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南州地图 > 惠水县地图 >
芦山镇地图
芦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全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宜种养业的发展;森林资源丰富,纳冗、滩绕、响水等村森林覆盖率高,是珠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梅、板栗等野生水果繁多,味道鲜美;青刚子、茶油果、松果、三七、野花椒、岩锅巴等药材蕴含量大;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纳冗至滩绕一线的煤矿,勤中、河心村的镁矿,水井坡、麦旁、格我村的方解石矿,鱼湾村的叶岩酸矿以及民族、花鱼、芦山、格我等村的大理石矿等;自然风光迷人,有纳冗至响水一线的“生态村寨”、响水的鲤鱼奔滩、芦山的往喜河及神仙石、硐口的“望郎回”等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劳动力资源:芦山镇是一个拥有2万多人的人口大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数16000人,从事农业人数9317人、工业人数4350人,服务业人数2333人,所占劳动力比例为58:28:15,长期外出务工人数5317人,占劳动力总数33%。

景色特点

坡上庙:左边的山,人称庙上坡。坡脚曾经建有两座寺庙,一是万寿宫,二是天龙寺。万寿宫由一进三厢组成。前面是戏楼,戏楼下面是前门;芦山的花灯过去在本地很有名气,一年至少要集中搞十次八次活动,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要赶来观看。万寿宫的正殿供奉的是许真君,常年木鱼声声,香客不断;与前面的戏楼相映成趣,闹静同存。与万寿宫为邻的天龙寺,相隔不过数十米。天龙寺由前面的大门,两边的厢房及后面的正殿组成。院中有左右水池各一,中有荷花芦苇,给天龙寺增添了不少幽静佳趣。庙前的大石碑叙述了建寺的历史和捐款的人名,以传千古。两庙究竟建于何时,又拆于何期,谁也道不详细,都说不过百把年吧!两庙拆毁以后,先后建起了芦山小学和芦山电影院,成了芦山“政治文化”的中心。庙上坡古木参天,藤葛缠绕,只有一条左弯右曲的林间小道可以上去,但是不管男女老少,攀援时都要十分小心,才能爬到坡顶。庙上坡的坡头形如昂首长啸的龙头,俗称“啸天龙”。龙嘴的下颌曾建有一庙,可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沿着龙头的嘴角,攀援古藤和岩石,即可爬到龙头的的顶端了。坡顶不宽,可容一二十人休息,站在坡顶,顿时会感到人与天高,俯视芦山,尽收眼底,坡顶的神仙石上厚下薄,长宽约2---3米,重在10吨以上,如天外飞来,斜嵌在顶上石缝的凹口之中;据说数十年前还可摇动,如用手推,似可连人带石一起滚下坡来,令人胆战心惊。传说,那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仙师张三丰传道时路经此地,只见黄云漫天,妖雾沉沉,天昏地暗,一条黄龙张开大口,昂首长啸,将天上的云雨全部吸入腹中,又将热浪吐出,往复无穷。于是六月的芦山,田头无水,河中断流,到处是一片焦土,一片荒凉,百姓连吃水都要到十里以外去挑抬。张三丰见状,知是妖孽作怪。他叩开一扉柴门,只见一老太太横卧门内,有气无力,张三丰将老太太扶于床上,细问缘由。原来,天上的云雨都已被黄龙吸尽,满坝禾苗因数月无雨,枯萎而死,以致颗粒无收;那时晒干的裂缝可以放下男人的脚板,全家老小,除老太太走不动,能走的都已全部逃荒去了。张三丰连访数家,情况都差不多。于是,张三丰念动真言,用手一指,将昆仑山上的一块毛石招来,斜嵌在坡顶的一条石缝中间,镇住黄龙;又将随身携带的宝剑,一剑砍断龙身。顿时,云开雾散,哗哗的流水从龙腹内流进了田间河内。从此,芦山的这一坝田上,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逃荒的灾民又回到了芦山。直到现在,龙头还是那样的昂首向天,龙身却不知丢向何处,恐怕只有庙上坡的神仙石才知道了。现在芦山已经是四五百户人家的集镇,芦山坝子已成了近千亩良田好土,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后山:右边的一山名“后山”。这里,芦山河正好从山脚下流过,两岸柳树成荫,一排排,一株株,倒影水中,加上垂钓、挑水、放牛的倒影,倒有几分桃源仙趣。。山脚还有一庙,称“黑神庙”。黑神庙的建造形如万寿宫,也是一进三厢,前面是戏楼,大门也从戏楼下面通过;两边厢房前设有走廊,正面是黑神庙大殿。现在,遗址尚存,庙早已毁弃了。后山的高度略低于庙上坡,形如一尊没有下颌的龙头,拨地而立。据说,还是张三丰来传道的时候,黑龙与黄龙争夺珠宝,互相比赛,看谁吞云吐雾的本事最高,珠宝就归谁所有。为此,黑龙使尽浑身本事,搅得河水尽黑,整个芦山天昏地暗,大旱无雨,颗粒无收。张三丰搬来神压顶,剑斩黄龙之后,又顺势一箭,射掉黑龙的下颌。于是后山的龙头从此就没有下颌了。恶龙虽斩,宝珠犹存。两条龙山之间,有一石山,形如宝珠,名称“碉上”。高不及两山的一半,周围不过数十米,从上到下,全是悬崖陡壁,犹如刀切,无法攀援。数十年前,周围的人家为躲匪患,用楼梯吊绳,将砖石送到坡顶,修建围墙于上,石墙上留瞭口,以观周围动静。于是,这无名的小山,就叫“碉上”,直到今天。
摆萨坡:庙上坡、神仙石的斜对面是摆萨坡,他与庙一坡之间只隔芦山田坝与芦山河;两山相望,芦山就像一个小小的盆地。摆萨坡形如一把利剑,横陈在芦山河南岸。据说还是在张三丰剑斩黄龙时,为防日后它再兴妖作怪,而将此剑横放在此,以镇妖孽。坡上林木参天,浓荫叠叠,密密层层,遮天蔽日,将摆萨坡遮得严严实实,犹如一把绿色的剑鞘,护住剑身。摆萨坡脚是芦山田坝,这里土地肥沃,芦山河带着绿色的透明和摆萨坡的身影,从田坝中缓缓流过,流过纳拱桥,流出芦山镇。芦山,周围都是山。除了带着神话般传奇的庙上坡、后山坡、摆萨坡之外,还有什么场上坡、凤凰山、鸭头山、石指山等等。这里,山山独特,坡坡有异,各具风格。每一座山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等待着游人去寻幽访古。

经济发展

(1)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993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2865万元,农业产值7073万元。(2)2007农作物播种面积361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9公顷,总产9552吨,水稻栽插面积6013公顷,产量吨,玉米播面293公顷,产量1757吨,小麦播种553公顷,产量1056吨,油菜播面200公顷,产量218吨;(3)财政总收入36.4万元,其中:国税15.3万元,地税17.5万元;财政3.6万元;(4)全镇有学校11所,其中:小学10所,在校学生2477人,教师115人;中学1所,在校生1287人,教师57人。卫生院1所,拥有16张床位,医务人员14人。

建制沿革

元置芦山长官司,至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废。1930年置芦山镇及潭绕、凤鸣、文明、共和等乡。1941年并置芦山镇。1953年析设雅羊、新庄、洞口、纳桥、卢山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光明公社。1961年析建芦山、雅羊2公社。1984年改置芦山镇和雅羊乡。1991年合并置芦山镇。产生姜等。有中小学1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