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岱镇地图
善岱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
走进巴音善岱庙遗址,走进这百年北方名刹的废墟。文革期间,巴音善岱庙被一把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月。庙宇门前潺潺流淌的小溪也变得混浊不堪,庙宇周围十二条龙尾缠绕之像变得黯淡失色。巴音善岱庙位于巴彦淖尔市呼和温都尔镇,地址选在有十二条龙尾缠绕之像扇形的山坡上,坐北朝南,是圣灵佛祖驻跸的吉祥之地。该庙的创始人陶格木德,教名若哈巴多格木德,幼年皈依佛门,去五台山上拜师学习,后去拉萨大昭寺深造17年获“拉仁巴”(佛教哲学博士)学位。回乡后授徒传教,广结善缘。1778年,他见现今庙址气象祥瑞,山泉潺潺,于是萌发了建寺之意。起初搭起两座蒙古包,供奉的“大藏经”(甘珠尔经)奉为镇寺之宝,将此地作为他弘扬宗教文化的基地。他的善行得到广大宗教信徒的支持。这是巴音善岱庙的雏形。1778-1780年间,若哈巴多格木德准备在此地建庙,他向乌拉特中旗公爷和清廷经藩院反复申请,获得批准。亲赴西藏,报请班禅活佛和大昭寺高僧定夺。他们认为,当今庙址有十二条龙尾缠绕之像,庙宇门前有潺潺细水常年流淌,实属佛祖驻跸的吉祥之地,因此决定寺庙建于此处。1781-1785年间,巴音善岱庙在乌拉特中旗公爷的支持下,一座大殿、藏经阁、后勤用房、喇嘛住房陆续建成,巴音善岱庙已具规模。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一百年间,巴音善岱庙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寺庙机构完善、功能齐备、声誉甚高的一座佛教重地。本寺占地面积1.25公顷,僧侣1500多人,建有大塔1座、中塔14座、小塔32座,大独贡(大殿)7座,可同时召集7个学部集会和诵经;仓(仓库)、吉萨(学术活动场所)共17所;喇嘛和香客住房大小院落87处。其中朝格沁独贡院后殿高约3.5丈,建筑群最北面白塔高约5丈余,是全寺最高建筑,气势蔚为壮观。巴音善岱庙佛事活动范围东及赤峰、通辽、北京、北到蒙古国大库伦、西达塔尔寺、拉萨,南至五台山。清乾隆以来声名渐隆,堪称北方名刹。1925年中国、瑞典、芬兰三国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把巴音善岱庙作为考察的重要中转站。庙的前三世活佛都是去孟和召学习获得过“仁金巴”学位的高僧。凡该庙活佛均同时有达赖、班禅、大库伦三个委任状,这在蒙古地区的寺庙里是极少见的,这足以说明该庙的历史地位和宗教地位之重要。农业发展
简述:善岱镇农民还不富裕。人均仅有1亩多坡耕地,农民们辛苦一年的收入还赶不上山外农民收入的一半多。2005年,县里把这个镇定为县地税局的扶贫点。地税局在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村里建设两处蓄水工程的同时,把种植蘑菇当做一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来抓,引导农民深山沟里试种大棚蘑菇。李局长动员全局职工为贫困农民捐款近万元,很快,建起了占地7亩的11个蘑菇大棚。从山东聊城请来了种菇专家,并带着他挨门挨户地送资料送技术,使村里带头种植蘑菇的7户农民很快就掌握种菇技术。种植的大棚蘑菇第一年就生产平菇1万多公斤,杏包菇8000多公斤,产值达5万元。农场:太昊集团在土左旗善岱镇后善岱村举行内蒙古太昊农场开工奠基仪式。太昊集团是集生态农业科研、农牧业产业开发及经济作物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内蒙古太昊农场的落户,旨在建立区域规模最大的、科技含量最高、立体设施循环发展的生态都市农业,打造高度标准化、集约化的,以比利时引进品种——斯格猪为龙头的综合性农牧业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分三期规划建设,一期准备在土左旗善岱镇后善岱村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一个农牧业生产发展基地。太昊农场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合作产业扩延式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