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镇地图
梅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组织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以发展茶叶和旅游经济为重点,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全国绿化千佳村”、“安徽省十强村”、“安徽省农家乐示范点”、“池州市十佳基础设施建设村”等荣誉称号。现今勤劳质朴的霄坑人正在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稳步迈进。改善公共设施,着力建设“生产发展”型新农村。霄坑村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两委”结合实际,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确定将二组、三组作为全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研究制定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方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重点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交通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多方争取,梅霄公路最终被列为省交通厅重点扶持项目,22公里的通村主干道全部按高标准建设完成。同时,通过积极联系,从交通部门争取到“村村通”工程计划,分别完成了通往第四村民组长达1.8公里的道路、通往第五村民组长达700米的道路水泥路面工程建设,解决了霄坑村居住最偏远的村民组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抓水利设施建设。采取“向上争一点、集体出一点”的办法,修复了大官塥、董塥等水利工程;投资170余万元完成了所有村民组的拦河坝、护坡等重要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抓通讯设施建设。通过多次与池州移动公司联系,在六组新建了一座移动通信机站,并对二、五村民组原有机站进行了扩容,实现了移动通信全村通。率先建立了村级网站,积极对外宣传推广霄坑。四是抓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村“两委”争取到D类危房改造和卫生室建设项目,新建了霄坑小学、村卫生室。五是抓活动设施建设。多方筹资,投资百万余元,于去年新建了一栋面积达900平方米村部新办公楼,并对办公楼进行了合理布置,将办公楼建成集“基层组织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文化交流、村民议事、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办公楼。培育新型农民,着力建设“乡风文明”型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霄坑村注重提升村民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在“带”中提升素质。要求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为民服务本领,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起良好形象,成为提升全村村民素质的带头人。二是在“管”中提升素质。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不断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三是在“学”中提升素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建起了村级农民书屋、阅览室,让群众不出村就能学习和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上网服务,村民到村部可以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和学习技术。四是在“乐”中提升素质。通过开展“送黄梅戏进村”、“送电影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五是在“比”中提升素质。村党总支、村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双学双比”、“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并将评比表彰的优秀家庭和个人名单在全村张贴。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2009年,霄坑村被授予池州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村”。创造和谐环境,着力建设“管理民主”型新农村。霄坑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从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升管理民主的水平。一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完善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规定凡全村重大事项必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实行“一事一议”,实现村集体事情由村民自己决定。二是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作用。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议题先由村党组织或议事会代表提出,形成决议后及时交由村党组织审定后办理。最后对议案的落实情况,由村党组织负责向党员议事会反馈,并通过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方式向党员和群众通报,接受监督。如2009年议事会提出的旅游发展和环境卫生整治问题,均被村党支部、村委会列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加以办理,深受党员群众好评。
名胜古迹
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生态美景梅村镇境内有苦岭、草鞋塥、神塘、剪刀岭、美女峰、五指山、乌龟洞、大佛堂、三圣庙、龙须坑、大楼山、石门等古迹名胜。唐朝诗人李白五游秋浦,曾三上大楼山,留下“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等千古佳句。清道光年间的桂迓衡,官至刑部主事,晚年辞官还乡,75岁时受贵池县令陆延龄聘请,历经4年艰辛,主纂了《贵池县志》四十五卷,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1932年底,中共贵池县委书记檀炳光曾以肖坑为根据地,从事革命斗争。47年,中共黄西工委书记杨明曾率黄西总队主力部队进驻肖坑,成立了皖赣工委,向南挺进,为大军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贡献。
经济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建设“生活宽裕”型新农村。近年来,霄坑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紧抓不放。一是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茶叶是霄坑村最重要的天然资源,也是霄坑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该村紧紧依托茶叶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和扶持茶叶生产。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4000余亩,茶叶加工厂17家,年产茶叶10万余斤,茶叶年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通过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区科技局联系,研究成立了安徽省霄坑茶叶研究所,为霄坑茶叶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该村将选派干部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设“霄坑村茶叶展示中心”,推介霄坑茶叶,增加村集体经济;同时,还争取到省直选派干部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4万元,用于投资组建“霄坑村生绿茶叶合作社”,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霄坑村生态资源独特,不仅有巧夺天工的深山峡谷,更有保护良好的生态植被。过去,霄坑人守着金山做穷人,如今,霄坑人民变“废”为宝,以地生财,纷纷走上了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新路子。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一个“吃农家饭、品有机茶、玩生态游”的一体化旅游服务模式,已在霄坑村悄然兴起。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该村以壳斗植物种子为原料,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加工栎子粉、栎子豆腐、栎子面等系列农副产品,推广种植珍珠菜、紫藤花等山区特色菜,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自然资源
梅村镇生物多样,物产丰饶,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所辖霄坑村、斗溪村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其中霄坑村还是安徽省百佳生态村,境内所产霄坑牌生态绿茶,杨棚牌、仰天堂牌九华佛茶、“洁野”牌山野菜驰名全国,必胜板栗、梅村腐乳、豆干等享誉周边,中新村大佛堂中药材基地为全国之最,此外境内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金银、硫铁、铅锌、石英石矾锰等矿藏资源和水电资源。
自然资源
梅村资源丰富,物产富绕。山地植被以松、杉、青枫栎、乌枫栎等为主,盛产茶叶、竹木、板栗、杜仲等林产品,以及桃、李、杏等鲜果,还有竹笋、蕨菜、珍珠菜等山野菜。其中霄坑、杨棚等村以高山幽谷所产的地方群体性状大叶马兰枝亚种绿茶而著称,其特点鲜嫩香溢、茶芽肥状、内质醇厚,“中国茶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曾亲临采品,挥毫写下“花香花味”评语,霄坑绿茶、高坦翠微等已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加工、OFDC销售许可证,因品质独特,多次获得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必胜村的“北冲王板栗”历史悠久,曾在宋朝仁宗年间作为池州地方土特产品进贡朝廷而名播天下。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异常丰富,大部分属国家级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达300万吨、石英石储量有600余万吨、石煤矿石储量7200万吨;另外金、银、铜、硫铁、铅锌、锰、石灰石等矿产储量颇丰,品位较高。
经济状况
梅村镇农业以水稻、茶叶为主,麦、油料、中药材、蚕桑、山芋、玉米等次之;林业竹木资源丰富;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硫铁、铅锌、石英石、锰、煤、矾矿等;双村、肖坑绿茶,“花香花味”享誉很高;肖坑、双村以其高山幽谷所产的独特的大叶马兰枝茶叶品种而远近闻名;必胜板栗历史悠久,脆嫩香甜,曾经作为贡品而名播天下;中心村中心村大佛堂山顶生产的山茱萸、白术、百合等药材品质优良;龙池及神塘两处山泉水富含矿物质,被省水利部门评为天然矿泉水,有良好开发价值。
乡镇简介
梅村镇地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贵池区西南部,属贵池区辖镇。镇政府驻高坦,东经117°26′,北纬30°21′;位于市区南45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261平方公里,总人口28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7人。设立必胜、中新、霄坑、栗坑、黄田、梅山、长山、檀林、十字、珍溪、杨棚11个村民委员会和高坦、新村2个居民委员会。西北靠殷汇,东邻棠溪,南与石台县仁里、矶滩接壤,西接牌楼。梅村镇森林覆盖率67%。梅村镇政府坐落于省道S221线与旅游专用线杜(青阳杜村)十(梅村十字)线交汇处,矗立在风光旖旎的秋浦河畔,为(国)省道沿线重点集镇。221省道在西南部弯曲穿境;殷(汇)石(台)公路斜穿境内中部;北边与318国道相接;县乡公路从境内西北进入,环形连接北部各村从东北部出境,分别与贵(池)石(门)公路连接;南部有霄坑以远公路相连各村与环形公路相接,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梅村镇村村有小学,镇有中学2所。镇有中心卫生院和梅街分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影剧院。供水站1个。信用社1家。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梅村镇距长江水道45公里、安庆机场30公里,距318国道、沿江高速和铜九铁路仅10公里,省道S221线穿境而过。梅村镇内以中低山为主,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在海拔50米~1086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1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升。土质多为泡土、泥沙土。水力资源丰富,龙须河、秋浦河自南向北穿越全境。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有林面积212072亩,林木总蓄量8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500万根,森林覆盖率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