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六安市地图 >
寿县地图
寿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艺术

抬阁肘阁:抬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它集造型、彩扎、杂技、戏剧艺术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因由人抬着表演,故称抬阁。抬阁于清光绪末年在县城出现。是在肘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流行于县城、正阳关一带。一般只在大型的灯会和庙会上进行表演。建国前,抬阁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们以抬阁的大小而分为大架和小架两种。均为长方形。大架和小架抬阁的扎制方法是一样的,用八根直径为12厘米粗的毛竹扎制成一个立体长方形的底座,长600厘米,宽200厘米,高70厘米。在这个底座上用四根细一点的毛竹扎成底盘,底盘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庙宇、亭、塔、树木和花草等。扎好后用彩纸裱糊,再配彩色装饰画,然后装上蜡烛灯笼。底盘糊好后,根据阁上场面、故事情节、人物多少,装上肘阁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着戏服,做出各类造型和动作。建国后,为了安全起见,抬阁的底座改用木质底座,肘阁架用螺丝固定,其它均同以前。每一架抬阁需用8—16人抬着表演,抬阁的人身着彩衣,在乐曲的伴奏下缓慢前进,抬阁上的小演员们,根据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节,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抬阁后面紧跟着吹打班,笙、箫、笛、管演奏出各类乐曲。抬阁上面表演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根据《封神演义》中金光一节,设计的《金光》:金光圣母站在山顶上,手拿排有花灯的花竿,莲花灯上镶有镜子,灯光照在镜子反射出来,金光耀眼,山上亭、塔、庙宇,仙气缭绕,山下苍松、翠柏,使观众心旷神怡。其代表节目有:《金光》、《水漫金山》、《西游记》、《西厢记》、《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观音送子》、《火烧绵山》、《火烧葫芦谷》等。肘阁是该县民间灯会的又一种独特形式。灯具主要由钢铁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并分为一、二、三棚三种,由一人顶着表演,使灯具高耸空中,名曰肘阁。在光绪年间,寿县就有了肘阁活动,清末民初在县城和正阳关一带十分盛行。据老人回忆说,民国二十年的庙会上出肘阁就有六十架之多。这时人们还在肘阁的基础上发展了抬阁和穿心阁等相类似的形式。因玩肘阁一类的灯(包括抬阁、穿心阁)耗资较大,故而建国后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举行这类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类灯会被视为“四旧”而禁止。1976年以后,随着民间传统文艺的恢复,肘阁也获得了新生,重新走上了街头。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正阳关就有八架肘阁走上街头,使人们一饱眼福。肘阁架子是用钢铁锻造而成,由铁领衣、辘轳把、抱芯子及挂芯子、坐芯子组合而成。肘阁架了分大架子和小架子两种。大架子有三棚组成(铁领衣、辘轳把、抱芯子、拉芯子、坐芯子_;小架子有一棚或二棚组成(铁领衣、辘轳把、抱芯子和坐芯子)。顶肘阁者,背负铁领衣,铁领衣上装上辘轳把,然后在辘轳把上装上各类芯子,这就形成了肘阁架子。肘阁架子装成后形似一棵桃树,上面扎上红花绿叶。肘阁的表演难度是很大的。顶肘阁都既要身强体壮,又要能够把握力的重心和力的平衡。在肘阁架上表演的演员,要求年龄小,身体轻,不然压力太大顶肘阁者就受不了。在表演时每一架肘阁一般由8—10人组成。顶肘阁者两人(一人一顶,一人预备替换),肘阁架上的小演员最多不超过4人,其余的人则手持木杈跟在肘阁的周围,以防演员不测。肘阁架上的演员均是四、五岁小孩,他(她)们身着戏,扮演烃剧中的各类人物,小演员在肘阁架子上或站,或仰、或卧,而实际上是坐在芯子上或用布带绑扎在芯子上,然后装一支假腿和假手,假腿和假手随着行进而随意摇摆,显得非常逼真,在肘阁架上演员根据不同剧情,做出各种造型来,如在一棚肘阁上,小演员肩挑水桶,名曰“水泊娘娘震四海”;二棚肘阁上两个小演员分别扮演渔翁和渔翁的女儿,这叫“打渔杀家”;在三棚肘阁上演员在不同的高度分别扮演青蛇、白蛇和许仙,摆出“断桥会”的造型来。在各棚肘阁上经常表演的节目有“打樱桃”、“水泊娘娘震四海”、“孙悟空”、“打渔杀家”、“对花枪”、“断桥会”、“猴打金钱豹”、“待月西厢”、“西游记”、“红楼梦”等。肘阁是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形式,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熔戏剧、杂技、舞蹈、彩扎艺术于一炉,可谓寿县民间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花鼓灯: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鼓灯艺术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46年在本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间歌舞,在全县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男女老少皆能唱会扭,表达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此后原有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参加了业余剧团,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参加上级举办的会、调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如花鼓灯《治淮小车》、《送郎上堤》、《拾棉花》等节目,均获地区和省的奖励。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花鼓灯的演出分大花场、小花场两种形式。大花场是一种集体情绪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时由伞把子引兰花和鼓架子等进场,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表演各种图形,如:“单篱笆”、“双篱笆”、“蛇退壳”、“分箱”、“篱笆团子”、“相面”、“狗尾圈”、“二龙吐水”等。小花场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时鼓架子在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上场,舞后口唱花鼓歌,请兰花下楼(即请兰花上场表演),观众谓之请兰花。兰花上场后,两两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表演。另外,带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一般是鼓架子、兰花和小丑分别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间穿插道白和数板,使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趋于花鼓戏的雏形。花鼓灯表演有空场表演,也有边走边演的,行进表演的形式一般都在城市和集镇大街小巷流动表演。在街上流动演出时,伞把子领头打场子,后面紧跟着鼓架子和兰花,他们边走边手舞足蹈。锣鼓压阵于后,他们所过之外人们燃放鞭炮相迎,清末和民国期间,有些大户商号还在门口设盘,用铜板或大钱摆成字(一般都是一些“春”、“寿”、“吉”、“财”之类的吉利字),让花鼓灯艺人减字拾钱,减一笔画唱一段,按字即兴编唱,唱词中一般都以赞美这家的商品好,有现代话说就是为这家商号作一次活广告。字减完后这些大钱和铜板就作为商号给艺人的赏钱。这一活动,多为伞把子来完成。花鼓灯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是人们用来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在演出时内容一般比较健康。花鼓灯舞、歌、剧的主要内容多是反映表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他们相互爱慕,挑追嬉戏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传说等。常演的歌、舞、剧有《团媳妇诉苦》、《懒老婆》、《扑蝶》、《十八里相送》、《游春》、《火烧莲花庵》、《丢手巾》、《对花》等。
明星璀璨话文苑,寿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汉魏以来,荐辟名贤有二百余人。除汉淮南王刘安偕宾客编撰《淮南子》内外54篇、诸经论集百数十卷、歌赋百余章外,历代著作颇丰。汉代的梅福、召信臣、如训、祝生、谢曼卿也都有著作。宋代吕公著一门六世十进士,数十人为名宦、学者,将“将相三世,辅佐两朝”。吕夷简北宋大臣,有著作200多卷。吕祖谦南宋隆兴进士,亦有词名。他所撰写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先提出“江西诗派”这一诗歌流派的名称,在文学批评史上最有价值的。明代寿春刘凤、赵炯然、张野塘等著作也很多,其中佼佼者,乃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张野塘。他是昆曲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造后的“弦子”(即三弦)成了伴奏的主乐器。清代文人42人,著作200余,其中最著者有孙家鼐《钦定书经图说》和《续西学大成》各1卷。民国时期,著作蜚声于省城以上者35人,其中最著者有孙多森、黄吉安、高语罕等。孙多森著有《直隶实业汇编》一书。黄吉安一生创作剧本80多个,曲艺本20多个,世称“黄本”。高语罕平生著书很多,其著名的有《白话书信》、《广州记游》、《九死一生记》。现当代著作家、艺术家,知名者百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多慈(女)、金克木、邵荣芬、朱海观、梅岱等。孙多慈民国23年(1934年)以一幅《鲛人弹琴图》显露其艺术才华。民国2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素描集》,震惊了中外画坛。金克木现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著作甚多,其著名的是《比较文化论集》;邵荣芬著有《切韵研究》、《中原雅音研究》、《汉语音史讲话》、《语言学论集》和《英语机构》。朱海观主要译著有《苏联文学论文集》(苏·法捷耶夫)、《反和平的阴谋》(英·赖尔派克)、《战争风云》(美·沃克)等十余部。梅岱著有《辩证唯物主义讲座》、《简明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
楚文化——世界一流文化,春秋时,楚国势力逐渐转向东方扩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灭六、蓼,后又灭舒入巢,楚文化开始进入江淮地区。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造芍陂(即今安丰塘),加速了此地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怀王时(前328-299年),楚已据有两淮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积极经营下,建筑、熔铸、农业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徙都寿春,寿春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使寿县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是楚国后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详情参见百度词条《楚文化》。
寿县书法:寿县古称寿州、寿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古城,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都城,故在历史上有“楚都”之称。1986年,寿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书画艺术方面,寿县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早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寿县地区书画活动十分活跃,在江淮之间享有“书画之乡”的美称。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献曾在寿县主讲循理书院十余年;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青年时期曾专程到寿县拜师学艺;清末民国时期,寿县曾出现一大批知名书画家,如被于右任先生誉为“天际真人”的张树候先生,就出身于寿县,当代著名书法家司徒越先生也出生于寿县,生前曾任寿州书画院名誉院长.

基本县情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介于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总人口134万。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博物馆内更有许多珍贵的收藏”。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人文荟萃。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的安丰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寿县是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豆腐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特别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上都广有影响,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团体。“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脍炙人口,国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吕夷简、吕公著和诗人吕本中,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册,万古流芳。寿县是革命老区,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镇特别支部,走出了曹渊、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孙一中等一批谈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寿县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油料、水产品生产百强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目前已形成优质粮油棉、水产、生猪、白鹅、肉鸡、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导产业。地方特产寿霍黑猪、皖西白鹅闻名遐迩,淮王鱼、银鱼、瓦虾历史上被列为贡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龙瓜子、寿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内外宾客青睐。寿县是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寿县交通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铁路淮南站约25公里,正在兴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县界,区位优势明显。省级开发区寿县工业园位于县城西郊,入园企业30多家,已初具规模。省级临空(新桥机场)工业园已获省政府初步批准,正在编制规划。乡镇工业聚集区也有了长足进步。寿县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寿县积极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显著增长,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活动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体育、殡改、司法、广播电视先进县称号。

方言

寿县方言分两类。中部、北部、西部一致性强,属于中原官话。南部、东部部分乡镇有十里不同音现象,属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混音,但是从声调方面更接近中原官话和考虑区域完整性,故仍然归为中原官话信蚌片。
典型语音特点:1.大部分地区h与f不分,如风=洪,飞机=灰鸡等;2.东部和南部(炎刘镇、双庙集镇、广岩、刘岗、三觉镇、茶庵、众兴)n与l不分,例如电脑=点老、老牛=脑瘤等;3.平翘舌音不分,整个寿县基本上都是平翘舌不分,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平舌为主,翘舌音少,这与普通话的翘舌为主平舌少正好相反;4.前后鼻音不分,主要是ing=in,部分字句中存在en=eng的现象;5.在很多字句中un=en,例如桥墩(qiaoden),吨(den)等;6.声调特点,寿县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一部分,有着其共同声调特点,和普通话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寿县话的第一、二、三声依次对应普通话的第二、三、一声,第四声和普通话一致,但也有少量不规则字词和变声调现象(如七在“七十”中读第三声,但在“七个”中间读第一声;7.寿县瓦东地区由于靠近以下江官话为主的合肥和淮南,受到下江官话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如吃(入声)饭、喝(入声)水等;
寿县方言常见特殊词汇:1.个:吃(如:今晌午可个了啊?),2.洋丈:特别(例如:红儿期末考的洋丈好,排第一!),3.麻缠:特别(例如:门外面麻缠冷),4.阿(或俺):我(例如:俺/阿家住在保义后楼村),5.抹(读ma第三声):擦(夏天晚黑mama脊梁洋丈chutan),4.手扶机:手扶拖拉机,5.可能:行不行,6.瓦:舀,7.晌午:中午,8.车乎:打鼾,9.皮:淘气,10.长硬(zangying):早晨,11.初探(chutan):舒服,12.四轮车儿:小型四个轮子的农用拖拉机,13.晚黑:晚上,14.活逗猴:瞎弄,15.页辟:完蛋了,16.盒南人:让人不舒服的意思,17.侬:女儿,18.爹:祖父,19.老爷:外祖父,20.老头儿:叔叔

寿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2008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6160元(折合888美元),比上年增加1153元。三次产业构由2007年的36.3:32.2:31.5调整为2008年的41:29.5:29.5。从业人员及收入稳步增加。年末全县从业人员76.2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51.5万人,同比下降3.6%;第二产业11.8万人,增长6.3%;第三产业12.9万人,增长14.1%。2008年末在岗职工2.7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718元,同比增长16%。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工业投资规模和比重仍然不高,大企业和高附加值企业较少,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财政收入总量低,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业: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59万公顷,比去年增长2.3%。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87亿元,增长24.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0万吨,增长6.7%,。油料产量4.67万吨,同比增长12.1%;棉花产量4212吨,增长12.8%;蔬菜、席草等其他经济作物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9693万元,增长7.3%。牧业总产值210805万元,增长21.5%。全年肉类总产量12.66万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较上年增长13.3%。水产品产量8.1万吨,增长13.8%。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69.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107台,增长46.9%。全年化肥施用量(按折纯法计算)147522吨。农村用电量14047万度,增长10.6%。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增长24.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2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856万元,增长28.4%。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4%和21.5%。在统计的20个行业类别中,年生产总值实现增长的有17个;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51.6%,饮料制造业增长48.4%,纺织业增长38.9%,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24.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增长15.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长75.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3.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食用植物油、软饮料、棉纱、非织造布和服装分别比去年增长106.1%、39.5%、14.6%、57%和75.7%;鲜冷藏冻肉、化肥和水泥分别比去年下降52.8%、79%和12.7%。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2.7%,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2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实现利税28438万元,增长19.4%,其中:利润19941万元,增长38.7%。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9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1%。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43.6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7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634万元,增长3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1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二产业投资93373万元,增长13.9%,其中:制造业投资7.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投资91526万元,增长48.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353万元,比上年下降12.7%。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屋施工面积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8%。房屋竣工面积2.19万平方米,比去年下降77.83%;房屋销售面积2.62万平方米,下降71.2%;实现房屋销售额7963万元,下降56.1%。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幅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县城增长30.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8.25亿元,增长21.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7%。
六、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41619万元,比上年增长9.0%。民用汽车拥有量27000辆,同比增长3.8%。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3046万元,于上年持平。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393万元,增长14.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9.78万户,其中:公用电话3945部;移动电话用户20.16万户。互联网用户11935户,比上年增加4205户。
七、财政、金融业: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52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738万元,增长12%。在地方税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继续增长,营业税在上年增长40.74%的基础上增长12.8%,增值税增长6.8%,企业所得税增长98.6%。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13.72亿元,增长40.3%,其中:农林水事业支出增长50.4%,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56.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6%,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52.7%,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48.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77亿元,增长3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126.1亿元,增长17.2%;现金支出135.1亿元,增长19.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2008年,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生9540人。普通中学75所,招生24472人,在校生78406人,毕业生20210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2675人,初中在校学生55731人。小学311所,招生15771人。小学入学率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94%和0.04%。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0余人。全年专利申请数24件,比上年增长14.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馆藏图书8万卷(件、册)。县级广播电台1座,乡镇文广站25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转播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29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2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698人,注册护士427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966423人,占农业人口的81.2%。体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县参加县以上运动会人数300人,获得第一名的169人次,第二名20人次,第三名15人次。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运动20次,参加活动人数2000人次,其中参加各种比赛15次,参加人数1500人次。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8年,全县户籍人口135.5万人,男性71.77万人,女性63.73万人。2008年全县人口总出生率为10.4‰,比上年上升0.2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64‰;人口自然增长率5.75‰,比上年减少0.56个千分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8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7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718元,增长1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68元,增长17.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8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5603人,比上年增长9.5%;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0700人,增长4.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9275人,增长8.4%;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5372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1575人,比去年下降1.7%。
十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50万吨,同比增长36.6%,工业粉尘排放量5582吨,增长4.4%。征收排污单位99个,征收排污费总额达106万元。污染治理资金达448.8万元,增长0.94%。

寿县-地方掌故

当面鼓对面锣,“当面鼓,对面锣”,这句话在寿县已经谚语,寓意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行政区划

寿县区号:0564,辖21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乡镇邮政编码,寿春镇232200,寿西湖农场232200,八公山乡232202,小甸镇232211,瓦埠镇232212,大顺镇232213,双庙集镇232214,炎刘镇232221,刘岗镇232222,三觉镇232231,茶庵镇232232,陶店回族乡232241,窑口乡232242,保义镇232244,保义农场232244,堰口镇232245,安丰镇232251,众兴镇232252,隐贤镇232253,迎河镇232261,张李乡232261,板桥镇232262,安丰塘镇232263,正阳关镇232281,枸杞镇232283,正阳关农场232281,双桥镇232291,涧沟镇232292,丰庄镇232293

历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今六安市),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江淮为战冲,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兼扬州治所。西晋初,徙扬州治所于建邺(今南京)。永嘉时划扬州西部地区为豫州,寿春为淮南郡治所,隶于豫州。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将兵攻占寿阳,淝水之战晋师大破秦兵,收复寿阳。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齐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寿春,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东魏据淮南,寿春复为扬州治所。北齐代东魏,扬州刺史镇寿春;及陈,复以寿春为豫州治所。北周拔寿春,为扬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隶于淮南道,领3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领5县。乾元初再为寿州,隶于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称北寿春,原寿州地称南寿春。北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次年改寿春为散府,领3县。二十八年复为总管府治,领1州、5县。至正二十四年、宋(韩林儿)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以寿春为寿州治,隶于临濠府。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寿州直隶于京师中书省。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2县,隶于中都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凤阳府直隶于南京。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领2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于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县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寿州为散州,不领县。十一年,析寿州所属故下蔡县地暨州城北门以外地置凤台县,并划州城东北隅6坊为凤台县治;其界:自宾阳门北侧西行入箭道巷,沿东侧向北经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侧向西入北大街,沿东侧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侧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寿春镇总兵署于寿州城,制两淮军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迁省会安庆,为抚院的属衙(称藩台衙门),州、府均听命于抚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凤台县治于下蔡镇,原治所辖州城6坊还属寿州;同年,安徽置3道,寿州隶于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1949年1月17日寿县解放。先后属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