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六安市地图 > 舒城县地图 >
棠树乡地图
棠树乡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西南部有大官塘等名塘名水,青山绿水环绕,人居环境优美,适宜发展“休闲垂钩一日游”和“农家乐”生态旅游业。云雾山磨刀寨、大官塘大禹钓鱼台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散落民间的历史故事意味深长,亟待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是旅游开发的一方势土。棠树乡三拐村曾是舒城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在舒城县党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也感召和激励着棠树人民在“加快发展、富民强乡”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畜牧产业

畜牧家禽饲养,家畜家禽饲养种类:以猪、牛、鸡、鸭、鹅为主。2004年,全乡生猪饲养量1.62万头,出栏1.62万头,存栏4000头,设屠宰点4处,看宰杀生锆4200头,聘4名检疫员,养牛720头,鸡、鸭、鹅20多万只。1986年畜牧业总收入10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4.3%,2004年畜牧业总收入11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3.5%。
品种:猪。1986年以来,引进饲养约克麦、哈白、巴克麦、内江、克米特克、杜洛克、长白猪。特点是:体大肢高,身强晚熟,毛多白色,群众爱养。鸡、鸭、鹅。鸡,养鸡以传统的黄脚鸡为主,2000年后引进星布罗、红布罗、罗斯、海佩客等良种鸡。鸭以传统巢湖麻鸭、椿树岗麻鸭为主,兼养混水鸭、洋鸭,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昆山麻鸭、北京鸭、白日红等良种。鹅,主要饲养传统白鹅、雁鹅等。
饲养:1986年全乡饲养生猪12058头。1996年,乡党委政府把发展养猪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件大事来抓,动员全乡干部集资8万多元,与农户找朋友,结对子,在西塘、峰西、三拐三个村开展饲养良种母猪试点示范,共购进母猪200头。并与养猪农户签定了饲养销售合同,几年业收放良好。通过红济扶持,养猪农户户均增收200多元,基本脱贫致富。2004年底,在路西、桂花、云雾、洪院、寒塘六个村有养猪大户6户,每年每户出栏生猪100头,总产值59万元。饲养家禽,以鸡、鸭、鹅为主,以家庭为单位散养自繁、自食、自销。2004年底,全乡有养肉鸡大户7家,每年户均出售2万只,合计14万只,总产值28万多元。家禽繁殖,民间主要“窝抱”。1998年,桂花村养殖大户陶玉凤和寒塘村养殖大户周加成引进电器孵化技术,年孵化幼鸡5000多只,自制混合饲料喂养,长得快,效益高。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以青、昔、鲢、鳙等水产植物为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以来,全乡可养水面3200亩,产值220万元。现在大官塘渔场水面500亩,南塘渔场水面350亩,夹山塘渔场水面80亩,老虎冲养鱼水面350亩,白水塘养鱼水面60亩,年产鱼总值160万元,藕40吨,产值8万元。对电鱼、炸鱼、毒草鱼等破坏行为,发现一例,及时给予处理,充分保护渔资源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林业生产

山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青山绿水区域优势。现有林地1.8万亩,大小林场22个,森林覆盖率为18.9%,速生杉木林集中分布在云雾、桂花、八里、洪院等村,板栗、竹林呈带状和块状分布在八里、桂花等浅山区村,经果林主要分布在新安、邱岗等丘岗村。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乡新增林地面积达7000多亩,每年发放退耕还林补贴款115万元。2004年,农业开发商郭昌湘投资300多万元租赁棠树村和刘院村180多亩山场开发景观林,栽培香障、玉兰、桂花树3万多棵。投入新格局,涌现林场承包20亩以上的大户10多户。社会力量也呈现出多元化,新安村规模种植新安柿、布郎李、猕猴桃等经果林,人均经果林面积0.6亩,涌现经果林种植大户200多户,果农人均年收入400元以上。

基础设施

交通:本乡交通四通八达,省道舒六路和县疲乏舒张路贯全乡境内,全乡通村公路30条,101.3公里,其中4级路59.2公里,机耕路42.1公里,乡道49.5公里,村道58.1公里,柏油路面11公里,砂石78.8公里,土路11.5公里,基本已形成网络化。通村通组公路通达率达95%以上,晴雨通车率达90%以上。
公路:省道:六舒三路,六安经舒城至三河。经过本乡三拐村至大湾路段长2.5公里,最初为我乡通村公路土路,1993年拓宽改造为砂石路,1995年浇筑了沥青路面,2001年以乡会战,将此路三拐村路段裁弯取直2公里,2002年重新全线铺筑柏油路面,并在三拐村建一座80米长的公路大桥。县道:舒张路,舒城至张母桥,建于1969年,途径本乡峰西、西塘、邱岗、棠树、窑墩、新安六个村,全长15公里。1986年前为砂石咱,1989年以区集资75万元,不足部分由县交通局去持,铺筑了柏油路面。2000年又拓宽改造,重新浇筑了沥青路面。乡道:棠八路,棠树至八里街道,原是渠埂大路。县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要求改造,经过多方争取,加大投入,1998年,铺筑沥青路面,2004年,又把八里中学至舒岳路20K路段铺筑沥青,全长14公里。防汛路:西塘集镇至丰乐河圩堤,全长6公里,原是砂石路,现已辅上了柏油路。太宏水泥路:位于新安村,全长1200米。2004年新安村外出务工能人张太宏捐资25万元修建一条水泥路,命名“太宏路”。
通组公路:自1986年以来,棠树乡每年都利用春、冬季农闲时间,以村会战,采取“一事一议”、投工投务等形式,加强通村道路,拓宽改造,裁弯取直,铺筑砂石路18条,长51.8公里,晴雨都通通车。通组道路430条,长117公里,多半是泥砂路,分布在全乡各村民组,有待改造成。
桥梁:本乡公路桥梁58座,其中省道和县道路段三座,主要有三拐凌渡大桥,三拐新公路大桥,新安公路桥,八里公路桥,棠树中学大桥,中心小学大桥,贲小店大桥,窑墩公路机耕桥,寒塘机耕桥,墩塘机耕桥,西塘防汛路公路桥,路西桥。少数桥梁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急需改造。
运输车辆:2004年,全乡有客车9辆,货车26辆,出租车12辆,农用车98辆,摩托车1200辆,人力车205辆。道路营运都是民营、民管、民受益。
电信:1998年,邮政、电信分家,乡设一个电信服务所,员工3人。主要业务有:电话、电传、手机零售和收费,承包给么人经营。二十世纪末,电信业发展迅速。1995年乡内开通了小程控电话后,固定电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1997年,乡内建邮政大楼一座,并开通了C5,端局大程控。2004年全乡固定电话已达4700门以上,电话入户率已达30%。近年来,移动电话发展更快,2000年,全乡手机不到50部,2004年全乡手机已达2500多部。2004年乡内建移动、联通电信塔各一座,从事电信业人员有12人(含私营门市部)。

农业生产

棠树乡属典型的农业大乡,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0%以上,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优质粮油率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已形成优质粮油、高效经果林、物色水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寒塘、墩塘等优质稻基地1万多亩,建成新安、邱岗等高效经果林基地500多亩,涌现特色种养大户20多户,以养猪大户汪本超、养鸡大户周加成、陶玉凤等为代表的种养大户显理一定的示范辐射效应。南塘等名塘大水面精养达1500多亩,年精养水产量达30多万斤。2008年,棠树乡三拐村成立龙泉农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和租赁等形式将近百户农民家的土地集中进行规模化经营,尝试专业蔬菜生产。从中国唯一的农业科技城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区引进辣椒新品种试种。红辣椒喜获丰收,100多亩蔬菜基地日产红辣椒1000余公斤,采摘期可延长至元旦、春节期间。既丰富了两节蔬菜市场供应,又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价值,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找到了新路。
粮食作物:(一)水稻、早稻传统品种:五月旱、中芯白、南特号、二九青、先锋号、红梅早、庆斗9号、二九六、浙辐802、粒糯等品种。中稻传统品种天生稻、三粒寸,红杆稀、大白稻、三九九、吊死鸡、虾子糯、广坊矮、珍珠矮等品种。晚稻传统品种:小红稻、小冬稻、麻克籼、雪花糯。新品种汕优63、农恳58、农恳57、沪选19、沪选17、武农早、大黄稻、丙664等品种。(二)麦,大麦传统品种策大麦、米大麦、粒麦黄、矮杆齐。小麦传统品种青稍、红稍、花树球、三月黄、和尚头、小红花等品种。米麦传统品种一个,80年代后米麦已被淘汰。荞麦传统品种青荞麦、秋荞麦两个。(三)玉米,早玉米传统品种白玉米。中玉米传统品种大红袍、矮脚黄、大马牙等品种。晚玉米传统品种寒白子一个。(四)豆类大豆:大云豆、六月爆、中熟、大黄皮、小黄皮、四粒豆、孤老豆、大青豆、迟熟豆、十月寒、牛毛黄、八月炸、大茶豆等,豌豆:白花豆、紫花豆,蚕豆:小花蚕豆、大花蚕豆。绿豆:大六豆、槐花绿、大毛秧、、黄花绿、四季豆等。杂豆:白大豆、麻大豆、红大豆、爬山虎、红饭豆等。(五)山芋:大红袍、南瓜黄、黄心薯等品种。
经济作物:(一)油菜,把油菜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重点项目,全乡普遍推广,以胜利油菜武油1号为主的优质杂交新品种。1986年至2004年,全乡播种油菜12000亩,亩单产158斤,总产2848吨。(二)黄红麻,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把发展黄红麻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1986年至2004年,全乡播种黄红麻面积7000亩,亩产500斤干麻,总工程师350万斤,总产值210万元。(三)茶叶,茶叶是本乡土特产品这一,全乡有十个村发展茶叶生产,面积828亩茶园,亩单产28斤,总产值47000万元,主要有兰花茶,在全县市场畅铺。(四)棉花,棉花生产是经济作物的重点品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棠树、新安、邱岗、窑墩、黄岗、西塘、八里等村。80年代以泗棉3号为主,90年代以泗棉4号为主,现在以新品种搞虫棉为主。1986年至2004年播种棉花面积亩,每年播种1500亩,每亩单产100公斤,总产60万吨,产值900万元。(五)蚕茧,1988年,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全乡开辟桑园4000亩,主要分布在八里、桂花、洪院、官塘、棠树、新安、邱岗等村。1990年至1991年春蚕和秋蚕结茧1010张,每张茧405斤,总产4040吨,产值90万元。(六)水果,水果是本乡主要土特产品,历史悠久,50年代就有栽培果树的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水果生产停滞不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受到批判。80年代至90年代水果才有大发展,全乡发展果园4600亩,亩产3000斤,产值690万元,新安村是主要水果基地,1999年以乡会战,在新安村又新开辟果园500亩,其次是寒塘、邱岗、棠树、黄岗等村,除了成片栽植以外,还利用庄前宅后作地栽植。主要品种:桃:杨桃、头红、二红、歪嘴桃、平桃、吊香大白桃。梨:开华梨、明目梨、佳白、康得、冰塘梨。柿:牛奶柿、合柿、江山大合柿。枣:山东大枣。板栗:1992年至1998年全乡大力发展板栗生产,1995年至1996年,从城冲乡引进了优质板栗品种进行嫁接,产势良好,果型大、品质好、色泽艳。2000年至2004年板栗产量50吨,收入15000元。

地形地貌

地形系大别山余脉与巢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浅山丘岗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岗圩畈相间,南部的云雾、桂花、八里洪院4个村为浅山区,中部的棠树村位于棠树乡中部,东与干叉河镇靠山村接壤,南接刘院村,西接窑墩村,北连黄岗村、邱岗村,干棠路贯穿东西,舒张路、棠八路侧肩而过,交通比较发达,出行方便。杭北干渠穿越棠树村腹部,水利条件较好。棠树村现有人口1988人,40个自然村庄,25个村民组,547户。地处丘陵,土地肥沃,耕地1196.8亩、山场400亩,3个变压台区,供电正常。35位村民代表,39名共产党员,4个党小组,4名在职村干带领全村广大干群脱贫致富。2004年农业开发投资近300万元,170亩山场开发景观林栽培香樟、玉兰、桂花树等各种花卉3万多棵。深挖鱼塘水面30亩。建立了规模农业生态示范园近200亩,开发嫁接板栗246亩,涌现经果林种植大户10多户,果农人均年收入400元以上。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优质粮油率达90%以上。民营经济较快发展,主要有舒三食品有限公司、棠树村预制厂、上海奕雅服饰有限公司、棠树村带锯厂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新一届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民主意识,坚持民主决策,拟定发展规划,壮大集体经济。对本村内重大事项通过村民会议讨论研究,实施决策后,通过公开栏形式,接受群众监督。目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刘院、窑墩、新安、邱岗、黄岗、西塘、峰西8个村为丘岗区,北部的寒塘、墩塘、路西、三拐4个村为圩畈区。棠树乡位于杭北灌区上游,水源主要来自龙河口水库,大的水系是杭北干渠和杭淠分干渠,其余10多条支渠、农渠纵横交错,流经各村。南塘、夹山塘两座小II型水库坐浇境内,西塘、南塘等名塘水面大、水质优、无污染。境内共有大小沟塘堰坝1400多座和提水泵站6个。全乡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200mm。

行政辖村

邱岗村引路西村新安村棉冲村窑墩村八里村官塘村桂花村云雾村沙岗村刘院村洪院村西塘村黄岗村墩塘村寒塘村峰西村三拐村丰河村棠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