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黄山市地图 > 黄山区地图 >
汤口镇地图
汤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镇建设

汤口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和高效率管理,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自1998年起,总体规划及各单项规划陆续完成编制并通过批准实施,至2008年,《汤口镇总体规划》已完成第三轮修编,规划触角延伸至各村。镇内基础设施完善,现有自来水厂2座并实现联网供水,11万伏变电站2座,配变器42台,总容量4200KVA,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400门,近7000用户;移动基站10余座,用户超1万码号。自2002年起,陆续完成了沿溪西街、东街改造,实施街头绿地建设和公共建筑亮化工程;启动了总投资约5亿元,总用地面积998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汤口老城改造项目”,计划3-5年将汤口老城逐步建造成为功能合理、设施完备、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备地方文化品质的多档次、多类型的居住商业综合区。目前,该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新区建设。积极承接黄山风景区职能部门下迁,按照寨西组团控制性规划,相继启动了客运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锦绣花园及承启山庄、寨西新村等项目建设。目前,寨西新区开发基本完成,框架体系已经形成。

行政区划

汤口古称汤川,始建于唐,因“水温如汤,其味芳香”得名“汤口”。自秦初置歙县至1983年12月,皆属歙县管辖;1983年12月至1987年11月,设省辖县级黄山市;1987年11月,设立地级黄山市,隶属黄山市黄山区,2005年升格为副县级建制镇。汤口镇东西长18.3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129.35平方公里,辖山岔、芳村、冈村等3个村委会和汤口居委会;全镇3585户1.1万人口;山场1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历史沿革

汤口镇现在所辖范围,从秦初(前211)置歙县至1983年12月,一直属歙县,其上属随歙县上属变革而改变所属郡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初属越,后属楚。楚、汉、三国时,先后属会稽郡、丹阳郡、新都郡。晋时,属新安郡。隋、唐、北宋时,属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从此,经南宋、元、明至清,皆属徽州。民国时期,先后属安徽省直辖、芜湖道、安徽第七行政督察区、皖南行署、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汤口镇柘木岭,从南宋建炎(1127~1130),经元、明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618多年中,一直是黄山巡检司所在地。1949年4月27日,黄山、汤口解放;28日,歙县解放。1950年5月至1983年11月,歙县先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芜湖专区、徽州专区,汤口镇现在辖区先后属歙县黄山区,称黄山人民公社。198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平县建制,设立黄山市(县级)直属安徽省,歙县黄山乡(原为黄山公社,7月改为黄山乡,即现汤口镇)被划进黄山市(县级)。1985年1月,经黄山市(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黄山乡改为汤口镇,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驻屯溪),撤消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汤口镇隶属黄山区。汤口镇6个行政村是:汤口村、山岔村、寨西村、芳村、大岭下村、冈村。镇政府设在汤口。

自然地理

气候:汤口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平均年降水2057mm,夏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山地小气候特点明显,冬冷夏凉。
地形:镇境属黄山地质构造,山脉多呈自北向南走向,部分呈自西向东走向,是长江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
水文:镇内阮溪(源出新兴岭)、浮溪(源出云门峰)流入丰乐河,经练江、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至钱塘江入海;逍遥溪源出圣泉、莲花、天都、桃花诸峰,苦竹溪源出天都峰,碧玉溪源出炼丹、始信诸峰,以上三溪合流后经麻川河、太平湖、青弋江汇入长江入海。
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槠、栎、樟、楠、檫、三尖杉等珍贵树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黑麂、麋鹿、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灵猫、大青猴、短尾猴、相思鸟、棘胸蛙、娃娃鱼等。

历史名人

陈业:上虞人,东汉末年为会稽太守。时值朝纲混乱,黄巾起义,群雄逐鹿,战祸连绵。面对乱世,他叹道:“世塞山通,自古所志,虞夏有忽祖之时,烟霞无返荡之日,吾其隐乎?”乃遁迹黟山,即是今之黄山,终身不出。
释岛云:即缪岛云,少为僧,唐会昌年中(841~846)敕准还俗。他慕东国僧掷钵神异事迹来黄山探访,遍游全山,成为有记载以来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也是唐代诗人中歌咏黄山最多的人,他的诗多刻在黄山绝壁之上。至清代,人们还能从石壁上读到他的《黄山怀古》、《仙僧洞》、《汤泉》、《仙石桥》等诗,可见他在黄山逗留之久。
汪莘江:汪莘江西临川人。字叔耕,号方壶居士,人称柳塘先生,为朱熹推重。有《柳塘集》、《方壶存稿》传世,尤以诗闻名于世,曾隐居于黄山。程元凤(1199~1269),字申甫,歙县人。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年间(1253~1258)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由于耻与丁大全为伍,力辞丞相之职。宋度宗即位,任少傅右宰相,因与贾似道相背被罢相。有著作《讷斋文集》传世。相传其在青年时长期隐居黄山掷钵源读书,今存遗址,掷钵源因此而名丞相源。
郑玉:郑玉(1298~1355),歙县人,字子美,号师山,精研六经,门徒甚众,著有《师山集》、《周易纂注》、《春秋经传溯疑》等书。元至正末被征为翰林待诏,未赴任。后于明初被陷害,自缢而死。至正年间(1341~1368),曾携书童入黄山祥符寺苦读、讲学,遐余好登临,其《游黄山》诗“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之句脍灸人口,诗作有《黄山汤池题名小记》传世。其在寺前溪中的钓石被人称作“郑公钓台”。

经济发展

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头两翼”(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以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动生态良性发展为两翼)、“大黄山”(坚持依托黄山、保护黄山、服务黄山,按照“山上山下一体、自然人文融合、区内区外联动”的要求,主动融入黄山大格局积极迎接黄山发展辐射,巩固并增强相互支持、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东向发展(在思想观念、招商引资和产业梯度转移上对接长三角)战略,在旅游二创、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和生态建设上实施新突破。2007年,全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占全区接待总量的1/3强,其中入境游客约占10%;主要景点接待91.7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创历史新高。翡翠谷门票净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九龙瀑上缴税收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52元,实现招商引资内资到位1.2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走在了全区前列。镇域内山场面积广阔,林业用地17.53万亩,占镇域面积的94%,是省“毛竹之乡”之一。全镇有竹园3万多亩,活竹蓄积量660万根,年产毛竹50万根;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主产地之一,全镇共有茶园8061亩,平均海拔均在500米以上,茶叶品质优良,年产干茶可达1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