过改造,日供水能力达3000余吨。新安路灯89盏,配置果屑箱100余个,植行道树4000余株,建成天然气中转站。城镇功能日渐完善。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
治安稳定
石垭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和谐是第一目标”的理念,加强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把各种矛盾彻底化解在基层。截至2010年,全镇各村(社区)、驻镇单位建立了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委员会35个,成员179人,建立起了4个示范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石垭治安联防中队5人组成,对石垭场镇全天巡逻,维护了场镇治安秩序,对不稳定因素和各村(社区)单位矛盾纠纷每月排查一次,综治办汇总到党委分析、研究和制定措施,建起5个农村警务室。
乡镇企业
岳池县一线三园工业布局之一的广安市陶瓷工业园区就位于石垭镇,以维康陶瓷、华茂陶瓷、瑜林陶瓷等企业为代表的陶瓷企业纷纷落户园区,生产的产品畅销重庆、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等13个省、市。此外,石垭镇乡镇企业还有建筑、建材、汽车修配、粮油加工、编织、商贸、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兼产油菜籽、柑橘。养殖业有生猪、家禽、蚕。
城镇入户政策
1、凡在石垭镇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地或外地人、本人及其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被石垭镇主要企业聘用并签定合法劳动合同的,本人可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3、在石垭镇投资企业,从事商业或其它合法经营活动的业主及其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4、在石垭镇投资建房在100平方米以上或购买房屋在50平方米以上的,本人及其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城镇常住户口。5、在石垭镇城镇落户的人员,当地公安部门将实行一站式优先审批,并免收工本费以外的一切费用。6、在石垭镇登记为常住户口的外地人员,自迁入之日起,在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应当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
新农村建设
该镇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对新农村重点村搞好调查摸底,依据地理优势、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对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育等进行科学规划,以建设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产业优先,大力培植新型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2010年,该镇新农村重点村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加大业主培植和引进,搞好示范引导,继续激励事业干部和村干部当业主,带动群众发展,促进农民生产观念转变,积极引进农业业主,全年引进农业业主10个,通过业主的带动,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依托项目支持,深入发动群众,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道路通畅、清洁能源、安全饮水、节水保水等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新修村级公路3.7公里,便民路2公里,新建沼气池800口,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着力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为重点,从农民需要出发,广泛开展农业、畜牧业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培训和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为重点的文明教育,使更多农民群众掌握了先进生产实用技术,文明素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财税管理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着力改变单一财源状况,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加大城市配套费、社会抚养费等非税收入的征收力度,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组织税收收入。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投入力度,坚决压缩人、车、会等一般性支出,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确保将有限财力用在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制度,规范使用秩序。全面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和发挥实效。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镇财县管”和“村财村用镇监管”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逐步还债”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化解村村债务,坚决不发生新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