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乡地图
太和乡相关地区地图:
3、重庆市奉节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七曜山尾脉,奉节南端的渝鄂边界,东与兴隆镇毗邻,南与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相连,西与云雾土家族乡接壤,北靠吐祥镇。距县城105公里,海拔在1000—2058米之间,相对高度1058米,南高北低,多冰霜雪雾,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幅员面积134.6平方公里,山大坡陡,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域辽阔,土地贫瘠。全乡耕地面积17634亩,成材森林面积10万亩,疏林草地7万亩,境内有公路130公里,村村通公路。太和乡自然资源丰富,林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青冈、漆树、板栗、银杏、杜仲、厚朴等;粮食作物有玉米年产3900吨、黄豆年产287吨、薯类134吨、芸豆200吨等;经济作物有烟叶8100亩,产值1215万元、党参50万斤产值300万元、魔芋、贝母等。太和乡共辖8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3713户,142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528人,劳动力7114个。2007年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4020万元,人均纯收入2812元,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全乡有中学一所,在校生600人,完小二所、村小5所,在校生2100人。卫生院1所,6个村卫生室。9、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太和乡
邻水县辖乡。1956年由普新乡析置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1.9万。210国道过境。辖箩筐坝、葫芦坝、刘家庵、指南寺、河水坝、铁厂沟、秧田沟、双桥、青冈坪、丁字桥、火炮铺、高家庙、普新、车家山、顺天寨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小水电站、粮食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养殖有生猪、耕牛、家禽、淡水鱼。经济作物有柑橘、茶叶。4、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突泉县中西部,北部与学田乡和六户镇接壤,东与太东乡相连,南邻溪柳乡,西邻科尔沁右翼中旗。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乡政府驻地东山屯,地居东经121°34′,北纬45°31′。辖10个村民委员会,32个自然屯,54个村民小组。2003年,居民5277户,182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人,汉族14531人,蒙古族1674人,回族10人,满族1948人,朝鲜族45人。太和乡属低山丘陵区,两条季节性河流,大、小额木特河发源于该乡境内,年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约400mm左右,无霜期125天。太和乡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小额木特河两岸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是重要的产粮区,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葵花、马铃薯、杂粮等,其中太和西四丰小米享誉区内外。全乡现有林地6.8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万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松、榆、桦、柞树及苹果、山楂、沙果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全乡荒山荒坡9万亩,2003年家畜总头数2.49万头(只)。年产牛、羊、猪肉30多吨,绒毛20多吨。太和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多年来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机电井由原来的287眼增加到674眼,农用三、四轮机动车由原来的520台增加到837台,农牧业机械总动力由原来的11.000千瓦增加到15.008千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自1999年以来,全乡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搞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舍饲育肥牛羊基地、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笤帚糜子生产基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坚持治山治水。每年造林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10%提高到21%,形成了以兴胜流域、同心流域、孤地沟流域等六大流域为主的绿化网。太和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111国道贯穿全乡,屯屯通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8、湖南省永兴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永兴县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海拔高度:143米。东抵龙形市乡、鲤鱼塘镇,南接黄泥乡,西与金龟镇接壤,北与樟树乡、柏林镇毗邻。乡政府驻太和圩附近的下曹家,辖仁桂、漾下、盐塘、戏台、七郎、太和、寺边、小江、鲢鱼、桐木、双合、仁忠、顶上、五合、乌萝15个村。太和圩:原叫“和尚坪”,传说:寺边湾原寺庙有数十名和尚,死后都在于该坪内,逐得名“和尚坪”。1921年,开成了圩场,愿圩场太平和气交易,故取名“太和圩”。乡政府以境内“太和圩”去“圩”字为名。1950年属柏和乡;1958年属柏林公社;1966年与双合公社合并为双丰公社;1981年分开建社,置太和公社;1984年改乡至今。全乡总面积约98.7平方公里,耕地1422.2公顷,5399户,19768人。,太和乡下辖村:仁佳村洋下村桐木村盐塘村双合村仁忠村顶上村五合村乌萝村戏台村七郎村太和村寺边村小江村连鱼村太和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6662男8854女7808家庭户户数5359家庭户总人口(总)16636家庭户男8841家庭户女77950-14岁(总)41300-14岁男22390-14岁女189115-64岁(总)1109315-64岁男587415-64岁女521965岁及以上(总)143965岁及以上男74165岁及以上女69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63965、黑龙江省讷河市太和乡
太和乡隶属讷河市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以嫩江分界,西北濒临讷谟尔河。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1公里。太和乡境内的“大古堆屯”,形成于清代初期。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后,清廷将云南降卒发配到此地建屯戍边,因聚落中间有个大土包,故名。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建“拉哈岗”驿站时,为站丁居住区,隶属布特哈总管统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东布特哈总管管辖,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隶讷河直隶厅。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讷,河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拉哈站区,后改设新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底设置第七区,1955年5月改为解放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分设新安、国荣、民和、太和、中合5个乡。1958年9月,将5个乡合并成立红太阳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称太和公社。1961年6月,将东部地区划出设置长发公社。1984年4月,将太和公社改为太和乡。太和乡全境为嫩江、讷谟尔河汇流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为半农半牧乡。全乡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6万亩,草原20万亩。境内盛产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是讷河市马铃薯种薯基地之一。江河泡泽盛产鲫、鲤、鲶鱼等。乡办工业有砖厂、农机修配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521万元。全乡共辖繁强、富强、新安、解放、灯塔、仁和、良种场、黎明、兴农、前程、红光、太和、旭光等13个村,其中解放村为朝鲜族聚居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8万人,其中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乡政府驻地新安村。境内兴农村的“大古堆墓葬”,据出土文物认定为新石器晚期墓葬。2、河南省社旗县太和乡
太和乡位于南阳市社旗县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东邻丁庄乡,西与李店镇、青台镇隔河相望,南与唐河县源潭镇接壤,北与兴隆镇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52′,北纬32°51′,南北长10.15公里,东西宽9.05公里,总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岗丘面积占47.5%,平原占52.5%,耕地面积58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500亩,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02到135米之间,西边纵贯南北的唐河,是与李店镇的自然界河,另有马河、王河、堰河穿境而过,在王河上建有“百米库”。气候属于北亚热带边缘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10mm,日照时间2148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长达226天,具有冬冷少雨雪,春旱多大风,夏热多雨水,秋晴气候爽的特点。境内土质良好,酸碱性适中,PH=6.5-7.2,代换性阳离子高,适宜各种化肥施用,土壤类型有黄棕壤土,占总面积的58.3%,砂礓黑土占总面积的40.2%,壤土占总面积的1.2%。太和乡:乡政府驻地太和,旧称泰和寨,取太平祥和之意,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解放前蒙古族大庄园主李自炎居地称富一方。1939-1946年出巨资兴建的“罗马教堂式旋转楼”——宛属“蔚文中学”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
太和乡代码:411327304。2006年,辖6个村委会:刘集村、范楼村、马埂村、闫店岗村、宋庄村、后赵村(59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非农业人口0.2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乡。太和乡位于社旗与唐河两县的交界处,是区域性的中心集镇,始建于1968年,自古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目前个体工商户达700余家,辐射半径达30公里,涉及两县10余个乡镇近250个自然村。社太路、李丁路、泰源路、太苗路形成纵横交织的公路网,交通便利。程控电话、宽带网络架起了与世界各地联系的桥梁,通讯便捷。太和乡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乡为总体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统筹全乡经济协调发展。开展“诚信太和”活动,打造“信用之乡”。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之乡,以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为契机,营造“绿色太和”。
经济社会:(一)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太和乡初步培育出了粮食、棉花、畜牧等加工、贮藏、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突出特色,发展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提高棉花、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并实现规模经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新的突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
太和乡初步形成以小麦、棉花、大豆、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有大型面粉加工厂两个,大型棉花加工厂两个,畜产品加工冷藏企业一个,在建的大型豆奶厂一个,一千亩优质果桃生产基地及加工厂项目已达成意向。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太和乡正以全新的姿态,以“诚信太和”、“绿色太和”建设为载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广招客商,共谋发展,使太和的经济社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