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南州地图 > 惠水县地图 >
三都镇地图
三都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概况

三都镇位于耒阳市东部,东界永兴县,距市区37公里。元朝年间,桂阳郡邑治耒阳时,欲备几处要地建都,该地依次列数第三,故称"三都"。1958年,建立三都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三都乡。1993年11月,撤乡建镇。1995年6月撤区并乡,原石准乡并入三都镇。总面积7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5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4人。

经济发展

三都镇是修水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省蚕桑基地。这里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境内三条河流与修河交汇,16座小(一)、小(二)型水库分布四周,为全镇2万余亩稻田提供了良好的水利保障。全镇年产粮食15000吨左右,水产产量100吨左右。全镇始终咬定蚕桑支柱产业不放松,现有桑园面积10000亩,年产茧将达到2万担,广大蚕农正信心百倍建设江西蚕桑第一镇。三都镇正处修、武(修水、武宁)两县十个乡镇的交汇点,是边界最大的商品聚散地。镇党委、镇政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实行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全镇工业发展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全镇有各类企业100余家。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出现了昌盛、园生、华生、金华、昌九等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公司和企业。主要产品有高耐热瓷、木地板、红薯粉丝、修水哨子、高级酱油等。其中昌盛公司的高耐热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主要资源优势

1、三都镇地域广阔,地势呈东西高、南北低的阶梯性走向,海拔在990米-1080米之间,境内地质构造主要为东西面向中倾斜构成褶皱和断层,形成涟江河流城山区河谷地带。溶洞主要有小龙出水洞、猫猫洞和野狗洞。三都属中亚热带水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态及观光农业型的理想地区。由于我镇位于贵州第一大坝子――涟江大坝的中南部,101省道公路两侧,是贵州第二条南下出海通道必经之路,交通便利。101省道穿镇区公路5公里,通村公路68公里,全镇各村已通公路,交通运输便利,为发展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镇城范围有百鸟河乡间生态谷、太极园、波云湖等旅游景点,是省城贵阳和县城惠水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都镇素有万亩粮仓之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是建设无公害优质大米基地的理想地区。境内矿产资源有方解石矿、煤矿和页岩矿,煤矿总储量785万吨。2、我镇总劳动力为13937人,长期外出务工的人数为3280人,占总劳动力数的23.5%。

基本情况

三都镇位于惠水县城南部,涟江大坝中下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6′,北纬26°31′。东与鸭绒乡接壤,西和大龙乡相邻,南达好花红乡,北与和平镇毗邻,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7千米,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涟江河由北向南纵贯全镇,土壤肥沃,水利灌溉便利,是惠水县主要粮油、蔬菜种植区,往北可直达省城贵阳,往南可经罗甸直达广西,往西可到长顺县。镇区辖8个行政村,125个村民组,2007年底总户数4840户,总人口21746人。民族有汉、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5%。其中农业人口20816人,占人口总数的96.17%。耕地1786.67公顷,人均现有耕地0.7亩,其中稻田1404.05公顷,旱地382.61公顷,园地99.40公顷,森林覆盖率38%。全镇安装有程控电话1146门,移动、联通网络已覆盖镇域范围,通讯便捷,镇政府所在地三都村及周边金田等村寨已安装有闭路电视,村村都能收到电视节目,信息畅通,各村、组农村电网改造已完成,村组通电率100%,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三都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业、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艰苦创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融入私有资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使得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三都镇目前有乡镇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900多人。主要生产销售石米、石粉、干米粉、奇石等。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5981万元,增加值3885万元,实现税金310万元。

自然资源

三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拥有林地28万亩,森林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毛竹立积量260万根,山多林茂是三都的特色,境内山势陡峭,溪涧纵横,水能资源极为充足,可开发利用价值极高,三都还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据江西省地矿局探明,储量达700万吨,且纯度高,AI2O3高达36%,达到制造高度纸标准。

历史沿革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儋耳设郡,郡治在高麻都南滩浦,即今三都镇旧州坡,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高麻都人符确金榜题名独为海南第一进士。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儋州仁丰乡除了高麻都,尚有曾刘都和薛官都,一地三都,1939年(民国28年),儋县伪治安维持委员会将区公所和墟镇迁移现址,取名“三都市”。该镇1950年5月为儋县第五区。1958年为木棠公社三都大队。次年由木棠公社分出,成为三都公社。1983年底取消公社体制,改为三都区,1987年初,改区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