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龙岩市地图 > 武平县地图 >
武东乡地图
武东乡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乡内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地少人多。该乡有耕地1971.27公顷,其中水田1730.06公顷,林业用地10060.2公顷,其中有林地9493.53公顷;森林覆盖率70%,木材蓄积量71.2万立方米,立竹量169.5万根。

人民生活

收入: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6元。1990年以后,随着市场进一步放开,商品经济日趋活跃,打破单一种植粮食的格局,向林、牧、渔、加工业、运输、服务业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2000年达2373元。
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收入也逐年增多。2000年,该乡5500余人在外地务工,年汇回资金达1000多万元,仅此收入一项即占农民收入的50%。乡内480多名个体和私营商贩业主中有80%是经劳务输出后返乡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人文历史

武东人文历史悠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人林宝树所着《一年使用杂字文》被周边省、县广为传诵。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林默涵,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的廖步云、林伟的家乡。

旅游资源

景点有太平山妈祖庙,太平山被武杭及周边地区的群众称为宗教圣地,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六甲水库山清水秀风景宜人。2009年,以仙岩茶园为依托,加快建设仙岩茶山观光休闲区、牛子岌寻古探幽区、吉鉴亭森林度假区、东留坑客家民俗体验区等四大片区为主,规划面积近9.12平方公里的仙岩茶乡观光生态旅游区。

历史沿革

武东,宋代属顺义里,明时属高泰里。民国初分设六甲区、中正区,民国24年(1935年)并为第七区,民国29年分设六甲乡、中正乡。苏维埃时期属武东区,有16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迁入境内陈坑村办公。建国后先后划为第八区、武东区。1955年11月,六甲片并入十方区,丰田片并入中堡区,1958年4月撤区分设六甲乡、丰田乡,11月成立和平公社(六甲)、东风公社(丰田)。1960年5月丰田并入中堡公社、六甲并入十方公社,1965年六甲、丰田合并为武东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武东公社,设立武东乡。乡政府驻陈浦,是龙岩市计生委的帮扶挂钩村,截止2009年10月,该村总人口3068人,756户,10个村民小组,是武东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会事业

教育:乡内原中小学校舍多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瓦屋面建筑。1990年开始,全乡掀起集资办学高潮,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逐年增多。3年间,全乡多渠道集资312.5万元,新建校舍1.35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890平方米,“六项督导”以全优的成绩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验收。1994年以后,香港同胞沈炳麟先生和团省委、福建省炼油化工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捐款12.4万元、20万元、70余万元。建办炉坑小学思美楼、安丰小学、五坊小学希望工程,新建校舍面积9800平方米。此后,各中小学集中财力物力添置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器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00年,该乡有初级中学3所,班级41个,在校学生2002人;完小14所,初小6所,班级135个,在校学生3252人;幼儿园18所。幼儿班24个,在园幼儿597人。教职员工367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88人,幼儿教师(含民办)27人。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2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费用总计27万元,其中购置电脑102台,彩色电视机14台,投影仪33台,学校图书藏书6.5万册。
科技普及:1990年,乡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工作重点是抓应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先后引进和推广泰国香丝、技优香、技优63、郁金香米、佳禾6号等水稻新品种,比常规品种每公顷增1800公斤—2250公斤左右。至1994年,该乡基本实现优质稻种植。1995年,引进烤烟岩烟97,在陈埔村莲塘迳自然村进行包衣种籽营养袋育苗及连片种植8.15公顷,平均每公顷增583.5公斤。1996年,湿润育秧改为旱育秧。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是年,武东乡农技站和武东乡政府先后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闽西山区水稻高产综合技术开发二等奖;省人事厅、省科委、省农业厅引进国外智力成果—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推广科技三等奖。1998年,水稻手工插秧改为水稻抛秧。2000年,抛秧面积扩大到1333.33公顷,占水稻总面积84%;80%以上青年农民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全乡拥有农、工、医科技人员205人。其中有技术职称人员17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83%,具有相当于工程师级科技人员1人,其中农艺师1人,主治医师2人;相当于助理工程师级科技人员67人,其中助理农艺师27人,助理工程师40人,医师(护师)11人;相当于技术员级科技人员30人,其中农技员20人,技术员10人;医(护)士72人。
文化体育:1988年,乡内民间娱乐有山歌、船灯、舞龙、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上演。1990年,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1992年,该乡第一座卫星地面电视收转站在陈埔建成,收看中央一、二套节目。1993年,装调频广播2000余只,广播通村率达80%。1995年,乡有线电视开播,乡直单位和乡所在地农户开通闭路电视。次年,陈埔、四维、五坊、川坊、炉坑、美和、袁上7个行政村相继安装有线电视差转机,同年乡党委、政府为了使群众看好戏,在市场上用屠宰板拼合起来作舞台供剧团演出,从而出现“屠桌板上搭舞台”的动人景象。2000年,乡宣传文化中心改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比原来扩大50平方米。至年底,全乡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台)1座,电视差转机(台)18座。电视覆盖率为100%。各中学均有篮球场,排球场;各小学有篮球场,跳远、爬竿、跳绳等简易体育设施。
卫生:1988年,乡有卫生院,各行政村有卫生所。1996年该乡各村施行合医合药型,保大保小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武东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认一级乙等医院标准。省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质控会议在武东召开。1997年,该乡20个行政村,27690人参加合作医疗,筹资30.1万元,有1676人获得补偿,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1998年,武东卫生院被省卫生厅授予“爱婴医院”。1999年,武东乡被定为中国与英国妇幼合作项目试点乡。至2000年的13年间,相继购置200MAX机,B超,心电图、尿+项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医用器械设备总值25万元。2000年,卫生院设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口腔、急诊、B超、X光,化验、预防保健、护理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15张院房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村卫生所有36个。乡卫生院有职工24人乡村医生46人,卫生员6人,保健员20人。平均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3.2人。全乡90%人口饮用安全卫生水,其中31%人口饮用自来水。
计划生育:1988年,该乡人口自然增长率15.36‰,出生率21.33‰,计生率69.1%。1991年,乡计生协会成立,建立计生中心户。2000年,该乡计生率97.1%,人口自然增长率5.37‰,比1988年下降9.99个千分点。乡计生办行政编制3人,服务所事业编制8人,村级计生管理员20人,中心户(组)长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