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七镇地图
山七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状况
山七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5所,幼儿园1所,在校生为4400人,教职工208人;1999年又投资近120万元,建起两所教学楼。卫生院2所,村卫生室12个,有效解决了山区人民缺医少药问题。镇计生服务所1处,村服务室15处;正规化书店3处,娱乐场所2处。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发展。
城镇建设
近几年,山七镇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建设日新月异:除原有的一条老街外,三条新主街呈辐射状伸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新建欧式风格的步行商贸街,贯通东、北、两条主街,构成镇区循环通道;镇区内近1500户居民,新建住房、厂房2000余间,占地面积5000m2,7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区内路面全部硬化,排水等配套措施齐全;建成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开通1500门程控电话;做到组组通电话,用户量占总数的20%,建成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和甲级调频广播网;新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内建商业店铺40多家,交易大棚1000多平方米,新建4200平方米公用停车场一处。山七镇的集镇长远建设规划,经政府的充分考证和运筹,制订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高标准的宏伟蓝图,聘请省建筑设计院评审设计。
旅游资源
据民间相传,唐、宋、明、清、山中小景,颇为壮观。如魏征塔、将军坟、飞来石、双峰石、炼丹池、万年井、烟云洞、观音洞、普灵庵、园国庵等。传说“小唐王游地府”就跟王母山大有渊缘。唐太宗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阴司。众小鬼向其索银,李当时无银付。适逢一老母自称家住小夭王母山愿借银予李,李借银付众鬼,抬回阳间。于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王派魏征、尉迟敬德来小夭王母山还债,探知王母已西游,遂在此山建“王母娘娘”庙,当时香火旺盛,闻名遐迩。魏征塔,在山之东。初建时宏伟壮观。清末,塔内一株栗树,涨开塔体,塔毁。塔下有冢,相传为魏征墓。魏于贞观17年(公元643年)病逝。他辅佐李时,秉性忠直,疾恶如仇,死后恐仇家掘其墓。在出殡时,数口棺材出门,一口便运至他曾到过的小夭王母山安葬。文革期间,有好事者,掘其墓,得一碑。碑身长1米,宽0.6米,厚0.12米,碑文共15行半。每行35字。因年久,字迹不清,唯下款依稀可辨者为:“夭顺癸未岁冬重修魏征塔”等字样。将军坟,在山之西。明永乐年间。西域叛乱,皇上出榜招贤,住大河班畈村班氏二世祖班开基揭兵领书,平定西域。后又领兵平匈奴,永乐大喜,封班为护国将军。班谢世后,葬于此。其他,如飞来石、双峰石、炼丹池、万年井、烟云洞等景观,均有趣说,在此不一一赘述。
文物古迹
龙华庵:建于1801年,位于山七镇俞河村麻冲村民组,原此庵四面环山,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由5间前殿、5间后殿、东西厢房、四合院、妮姑居住的两层木楼和6间招待客人居住、吃饭用的瓦房构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庵内有妮姑3人,其中叫宽和的妮姑于1991年在俞河村病故。庵毁于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
经济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山七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山乡勃发生机,成为舒城西南山区重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效益显著,已初成规模;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毗邻乡镇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小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古迹处处,民间传说多多。明显的区位优势,使山七镇自古以来商贸繁荣。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七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筑巢引凤,已初步形成了贸工农齐发展的经济格局。据统计,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7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900万元,农业总产值1630万元,财政收入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9万元。全镇初步建成25000亩用材林基地,20000亩板栗基地,3800亩茶叶基地,5000亩毛竹基地,2000亩油茶基地,200亩优质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全镇现有企业176家,其中集体23家,个私153家,目前已形成造纸、建筑建材、制茶、棉织、服装、粮油加工、竹制工艺、木材加工、食品制造、食用菌培植、机械采砂、车辆运输、特种养殖等13大行业系列。
对外交通
山七镇主要是公路交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舒城西南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站。镇内通车里程达150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280多辆;开辟了山七至苏、沪、杭、京及深圳等长途客运专线,年客运量达30多万人次。
农特产品
板栗:分布于全镇14个村,年产64吨,产品质优价廉。茶叶:分布于全镇14个村,年产67吨,产品以手工制作的兰花茶为主,尤以高山、山畈两村的兰花茶最好,色、香、味均属上乘。茶油:属无污染木本油料,主要产于梅冲、山畈、牌坊三村,年产油茶籽56.5吨,年产优质茶油7吨。豆腐:由于水质优良,工艺精湛,生产出来的豆腐,细腻滑嫩。闻名县内外的杨柳湾豆腐有1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