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地图
梅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秦:属南海郡地,梅县属南海郡龙川县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东晋:属义安郡海阳县地。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时称程乡县(从海阳县分出,是梅县建置之始)。隋:同上。唐:属潮州地。五代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程乡县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名为梅州(属广南东路)。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隶义安郡。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州。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梅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元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散州,仍名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恢复程乡县,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程乡县为直隶嘉应州,直隶广东行政史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为嘉应府,复置程乡县为府治,程乡县和长乐(今五华)、兴宁、平远、镇平(今蕉岭)合称“嘉应五属”。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改为直隶嘉应州,统领程乡县、长乐县、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民国元年(1912年):改程乡县名为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83年改设梅县市。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梅县地区、梅县市,设立梅州市(地级)、梅州市梅江区、梅县(驻扶大镇)。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及原梅县地区的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7县。2001年,梅县下辖26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417个村委会(居委),4661个村民小组。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12平方公里,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人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近7万人。2007年底,梅县下辖18个镇和1个城区办事处、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382个村委会和37个居委。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梅县最高山峰位于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银隆顶海拔1357米。旅游胜地主要有阴那山麓的灵光寺,其构筑雄奇精巧,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还有雁洋镇叶剑英元帅的故居、雁南飞茶场、雁鸣湖渡假村及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泮坑胜景、千佛塔、乌仙岩佛光寺等。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行政中心。到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多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1999年11月15日经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2000年,梅县辖26个镇:城东镇、程江镇、石扇镇、梅西镇、石坑镇、大坪镇、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径义镇、畲江镇、水车镇、梅南镇、西阳镇、白宫镇、丙村镇、雁洋镇、三乡镇、松东镇、松南镇、松源镇、隆文镇、桃尧镇、白渡镇、扶大镇、松口镇。总人口516761人,各镇人口:松口镇32366、城东镇18050、石扇镇18574、梅西镇24213、大坪镇17016、石坑镇21448、南口镇26835、瑶上镇14650、畲江镇28993、水车镇15475、梅南镇11942、西阳镇14020、白宫镇14619、丙村镇38556、雁洋镇17576、白渡镇22959、松源镇27559、隆文镇18200、桃尧镇12824、荷泗镇11087、程江镇33748、扶大镇8658、径义镇4418、三乡镇7902、松南镇16015、松,东镇7129、新城虚拟镇3192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1年,梅县辖26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417个村委会(居委),4661个村民小组。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千米,近期建设12平方千米,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千米,聚集人口近7万人(出处)。2002年,梅县辖26个镇(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白宫、西阳、梅南、水车、畲江、荷泗、南口、瑶上、石坑、大坪、梅西、扶大、松东、松南、三乡、程江、径义),389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截至2003年5月16日,梅县辖1个街道(新城街道,但没有得到省政府批准)、26个镇(程江、松南、松东、径义、扶大、三乡、城东、石扇、梅西、大坪、石坑、南口、瑶上、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白渡、隆文、桃尧、荷泗、松口、畲江、松源),共有36个居委会、387个村委会,4722个村民小组。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2004年10月,梅县撤销4个镇:瑶上、荷泗镇并入南口镇,松东、松南镇并入松口镇。扶大镇更名为扶大高管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一个街道(新城)。一个高管会(扶大)。
名人
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人境庐),李金发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宋湘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嘉庆进士被清朝嘉庆皇帝授封为“广东第一才子”,兰芳共和国开创者罗芳伯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生于梅县石扇,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朱云卿红四军的第一位参谋长,1931年5月22日,在后方医院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梁锡祜新四军教导总队负责人,皖南事变中牺牲,张资平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作家,创造社成员,所著《冲击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大艺术家林风眠先生(吴冠中赵无极的老师),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嘉禾电影公司创始人:邹文怀,香港著名歌手、演员张国荣籍贯:广东梅县,香港娱乐圈名人黎明籍贯:广东梅县,香港模特、演员、2001年香港小姐冠军杨思琦籍贯:广东梅县,台湾女子天团S·H·E成员ELLA陈嘉桦籍贯:广东梅县客家人,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肖向荣少将梅县石扇新田村,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祖籍广东梅县,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祖籍、出生地广东梅县,中国大陆新生代华语实力美女歌手,2009年快乐女声第五名刘惜君籍贯:广东梅县客家人
风俗文化
客家传统: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广东汉剧: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梅县围屋: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从低处往上看,“围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兴宁人又称“围龙屋”。如果连大厅前的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鱼塘拼起来看,一个单元的“围屋”,就呈现一个椭圆形。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部分又互不干扰,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梅县“围屋”的筑墙全部是三合土锻打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过一百号混凝土。它的建筑尺度精确,地墙、地面、楼面、屋面的平度和标高,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内外装饰和绘画,均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坐落在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有一座华侨建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它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梅县桥溪客家民俗村:桥溪村位于梅县雁洋镇长教村以东4公里;距梅城38公里,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涧溪流清澈。古树,婆娑、远山含黛、层林尽染。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客家山村的田园风光。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桥溪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桥溪村位于梅县雁泽镇长教村以东4公里;距梅城38公里,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涧溪流清澈。古树婆娑、远山含黛、层林尽染。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客家山村的田园风光。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桥溪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广大侨乡人民迎神赛会。闹大锣鼓,舞金狮,迎花灯,烧烟火,以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据传,埔寨烧火龙己有二三百年历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制成火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今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今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在广场上,礼炮三声巨响,在锣鼓声中,舞龙开始,百来个小伙子挥舞火炬,赤膊飞路登场,二十多个壮士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鲤”、“龙虾”、“鳌鱼”漫游广场。由长者点燃引火索,龙口吐出金珠来后,各段火龙发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啸腾空,五彩缤纷。舞龙者在火海中翻腾,场面壮观。现在,埔寨火龙已腾跃于揭阳、梅县、深圳等地。人民画报、中央电视台等十数家报刊、电台均作过报道。
卫生文体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设施得到逐步完善。城乡中小学校一般都建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运动场和器械设施,大中型厂矿、企业及机关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普遍建有自已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大、小型足球场214座,篮球场315座(其中有灯光球场2座),乒乓球桌(室)466张、田径场11座,游泳池2座,10多间中学建有大礼堂,可作为师生体育动的场所。在场馆设施中,有1984年春,由旅港嘉属商会会长曾宪梓牵头,发动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13级、有1.7万人座位的钢筋水泥结构看台的足球场;1980年由省政府和县政府共拨款120万元兴建的梅县体育馆;1981年由强民体育会老会员黄雨柏捐资3万元及香港嘉应商会刘锦庆、曾宪梓等集资24万元建造的梅县强民会会所及溜冰场;1982年由旅美华侨陈云康昆仲在华侨中学内兴建的云康游泳池;1983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的梅县游泳池;1987年由旅新加坡华侨谢贤元捐资兴建的松口中学体育馆。梅县是全国最早发展女子足球运动的县份之一。1958年梅县体委在松口、溪南、松东3间中学组织女子足球队,开始进行女子足球训练;同年在松口举办第一届“跃进杯”女子足球锦标赛,1979年,丙村、东山、高级等6所中学亦相继建立女子足球队。1980年5月13日,叶剑英元帅回到梅县视察时,曾兴致勃勃地在东山中学足球场观看了东中与丙中两校女子足球队的表演赛。赛后,亲切接见了两校女足队员,并勉励她们努力锻炼,不断前进。从1981年至1983年,梅县女子足球队连续三年蝉联省女足锦标赛冠军;1982年以梅县女子足球队为主力(梅县有11人)的广东省女子足球队参加全国女子足球邀请赛获得亚军;1983年,广州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中,广东队获得亚军,其中有梅县籍运动员6名。至1997年,全县已有55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女子足球队。从1949年10月起至1987年,梅县足球队(包括女足),参加地区、省和全国各种比赛共113场次,获得冠军56次、亚军30次、季军9次,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及“八一”足球队输送男、女运动员123名,其中输送到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八一”队的队员有:杨霞荪、杨菲荪、潘培根、邓雪昌、曾雪麟(曾任国家队主教练)、梁尚熹、张英忠、杨宁、池明华、黄德保、钟小健、钟云越等。由于梅县体育工作成绩突出,1987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丙村、白宫、隆文3个镇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分别受到国家体委的表彰。
经济概况
2010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居非珠三角县域经济第四名,综合发展力居第五名,经济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位居梅州市所辖县(市、区)中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6:44.7:30.7,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国内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有新成效。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11宗,合同金额1.84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16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96万美元,减少47.7%。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6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2%。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4.4‰;年末全县总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长0.4%。至2010年全县实现GDP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比2005年增长76.2%;人均GDP22798元,比上年增长15.1%,比2005年增长75.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由“十五”时期的26.1:45.5:28.4调整到“十一五”时期的22.8:47.8:29.4。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时期,我县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6%,比“十五”时期平均增幅增加8.3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七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比2005年增长1.9倍。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各年价格变动情况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十一五”期末人口出生率10.03‰,自然增长率4.05‰;总人口625701人,比2005年增加18678人,增长3.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4.7%,比“十五”时期增加了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7%。主要工业产品年平均产量如下:“十一五”时期“十五”时期“十一五”比“十五”增长%,无纺布(吨)32332513.428.6,铜精矿(吨)2816.8,覆铜板(万块)163.8,服装(万件)15392.6865.1,电子原件(亿只)17.369.8775.9,水泥(万吨)500.20423.2918.2,发电量(亿千瓦时)74.1937.8396.1,电路板(万平方米)84.65,精练铜(吨)14258,铁矿石(万吨)26.59,中成药(吨)507,轮胎(万条)424.62,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亿元,税金总额4.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21.7%,平均每年增长11.0%和4.0%。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比2005年增长62.1%,平均每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3.79亿元,增长19.4%。民营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达90%以上。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建设投资达53.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8%。“十一五”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建公路341公里,改建(改造)公路740公里;年产大尺寸导光板10万片;宝丽华荷树园火力发电厂第二期2×30万千瓦时;水力发电5770千瓦;新建梅县松口大桥一座307米;累计新增中小学生席位3.26万个,中小学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交通、邮电和旅游,2010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4.84亿元,比2005年增长52.5%,平均每年增长8.8%。交通运输能力提高。2010年比2005年,旅客运输量增长26.2%,平均每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货物运输量增长48.3%,平均每年增长8.2%;货物周转量增长92.9%,平均每年增长14.0%。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迅速。2010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比2005年增长73.4%,平均每年增长11.6%。“十一五”期末全县电话用户14.62万户,其中固话用户8.76万户,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3.9%和减少18.9%;互联网用户34704户,比“十五”期末增长382.0%。2010年,已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100%,已通移动电话的行政村比重99%,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乡镇比重100%,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比重100%。旅游事业长足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4.6%,旅游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9%。各年接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如下: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接待人次(万人)242278311342396,旅游收入(亿元)14.8252830.834,国内贸易,国内市场销售畅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9.5%,平均每年增长20.1%。其中,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5.3%,农村平均每年增长15.4%。对外经济贸易,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我县兴起新一轮招商热潮,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五年间共签定利用外资合同92宗(已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68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076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0.3%。对外贸易取得新成果。“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外贸出口总额达84987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5.4%,平均每年增长19.7%。金融和保险业,各项信贷业务稳定发展。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01.6%,平均每年增长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1.71亿元(未含邮政储蓄),比2005年增长112.5%,平均每年增长16.3%。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比2005年,我县中保财产险各类保费收入增长0.96%,赔款金额减少49.9%;我县中保人寿险保费收入增长10.5%,赔款金额增长111.6%。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县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34项,县级31项。科技队伍实力增强。2010年,我县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45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比重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2010年的63.7%。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十一五”时期,普通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95万人,小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99.9%,小学平均升学率99.9%,初中平均升学率86.8%。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时期以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共计1325场(其中山歌剧团送戏下乡875场,木偶剧团送戏下乡450场),观众人数80万人次,送电影下乡达12500场。“十一五”期末,两馆藏书达10.17万册;全县共建农家书屋172家,藏书达29.69万册。电视卫星接收站49座,建有有线广播电视站20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城区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卫生事业日益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县8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38张,卫生技术人员1555人,其中医生765人。“十一五”时期全县共增加186间卫生站。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县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冠军4项,亚军3项;由我县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陈秋琦代表国家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取得银牌。五年间向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83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4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2005年实际增长55.0%和44.6%;平均每年实际增长9.2%和7.6%,比“十五”时期增加6.5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
旅游景点
梅县历史上的十处名胜风光,梅县历史上的十处名胜风光有歌云:头塘夜渡义化巨钟,三角重镇四驳桥前,五里亭驿六角神宫,七里径水八角石泉,九龙山嶂十甲瓜香,十处名胜风光诠注:[头塘夜渡]头,一也。江南三乡(现梅江区三角镇三乡村),有处地方叫“头塘”,那里与芹菜洋(现梅江区金山芹黄村)隔河相望。过去,这里没有桥梁,船家在两岸简易码头设木船以渡。每当月明之夜,游人乘船横渡,艄公摇橹,激荡水面,波光粼粼,引发游者情趣,心旷神怡。此景点仍存,但已无船可渡了--都过桥了。[义化巨钟]义,二也。梅城中心腹地,金山脚下,历来都是府衙、政府要地,扼义化路之首。府衙入门大楼,高高立起,至高处置一钟楼,设四面都可观看的大钟,人们行至该处,都会仰头观看时辰,是为报晓之地。此景点名存但钟已不是当年的钟,钟楼已新建过。现钟楼为梅江区委、区政府办公楼。[三角重镇]梅城以南四华里处称为“三角地”(现梅江区三角镇),过去那里是集市圩镇,店宇林立,商业繁荣,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热闹盛况,仅次于梅城。三角镇,背依黄沙嶂,面临梅江,山环水绕,堪称梅南胜境。该镇辖地,池塘众多,尤以“新塘”(原称新奄塘)为大,周长1150丈(约合3830米),面积360亩,为当年梅县最大的养殖场,盛产鱼虾。后来改建为“剑英公园”,截其大半,筑起亭台楼阁,蔚为大观。近年,在该塘边沿,建起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与湖水相映成趣,是游览、参观和瞻仰先烈的好去处。此景点仍存,三角镇已与梅城融成一部体了。[四驳桥前]梅县石扇中和圩附近,有座“四驳桥”,桥虽不宽阔,却是石扇往县城的要道。到石扇游览,可往“中将水库”(以肖向荣中将之誉命名)及“精一寒舍”(1931年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先生所建造的精美住宅)等处参观,可鉴石扇人文伟迹,此景点仍存。[五里亭驿]离梅城五华里的城北(现梅江区城北镇)一处集市。旧时,官员坐轿或骑马来嘉应州任官或巡视,经由江西过相公亭抵该处驿站(今称接待站)驻足。申报府衙后,州官、知县前往驿站迎接。后人称此处为五里亭,此景点名存实亡。[六角神宫]城东(现梅县城东镇)石子岭瓜岭山下,建有“海瑞岳母墓”,后人为纪念“海青天”孝敬岳母之贤,在该处建起六宝莲灯式的凉亭,状似神宫,以凭吊瞻仰。人们称这一带为神宫前。此景点仍存。[七里径水]梅西水流,汹涌澎湃,直奔程江。大坪与程江长滩山间,有处七里径。旧时,国民党政府曾派土专家到此处勘测,绘制建造拦河水闸以蓄水发电之蓝图,终因资金匮乏,未能实现,解放后,人民政府号召大建小水电站之时,政府拨款,投入后兴建,遂成斯举。安装机组,利用水流发电成功。自此,七里径山间一带的山村,改变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夜间,灯光照亮了整个山村,千树万树“银”花开,又是一景。此景点因兴建电站,名存实亡。[八角石泉]在东郊岗子上(现江北东山大道附近)大墓岌坡下凉亭塘东北岸处,有一个十平方米的湖,奇怪的是,湖穴虽小,地下泉水汩汩涌出,水质纯净,清甜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人把湖周围用水泥封好,筑上八角形的栏杆,人们称之“八角井”,名闻遐迩。此景点仍存,泉水却不是当年的泉水了。[九龙山嶂]梅县梅南(现梅县梅南镇)有座大山,称为九龙嶂。那里山峦起伏,怪石嶙峋。山峰高处,有一垭口,是通往丰顺的要塞。整个山峰,是通往丰顺潮汕地区的屏障,为军事要地。梅南九龙嶂山奇水秀,那里曾留下红军的足迹,是一处革命圣地,值得人们观光和追忆。目前,此景点正加大力度开发中,有望成为梅县的旅游胜地。[十里瓜香]梅城西郊有处称为十甲尾(现梅城江北广梅路、梅州大道附近)的地方。过去,那里的农民在农田中广种青瓜,远近闻名。产出的青瓜,皮薄肉嫩,甜脆可口,成为当地之土特产,众口皆碑,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该景点因城市发展,良田既湮没于高楼,青瓜无从种植。[万秋楼]万秋楼位于梅县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公元一九三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整座楼宇结构完整,揉中西建筑款式于一体,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的围龙屋,真是中西合璧,富丽堂皇。从楼宇的平面图上看,从主建筑的高大门楼,进入下厅,中堂,上厅,直贯围龙屋上,象一个多了两个短竖的“中”字,以“中”字的长竖为中轴线,隔着天蟛的左右两旁是两廊,两廊的上下端有小门通左右横屋,横屋后边又建有两杠,在中轴线的顶端,划一弧线,连接主楼旁的两杠,再加上广阔的禾坪,外门楼等等,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设施也很讲究,如地板磨光,彩图;屋檐的绘画、浮雕等等,更使人赞美。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厅堂室内,更是清一色的红木家具,豪华的灯饰,洁白的瓷盆,再加上奇形怪状的“哈哈镜”,万秋楼在当年,确是名噪一时。万秋楼建成后,夏万秋先生只回来过一次。获悉夏先生回国消息后报纸报道《华侨巨子夏万秋昨日抵梅》,因当时社会动荡,怕被“调海参”(意抓人质),只在万秋楼过了一天的夏先生立即返回马来西亚,以后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基本概况
梅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岭余脉横卧北部,形成一道开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银隆顶海拔1357米,为梅县最高山峰。全县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梅江是流经梅县的第一条大河,主源系紫金龙窝水,经五华、兴宁、于畲江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州市区,汇石窟河于丙村镇、汇松源河于松口镇,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等。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全境“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梅江两岸和狭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旅游胜地主要有阴那山麓的灵光寺,其构筑雄奇精巧,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有雁洋镇叶剑英元帅故居、雁南飞茶田(国家AAAA级景区)、雁鸣湖度假村、乌仙岩佛光寺等。近年来,梅县还先后被授予“广东省造成林绿化达标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首批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中国旅游强县”以及“中国金柚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