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地图
仁和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仁和名称由来:二百年以前,该地住有几户壮族,后由外地迁来周、施、林姓等八户汉族,随着人口的陆续增加,村民认为有必要在此开街,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于是村里的长者商量,要使新开的街子买卖兴隆,兴旺发达,必须以仁义和气为宗旨,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仁和街。当时有人以“仁和”二字为首,写联作贺“仁寿同登九天开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节,村民多以此联张贴,互敬互勉。仁和是镇政府驻地,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第一区辖地,1934年扩大乡镇时改称永仁乡,1950年为马关四区,1969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废区改为镇。
乡镇概况
潢川县辖镇。1955年设仁和中心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大别山北麓,与湖北接壤,距县城20公里。面积94.4平方公里,人口3.1万。106国道、信叶公路穿境。辖四里、仁和、连岗、板岗、冯大塘、凌集、杨楼、大杨岗、黄岗、蔡寺、杨瓦房、谈围、亚港、黄营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盛产红麻、莲籽、花生、芝麻等;养殖甲鱼、鸭、鱼类等;林业以松、板栗、茶叶为主。乡镇企业有砖瓦、纸箱、纺织配件等。
基础设施
仁和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年共投入扶贫资金578.2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沟渠5条,全长10.5公里,维修沟渠87条,全长121公里。建小水窖1201口,实施管引工程78件,解决了13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1200户4930人,2100头(匹)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修乡村公路68条,全长179公里,维修公路114条,全长334公里;建成花果山至大嘎吉弹石路,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实现了99.99%的通电率,建沼气池1781口,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狠抓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建设,共投资385.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州县配套资金83.76万元,群众集资143万元,投工投劳折资38.39万元),建成了阿峨新寨、白果、三村等8个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受益群众557户2158人,进一步加大了对周边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马关古月宏”养牛场,2006年计划存栏牛80头,建成双龙潭、坪子上等养猪专业村6个。
乡镇简介
仁和镇位于永胜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镇域面积455.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680人。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财政收入100.36万元,人均有粮276公斤。
地理位置
仁和镇位于潢川县南部,潢(川)、光(山)、商(城)三县交界处。106国道纵横贯穿全境,自古便是商贾云集、流通活跃的重镇。辖1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首集占地2.4平方公里,街道5条,长3公里,各类基础设施完备。
管辖村庄
仁和镇代码:411526105,2006年,辖15个村委会:新街村、仁和村、四里村、连岗村、板岗村、冯大塘村、凌集村、杨楼村、黄岗村、大岗村、蔡寺村、瓦房村、谈围村、亚港村、黄营村。
区域概况
仁和镇位于攀枝花市西南部,是仁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和通讯中心,距市中心15公里,渡仁西线和渡仁东线贯穿全境。东与金江接壤,西临中坝乡,南与总发乡交界,北与前进镇为邻。境内分布三山两河,海拔1108—1899米。该镇辖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有23个农业村民小组,76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2372户,总人口35737人,其中农业人口6765人,非农业人口289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