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池州市地图 > 贵池区地图 >
棠溪镇地图
棠溪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革命

第二次大革命时期(1931—1935),是红军游击队根据地。八年抗战时期,伪县政府驻棠溪柯村。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石留乡,是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解放后,1952年建乡时,划为百安、裕丰、留田、西园四个乡,1955年合并为棠溪乡,乡址设在留田;1958年合并到梅街成立为梅街人民公社。1961年从梅街划开,以原建乡的范围成立棠溪公社。社址原留田,因隔河不便,1971年社址迁至庄村姚。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棠溪乡。2007年2月撤销棠溪乡,设立棠溪镇。

经济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6年棠溪镇生产总值达到1.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07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多元。在发展经济上,主要是结合镇情,着力抓好了三大资源的开发,一是以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棠溪镇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棠溪镇已初步形成了石门、双合两大矿业经济板块;二是抓好农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大力实施了“一镇一业”和“四项工程”建设,全棠溪镇年种植袋料香菇600万袋,产值超过2000万元,“香菇之镇”已初具规模,闻名省市内外;三是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宣传和保护,为今后旅游资源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事业

棠溪镇村村有小学,镇有中学1所。镇有卫生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供水站1个。村村通工程快速推进。基本完成了东山、曹村、百安三村11.4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水泥路面工程,棠溪居委会、石门村9.3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齐石公路二期改造工程已完成路基拓宽等建设,已在摊铺路面,极大改善了全棠溪镇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抓住国家在边远山区扶持建设乡镇卫生院门诊楼项目的机遇,争取了棠溪卫生院改扩建项目。35千伏棠溪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极大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D类危房改造和棠溪中学旱厕改造工程,新建的西山村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组织实施的百安教学楼项目工程现已完成基础工程。棠溪敬老院已经建设完成,可供养20位老人。另外,农村低保、农村安全饮用水等民生工程都卓有成效。

旅游资源

棠溪镇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优美,境内有一条近上九华、远到徽州的古道,是秋浦仙境的三大景区之一,景区内景点多、分布广、密度大,诸如太白石床、太白长啸处、白苛坡、桃花坞、胭脂桥、滴水崖仙境、青莲洞、东坡洞、葛仙洞、岗子崖瀑布、年关暴动遗址、抗战时期贵池中学花庙罗遗址、平天河新四军藏军锅灶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高氏宗祠和徽派古民居。境内曾是红军游击根据地(1931—1935)、伪县政府驻地(八年抗战时期)、新四军游击地(解放战争期间)。平天河仍存有新四军的锅灶遗址。海拔1156米的老山原始森林也座落其中,林中国家级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繁多,现已列为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璀璨的历史文化为一体,被誉为池州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后花园。

发展思路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理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提出了“123456”的工作思路,即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两个增加”;实施矿产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三大开发”;将四个发展快的村与四个发展相对滞后的村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村级争创“五好”村党支部、乡级争创“六好”乡镇党委,以功能较为完善的百安工业园区(原上海三线厂厂房)为招商引资载体,走资源兴乡之路,使棠溪乡成为我们共同创业的乐土。

命名由来

棠溪乡因境内山中多野生棠花树,沟壑汇集溪流较多而得名。由于当地居民多姓柯,亦称棠溪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