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六安市地图 >
舒城县地图
舒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现代人物

王祖贤舒南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47.5%,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舒城县主动融入“圈带”,全面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成效显著。其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投资50亿元的皖江汽车科技产业园已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和规划选址工作;舒茶工业集中区10亿元合成革产业园已与10多家温州客商签订投资协议并已开园建设。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巩固提高这个县既有的儿童用品、新型食品加工业、羽绒(毛)及制品、汽车零配件、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其中,总投资60亿元兴建儿童用品产业园;以夏星食品、友勇米业、华银茶油、圣桂食品为龙头,以“一区两园”为载体,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建设基地,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总投资30亿元,在七星工业园、干汊河镇分别建设羽绒、羽毛加工基地;投资50亿元建成占地5平方公里,年产77万台套汽车电子配件的皖江汽车产业园。同时,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园、龙津生物科技园、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逐步将高科技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全县新的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优化全县工业结构。坚持“抓大壮大”、“扶优壮强”,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诚信、夏星、友勇、汇联等一批经济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培育企业上市,创新金融服务,着力打造品牌,促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高规格产业承接平台,推动工业聚集发展。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和杭埠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升级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产业,推进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县经济开发区以率先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为契机,拓展面积50平方公里,设立10大产业园区:儿童用品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电瓶车产业园、印刷包装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杭埠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建设六舒三路棠树至千人桥段、合安路桃溪至舒茶段工业长廊和城关、棠树、桃溪、干汊河、千人桥、南港、舒茶、张母桥、万佛湖等9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形成一纵一横、“星月相映”、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布局。同时,加强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区内企业树立品牌、质量和生态意识。精心实施工业项目库建设,提高谋划项目的转段升级能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遵循经济规律,提高项目选择、设计、实施的科学性,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精心编制、储备一批对该县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加强对续建项目实施进程的指导服务、督促检查。进一步增强对工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在资金投向上、政府政策引导上、财政资金安排上注意扶持重点项目。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分层次推进,认真筛选入库项目,进行反复论证,力求数据准确、依据合理,提高入库项目的科学性,严把项目入库关。及时更新调整出、入库项目,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发展工业的氛围。推行“一站式”办事、“封闭式”管理、“保姆式”服务机制,实行绿卡保护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颁发“绿卡”,让其享受“绿卡”保护。对重点项目继续落实捆绑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实行客商和企业家接待日制度,现场解决所反映的问题。加大公共硬件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好的投资环境。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严肃处理向企业或项目业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集中查处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典型案件和严重侵害客商投资权益的恶性案件,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创建最优的环境。在发展经济中,一是始终把“工业富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化企业改革,对重点企业实施扶优扶强。为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本县于2002年规划建设了舒城县经济开发区。截止2004年10月份,县工业园区的已建、在建、拟建项目31个,其中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投资额1.7亿元。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外来投资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截止2004年10月底,全县已引进项目208个,合同利用外资23.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三是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圩畈区优质粮油、城郊区高效蔬菜、丘岗区棉麻木桑果、山区林茶栗药四大产业区域。四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到2003年底,全县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累计发展私营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支撑地位初步确立。五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政府主导、外向带动、创立品牌、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六是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政府出资、以地生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老城区综合改造,目前,县城人口已达13万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七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本县多次开展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的大讨论,重点营造四个环境。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
承接皖江城市带规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创新政策,探索科学承接模式,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做到全民参与,举县而为。以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各个园区为承接载体,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引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重点承接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和大企业。进一步加强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发展工业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人文环境和政务环境,全面加速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实现舒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战略定位,区域合作发展的先行者。率先加强与东部沿海有产业转移潜力的县区的交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合作项目,加强干部和企业家的交流,促进有转移意愿和转移潜力的企业来舒城投资兴业。树立学习的标杆,建立合作发展框架,拟定具体合作发展项目,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具体实施,努力成为示范区内59个县区区域合作发展的先行者。皖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创新承接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引进要素形成集聚。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成为皖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合肥市的卫星城。舒城县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不高,靠近市场,毗临合肥,运输成本低廉,信息畅通,具备大都市和县域双向比较优势。应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成本和区位三大优势,主动接受合肥市的辐射,承接发展合肥市相关产业的配套产业,成为合肥市的卫星城市。合肥经济圈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或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羽毛球等运动用品产业,发展粮食物流基地及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皖江城市带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显著的总体目标。基本建成与长三角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水平高的合肥卫星城市;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成为“江淮名城、皖中花园”。——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基本完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安徽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比2008年翻一番,2020年再翻一番;财政收入2015年达到11亿元,2020年突破25亿元。到2015年累计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突破100亿元,2020年达到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5年达到80亿元,2020年达到175亿元。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接近5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15年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0%,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50:40。支柱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一批以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舒城经济发展需要,基本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化协作密切、集群化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目标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2015年达到500亿元,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承接园区,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更加突出。功能区划、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对皖西南、皖西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功能区域。——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更加优越。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林业经济得到良性发展;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三废”全面实现达标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县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生态经济获得大力发展,建成生态环境优雅美丽的舒城。
重点承接发展产业:一、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建设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内聚外联,引进资金和技术,继续扩大规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农牧林果水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粮食、油菜、蔬菜瓜果、畜禽、水产品等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净菜加工和连锁直销,做大做强腌制、罐制等加工企业,开发脱水、速冻、调理、创汇蔬菜。加强监督管理,重视食品安全,注重品牌战略,以现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为主,加强品牌建设,塑造名牌产品。重点抓好优质粮油、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板栗、茶叶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承接:优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国内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外贸加工企业等。二、轻纺服装产业,童车童床产业。企业数目多,整体生产规模较大,有一定基础,生产工艺和技术较为成熟。应围绕该行业进一步深化、扩张和延伸,做好产业整体规划,探求新的发展空间。同时遵循“补缺增强”原则,重点承接关键产业环节和缺失环节,引入相关龙头企业,注重产品的升级换代,按照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努力推进产业升级、扩张和延伸。重点承接:童车童床关联企业,现代家居生产企业,儿童玩具企业,儿童床上用品生产企业,尿不湿产品生产企业等。羽绒羽毛产业。一方面,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东部大的羽绒企业进入本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羽毛切片和羽毛球生产基础上,吸引国内外大的羽毛球生产企业落户舒城,培育羽毛球运动产品制造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撑。重点承接:争取引进YONEX、WILSON、VIKTORY等知名羽毛球生产企业,以及上海、萧山等地的水洗绒生产加工企业;引入广东湛江吴川、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浙江萧山区等中国羽绒之乡经验并合作开发舒城羽绒基地,争取成为第四个“中国羽绒之乡”。服装加工产业。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东部地区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很多企业都有意愿将其转移到内地。舒城有较好的服装加工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储备较为充足,产业工人队伍已经形成。应以城关镇七星羽绒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浩缘朋、奇绒等企业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东部地区大中型服装加工企业转移到舒城,形成服装加工基地,促进服装加工业发展并提高舒城就业水平。重点承接:积极鼓励回乡创业者发展服装加工业;瞄准东部服装加工基地,实现集群式招商,扩大本地服装生产规模;引入具有知名品牌的服装生产企业在舒城建立生产基地。引入羽绒行业波司登、艾莱依、雪伦等著名大企业投资舒城。三、机械零配件制造业,安徽整车制造业发展较快,整车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零配件企业纷纷向安徽集聚。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合肥市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较好较快,机械配件需求很庞大。舒城机械零配件制造业有良好的基础,应认真规划和积极引导承接东部汽车及机械零部件产业转移,为江淮、奇瑞、安凯、昌河、华菱和星马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和合力、日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企业做配套支撑。舒城作为合肥市的卫星城,同时又紧邻上述汽车制造企业,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是承接发展汽车机械零配件制造业的理想之地。变形拖拉机产业健康发展。舒城有三十多家企业逐步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但发展方向不明确,经营不规范,正面临着产业整合的难题。要认真研究,科学引导,做到健康有序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整合现有企业,生产高层次产品。依托久联、金龙、科源等龙头企业发展,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外部技术,逐步转换产业模式,努力使其成长为支撑舒城发展强劲的产业力量。重点承接:围绕合肥工程机械产业和合芜汽车产业,大力承接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配合皖江城市带核心区打造车谷。拟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合作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皖江汽配产业园”,努力打造中国的“德世福”和“博世”。围绕着合肥家电产业主流企业(海尔、格力、美的、长虹等),面向“珠三角”实现“飞地经济”,引入建立家电零部件产业园。建立变形拖拉机工业园区,采取土地置换方式,将现有变形拖拉机企业迁移到园区。同时,整合现有生产企业或引入大型拖拉机或农用机械生产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制造水平。四、现代旅游业,充分利用万佛湖、万佛山、西汤池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新四军四支队驻舒城旧址、文翁故里、周瑜城、梁祝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指导思想,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商品开发,鼓励引进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项目,提升景点品位,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度。要大力发展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五、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采取扶持和奖励措施,培育农业经营大户;鼓励土地、林权流转,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种植业。以粮油菜为主,大力发展适销对路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和名优产品。圩区和畈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大米)及其精加工、油菜、无公害蔬菜等,努力培育专业化生产、区域规模化发展的特色种植业。山区在稳定基本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主要种植高山蔬菜、名贵药材和山珍产品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猪鹅鸡鸭鱼为主,大力推进畜禽业的特色养殖、特种养殖业发展。在稳定发展肉鸡、生猪和牛羊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和名特优新稀畜禽产品,提高优质畜禽产品比重。加快畜禽肉食品的精加工和相关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有机鱼水产基地建设,加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养殖;积极支持特种养殖,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特种养殖基地。林业。依托现有林业资源基础,以经济林为主,建设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山区林业发展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基础上,以油茶、茶叶、板栗为主,以长三角和合肥等大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畈区或圩区要积极发展河网圩区护堤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村片林。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在强化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等。重点承接:瞄准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垦系统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接现代农业生产,承接东部养殖业、种植业现代企业,带动农业整体发展。六、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新的突破,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道路,避开目前各县市关注的焦点产业,选择各种类型的特殊产业,进行大力招商引资,创造舒城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重点引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根据舒城“123”总体经济布局,以“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层次分明、有序承接”为原则,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承接,加速产业聚集步伐,基本形成与舒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两个三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开发区和杭埠工业园区为一级承接载体,206国道和六舒三省道沿线及周边乡镇为两轴的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集中小区为二级承接载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接受合肥市辐射和回乡创业企业,打造舒城东北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三角”区域;以万佛湖、万佛山和西汤池为旅游业承接载体,沿万佛湖、万佛山和西汤池温泉为旅游吸引物,开发性承接旅游业,发展舒城西南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绿三角”区域,从而形成推动舒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增长极。一、坚持“一核两面三区”布局,(一)做大做强县城“核”,通过206国道改线,使县城向东拓展,通过建立北部桃溪镇至干镇快速通道,使县城向北拓展到丰乐河,将县城总体规划面积扩展到45平方公里左右,全县人口40%-50%集中在县城,真正成为合肥的卫星城市。(二)打造“金三角”区域,以县经济开发区为“金三角”的核心,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快开发区建设和经济实体的集聚,增强其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其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拓展开发区面积,向东北部延伸,注重园区产业功能区划分,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园、机械汽车零部件园、童车童床园、变形拖拉机园等子园区,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轻纺服装(童车童床)业;适度承接食品加工业和印刷包装业;积极关注技术相关性和行业相关性产业,如儿童用品制造等。以杭埠镇为“金三角”的大门,按照工业区、商贸区(物流仓储业)和生活服务区三大区块,进一步做好城镇规划和发展规划,将杭埠工业区规划面积扩大至20平方公里,作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规划建设园中园,争取成为舒城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实现舒城与合肥市的无缝对接。要在粮食加工、服装加工、新兴产业上做活文章,逐步实现承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真正成为舒城县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承接食品加工业和机械配套制造业,提升相关产业技术层次,适度承接纺织服装业,积极关注发展仓储物流业和新型建材业。以206国道和六舒三路为“金三角”的支架,建设206国道和六舒三路沿线工业长廊。产业主要沿国道和六舒三路集中布局,沿线乡镇积极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形成一纵一横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和城关七星工业园的发展提供配套和后备支持。重点抓好连接县城与杭埠镇段沿线建设,实现县城与杭埠镇一体化;鼓励沿线乡镇实施“凤还巢”工程,集中划出一片区域给外出工作人员回乡创业,形成创业集中区,成为我县创业发展的新亮点;筹建桃溪、南港、舒茶、千人桥、干汊河、棠树等特色工业集中区,以及万佛湖旅游产品加工等园区,面向东部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项目,借助国家的产业集中区政策,与东部县市区产业园实行联合开发、共同建设,打造舒城产业集中区,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三)发展“绿三角”区域,万佛山、万佛湖和西汤池温泉主要以旅游、度假、旅游商品和山区农产品贸易为主,重点打造旅游度假区,发展绿色经济,构成推进舒城西南地区发展的“绿三角”区域,实现旅游经济与城镇经济一体化发展。万佛山和万佛湖旅游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加快建设万佛湖快速通道,拓宽到旅游区道路;西汤池温泉应加大行业内部整合力度,调整经营方式,引入国内大型旅游投资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提升旅游区建设品位和档次。“绿三角”地区应重点承接旅游和旅游衍生产业,主要是加大旅游的招商投资力度,吸引东部地区旅游投资公司和酒店等服务企业前来投资,承接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以旅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五显、晓天、山七、河棚、庐镇、高峰等乡镇应定位于万佛湖镇旅游度假区的副中心,在大力发展茶叶、板栗、瓜果、养殖和中药材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式旅游和乡村旅游业,以及相应的旅游服务业。

科教文卫

科技:“九五”期间,全县以“科教兴县”战略统揽全局,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技术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创先为抓手,组织实施了“135”科技示范工程、白色工程、种子工程、“百户万元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技项目,全县建立了1个星火技术密集区、3个县级科技示范园、5个科技示范乡镇、100个科技大户、3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推进了科技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了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以来建立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3个;研究开发新产品38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6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个,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9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2000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教育: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类学校660所,其中普高11所,职高3所,初中51所,小学460所,幼儿园131,在校生18万人,拥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舒城中学和市级示范性高中两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高中——舒茶职高。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7年被评为省“两基”先进县、实验教学普及县。“九五”期间,为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0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5000人。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科技一体化。近年来,全县教育投入两亿多元,校园实现了规划、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计算机教育全面实施,目前拥有计算机2300多台,多媒体教室20多个,全县电化教育Ⅰ、Ⅱ类达标学校100所。尤其是舒城师范学校,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全县教育正以构造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稳步发展。

舒城特色

油茶,又叫茶子树,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有2300多年历史。舒城油茶资源十分丰富,分布于丘陵11个乡镇,成林油茶20万亩,面积占全升档15%,居全国之首。油茶当地群众称之为“打不烂的天然油库”,“摧不毁的铁杆庄稼”。一年种植,几十年收益。它是植物食用油中的佳品。一是营养价值高;二是晶莹透亮,色清味香;三是耐贮藏,不易腐败变质;四是可作人造牛奶等的原料。除茶叶外,油茶果壳可作为用来制碱、橡胶、糠醛、活性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舒城即盛产茶叶,并被列入贡品。舒城兰花茶叶作为安徽省传统地方名茶因其形似兰花、香若兰蕙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赞誉和喜爱,目前茶叶生产遍及山区16个乡镇,面积10万亩,年产茶叶2000吨。80年代研制开发的“白霜雾毫”被列为安徽省十种名茶之首,8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部优名茶。白霜雾毫外形芽叶,自然舒展,如兰花初放,色泽翠绿,毫锋显露、内质香气清新怡人,而色浅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主要产于境内西南绵延数百公里的高山茶区。山高岭峻,植被完好,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无污染,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特别是初春新茶冒尖时节,漫山兰花竟相吐蕊散发幽香,香气重染沁入新茶,使之具有了独特的兰花馨香。舒城小兰花,深得消费者的喜爱,更是远销国外!,舒城素有“板栗之乡”美称,大面积栽培板栗有300多年历史。分布山区22个乡镇,现有板栗4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年出口50万公斤。本地产叶里芷、蜜蜂球、粘子板三个品种被安徽省林业厅定为优良品种。近年来,舒城县把板栗开发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注重科技投入,新品种“叶里藏”、“蜜蜂球”等果大质优、香甜脆嫩,有明显健胃、补肾之功效、富含钙、镁、硼、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98年舒城县与国家材科院合作攻克了板栗冷藏保鲜技术难题,建立年储藏保鲜能力达400吨的板栗保鲜基地,保鲜率达99%。舒城竹器以龙舒贡席为代表,简称舒席,是国家名牌传统出口产品,1906年在“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奖;1910年,在南洋大臣主办的物产会上获银质奖章,1917年在美国芝加哥国家商品赛会上获一等奖;1926年和1934年,分别参加上海、杭州全国展览会,分获一等奖。1953年,在莫斯科国际经济展览会上获工业美术奖。抗战前,日本裕仁天皇结婚,日本田洋行曾派人专程来舒城购席10床,作为贺礼。1979年以后,舒席又先后获部优称号以及省级以上10个大奖。舒席是以水竹为原料,取其头青、二黄,编成“人字纹”、“回纹”等花色。产品有睡席、枕席、童席、托席、座垫席、字画席和餐具、玩具等。具有造型雅致、花纹细密、柔软光滑、凉爽消汗、不被虫蛀、经久耐用、可折可卷、易于携等特点。龙舒贡席品位极高,不仅是消暑纳凉的生活用品,而且是门厅、礼堂、书斋、餐厅等内不可多得的装饰品。同时,也是友好往来、喜庆活动馈赠友人别致而大方的精美礼品。本县生姜早在唐朝已有栽培,近现代,尤以干汊河镇一带所产生姜饮誉省内外,远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姜性辛、温热、入药、调味、食用皆可,具有多种药用保健功能。近年来,孔集镇绿园食品公司生产的“泡姜片”在省内外市场非常畅销。薇菜属山野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盛产于本县五显镇一带。90年代后经科学鉴定,发现含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蛋白质,食用、入药均可,渐被重视。五显镇为发挥资源优势,大量在群众中收购,通过加工、分检,制成薇菜干制品,销往省内外,出口日本等国家。橡栗是一种灌生栎树坚果,有天然黑色“仙果”之美称,大量生长于本县晓天地区山野。其果肉能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食品,果壳可作工业染料,果渣是饲养牲畜的精饲料。《本草纲目》载:“橡实苦、微温、无毒,主治下痢、兑肛、痔疮出血、涩肠止泻、止肠风崩中带下、厚肠胃、肥健人”,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晓天镇运用现代科技,将橡栗制成橡栗粉、橡栗粉条、橡栗豆腐、橡栗冲剂、橡栗茶等系列产品,销往市场,前景看好。

行政区划

舒城县辖15个镇、6个乡:城关镇、晓天镇、桃溪镇、万佛湖镇(副县级)、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杭埠镇、舒茶镇、南港镇、干汊河镇、张母桥镇、五显镇、山七镇、河棚镇、汤池镇、春秋乡、柏林乡、棠树乡、阙店乡、高峰乡、庐镇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舒城县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境内有杭埠河、丰乐河等8条主要河流、35条支流小河,正常年份,全县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6亿立方米,地表经流量为立方米,大小水库67座,总容量为8.68亿立方米,有效拦蓄7.2亿立方米。其中,万佛湖水库库容8.2亿立方米,浇灌舒城、庐江、金安三县区120万亩良田。
矿产资源:矿藏丰富,已发现的有大理石、萤石矿、铁矿、金矿、石棉矿、矾矿、黄砂、花岗石等。舒城黄砂资源丰富,是舒城著名特产之一,经省三一三地质队勘测,全县黄砂蕴藏量约14亿多吨,主要特点是子粒均匀、规格适中、强度高、杂质少,省建筑部门鉴定评价:舒城黄砂是大型、高层建筑以及预制构件不可多得的材料。舒城黄砂远销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并注册了“万佛山”品牌,全国黄砂注册商标仅此一家。
生物资源:县林地总面积90000公顷,人均林地0.09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43.8%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万佛山,境内最高海拨这里木本植物有科3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香果树、鹅掌楸、银鹊树、宝华玉兰等20多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金钱豹、香獐、牙獐等。
地质地貌: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米。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中部是丘陵岗区,岗岭绵延,山丘起伏。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东部属冲积平原,阡陌交错,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拔7米。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
土地资源:全县现有耕地67万亩,人均耕地0.7亩。山场面积153万亩,宜林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43.8%。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山区。水面27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县内主要河流有9条,其中杭埠河和丰乐河为两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库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而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
气候: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基础设施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用市场机制整合城市资源,以全新方式盘活城市资产,走出一条“政府给政策、社会投资金、综合搞开发”的城镇建设路子。在城镇规划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适度超前,留足发展空间,建设分步实施。所有集镇规划都已编制审批,县城总体规划已重新修编。在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土地存量,将土地开发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本县把县城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出资、以地生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老城区综合改造,建成了2个占地各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个占地6.2万平方米的飞霞公园,有计划地建设了9个较大规模的居住小区,硬化了城区的主干道路,综合整治了城区16条小街小巷,新建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县城人口已达15万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根据新修编的县城总体规划,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1平方公里,人口30万。县工业园区框架已经拉开,基础设施完成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了花桥路、春秋北路、鼓楼北街三条骨干道路。本县城乡道路条件不断改善,舒岳路城关段、军(埠)二(坝)路舒城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六舒三路舒城段、舒岳路五显至姚河段改建工程正加快建设。县乡道路建设完成投资4730万元,新改建油路82公里,其中:环湖公路东段、杭埠河阙店大桥和马鞍河大桥竣工通车。本县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0年5月完成党政信息网一期工程建设;第二步,2004年12月,完成舒城县党政信息网二期工程建设;第三步,到2006年建成覆盖全县党政机关、乡镇政府的广域网络系统,初步形成“数字舒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