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觉镇地图
三觉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形地貌
三觉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属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面起伏,岗冲相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海拔40米左右,东北沿东淝河一带河湾洼地海拔在30米上下。土壤多属黄棕壤和水稻土。经济概况
三觉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主要经济支柱是以农业和劳务经济为主。就财政税收、农民收入两项来讲,按横向比仍低于周边乡镇和发达地区;按纵向比增幅较为明显。1987年全镇(原三觉、六冲、丁岗、余集四乡镇)财政税收仅为7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元;2004年撤乡并镇后,财政税收增加到1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到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91万元(取消农业税,主要为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1987年之前农业主产品是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特别是1992年之后,传统农作物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增加了西瓜、棉花、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通过充分运用科技和品种更新,粮食亩产由1987年400公斤,增长到2006年的500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26.07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190.52万元。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机耕面积几乎达到100%,机收面积至少达到50%以上,由此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增加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林业:该镇在退耕还林之前,林业发展落后。自2001年2月实施江淮分水岭工程之后,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给予的优惠政策,林业实现了一次飞跃发展。全镇现有成片林4000亩,24.5万株,零星林木180万株,年间伐林木980方,年林业产值达到30多万元。三觉镇畜牧业——养鹅,畜牧业畜牧业大多以养鸡、养鸭、养鹅为主,养猪、养牛较少。养殖业养殖方式多是散养,规模养殖户不多,畜牧业占据农村经济比重较小。
水产:全镇除许大坝等近7口小型水库集中养殖外,大多以零星养殖为主。2006年全镇水产品产量1100吨,水产品总产值781万元。
水利:1987年后陆续对许大坝、欧岗等小型水库进行了配套;同时充分利用外资配套资金对王大塘、花果等十几条支渠进行了石方配套。特别是2001年后以江淮分水岭项目为契机,共建电灌站15个,深挖10亩以上当家塘200口,支渠疏竣7条;直接利用国家项目资金300万元,镇配套200多万元。
乡镇企业:该镇1987年前只有大庄轮窑厂这一个象样的企业。镇、村一窝峰办起了预制厂、涂料厂、电器厂等上百家。由于盲目过热发展,一无技术,二无销路,三无效益,致使大多数倒闭、破产,为镇、村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自从上级对企业改制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该镇将镇所现有的十多个企业全部进行改制,实行竞标拍卖。如魏荒、丁岗、长岗等几座轮窑厂率先改制完成。同时,镇里优先发展私营和招商引资企业,如旺达精米厂、和欣毛衫织造有限公司、南天门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群力北方制衣有限公司等百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相继落户三觉。2006年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
第三产业:该镇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务经济。1987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劳务收入占全镇经济份额极小;2006年外出务工14000人,劳务收达8000多万元,已成为镇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社会事业
教育:该镇在八十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三结合”建校,中小学校舍大多数成为砖瓦结构;进入九十年代后全面开展扫盲教育,并顺利地通过了省、县验收。自2000年后狠抓“普九”教育,学龄前儿童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此间大力重视软硬件建设。在软件方面,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在硬件方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镇域初中和中心小学全部新建了教学楼,并增添了一些教学设备。三觉镇中心卫生院——先进医疗设备500MAX机卫生:1987年除三觉中心卫生院有一幢简易医技楼,20多张病床外;其他地方无像样医院。1992年撤区并乡后,新建了瓦房卫生院。同时,三觉中心卫生院也进行了老房改造,增加了医疗设备,吸收了多名中专医科学校毕业生,并选派到地区以上医疗单位进修。特别是1995年以后,三觉中心卫生院,以被六安行署卫生局授予一级甲等医院为契机,相继于1996年8月新建一幢三层医技综合楼;于1999年10月一幢二层门诊综合楼落成;2006年7月两层内走廊住院楼投入使用。在此期间医院还添置了B超、胃镜、血球计算仪、心电图、脑电图、500MAX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现有职工62名,其中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6名,能承担胃、胆等上腹部手术。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魏良忠不但医德高尚,而且技术精湛,他多次被国家、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计划生育: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前,乡镇只配备计生专干一人,村级无计生专干。计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经济等手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以及相配套的计生法律、法规出台后,镇里配齐配强了计生专抓队伍,成立了计生办公室,村里全部选配了女计生专干,增加计生投入。全面落实“镇负责”、“村为主”机制,促使计划生育走向良性循环。2006年全镇人口出生率达到12.3‰,自然增长率不到5.1‰,征收社会抚养费70多万元,计生奖扶和优惠政策2005年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计生奖扶对象,年人均补助600——700元,现全部兑现。
自然人文景观
名胜古迹:七花寺:由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亲临督修,1、七花寺。位于梁岗村马塘村民组境内。该寺最早由七名叫花而建,故名七花寺。其建寺年限难以考证,但“文革”拆除庙寺时,房屋正梁写有“唐贞观年间重修”字样。据传,此寺系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亲临督修。解放前夕寺庙香火盛旺,每年正月十五和农历二月二人山人海。“文革”前夕还有二幢十多间砖瓦结构庙宇。“文革”期间,庙宇被拆,佛像被砸。庙址只有信徒筹资兴建的一间小屋,里面放着几尊小佛像。七花寺虽不与当年,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日仍有许多香客前往。2、三觉清真寺。位于三觉老街中段,该寺始建于民国十八年。“文革”期间被拆,其寺址划归医药公司。此后,三觉寺回民多次要求收回寺址重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觉清真寺于2005年7月落成。该寺能容纳300人坐寺礼拜,它是寿县南部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著名人物:1、权道涵,字养芝,男,1908年出生,三觉镇权小宅人。他念过几年私塾,此后在寿县男子中学就读。在寿中期间他结识校友常万侯(保义人)、张树侯(瓦埠人、书法家)、石寅生(石集人)等进步青年开展反清活动。一天,他们4人到南京串通当地一些进步青年,伺机刺杀南京侍太端芳(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员),但未成功。于是,他们一行人到了日本,接触到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同盟会,同年由孙中山先生联系他们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解放前夕,权养芝回到三觉隐居。1950年被寿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寿县中学第一任校长。1952年被调任民革中央安徽省委员会秘书长。2、魏良忠,男,1956年生,现任三觉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该同志原在余集公社张墩大队当“赤脚医生”。他医德高尚,乐于助人,患者有求必应。他出诊时从不在病人家吃饭,被送以“开锅走”绰号。魏良忠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热情为患者服务。在三觉医院他多次为病人吸痰、呼氧,经常护送转院病人到大医院治疗。魏良忠在三觉医院虽一直担任副院长职务,但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任劳任怨,是院里一条“老黄牛”,经他做的手术不计其数,从包扎小手术到脾切、结石手术都能一丝不苟,他门诊处方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占全院总收入20%以上。魏良忠同志无私奉献精神得到社会承认,他多次被授予镇、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市精神文明人物,市、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十佳健康卫士,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