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乡地图
杨树林乡相关地区地图:
喷灌工程
全程喷灌工程,喷灌场景金色的阳光下,节水喷灌器洒着“银雾”浇灌着绿油油的菜畦和麦田,这是农安县杨树林乡的喜人景象。2000年春,农安县低温少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然而,杨树林乡的土地却绿油油的,因为这里的农民学会给黑土地“加油”了。杨树林乡十年九旱。1997年5月,杨树林乡被列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治旱成为主攻项目。到1999年年底,国家投资1078万元,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配套投资467万元,农民集资466万元,建起一个农作物生育期全程喷灌工程。2000年春,这个拥有192眼喷灌井、179套节水喷灌设施的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杨树林乡农民抓住井灌设施全面启动的有利契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大豆、小冰麦、瓜菜、杂粮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至全乡耕地面积的51.4%,全部集中在井灌区。据悉,1999年杨树林乡杨家洼子等村引进了小冰麦优质品种,并实施全程水浇喷灌,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4500公斤,比没有水浇的地块平均增产1500公斤。仅此一项,该项目区1999年增产粮食近1055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217元。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苗,六家子村11组农民张有才情不自禁地吟出一段顺口溜:“搞井喷,敢投入,发家致富有新路,干旱地里长出‘摇钱树’。”新农村建设
杨树林乡杨树林乡位于农安县北部,地处长春、松原两市之间。全乡幅员面积279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多为沙质酸碱土壤,耕地19335公顷,乡村耕地16933公顷,农田防护林网1127条,林地总面积5719公顷,森林覆盖率25.6%。杨树林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农业是主导产业,2008年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不断更新观念,突出特色全面发展,注重强农固本,调整了作物种植结构,开展了经常性的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用基础设施建设。杨树林乡机电井达到574眼,增强了抗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预计2008年杨树林乡粮食总产可达15万吨,比2007年增产25%。杨树林乡还狠抓牧业发展,注重了规模化饲养,培育了一大批养殖大户,新建牧业小区10个,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杨树林乡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牧业大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村庄介绍
村庄介绍:东白鸰村隶属于农安县杨树林乡,位于农安县城北偏西约40公里处。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地势比较平坦,坡度较小,相对高差在10米左右,北高南低,相对全乡地势较低,部分土壤盐碱化。东白鸰村属季风区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6℃,年平均降雨量507.7mm,无霜期145天,年有效积温2982.7℃,农作物一年一熟。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均为地下水,属于比较干旱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东白鸰村下辖17个村民小组,1265户,分布在16个自然屯,总人口5628人,劳动力2682人。2005年末实有耕地27975亩,人均耕地4.97亩。2005年,东白鸰村地区经济总产值6488万元,其中农业占45.2%,养殖业占22.3%,村办企业占10.1%,其他占22.1%。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略高于农安县4200元的平均水平。产业发展状况,东白鸰村产业主要由种植业和养殖业构成。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玉米为主。2005年玉米种植面积15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0%,总产1350吨,产值1215万元。特色作物主要是元葱、大蒜、辣椒,种植面积200公顷,产值300万元。养殖业以猪、牛、羊、鸡、鹅为主。2005年猪出栏2万头,牛存栏1420头,羊存栏4800只,鹅出栏5万只,鸡出栏20万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年屠宰大鹅80万只的金鸰鹅业,2005年屠宰大鹅4万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公共事业发展状况,东白鸰村是全国绿化千佳村,绿化率达到25%。农民住宅87.9%是砖房。16个自然屯有12个安装了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71%。东白鸰村有70公里道路,期中37%实现了硬化。东白鸰村内有一所小学,设13个班,在校学生343名。东白鸰村有卫生院一所,能够进行X光、B超、心电图、普通化验等检查和常见病治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95%。农户以秸秆作为主要燃料。东白翎村农民,大部分合理负担均由村办企业收入解决,从1987年实行村民养老金制度,对考取大中专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以于连江为首的村党支部廉洁奉公,被吉林省、长春市命名为文明村。要想农民听你的,就得带农民致富:2004年免收农业税后,东白鸰村村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动村民积极性。说杨树林乡的东白令鸟村是个经济强村,村党支部书记于连江是中国劳动模范,东白鸰村的党支部极具向心力,农民特别听村干部的话。东白鸰村有耕地1930公顷,人口5596人。针对村大、人多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村党支部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先后建立了砖厂、农机队、养牛场、养猪场、雪糕厂、面粉厂等12户集体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酱菜厂、锅炉厂、粮库等3户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500万元,每年村里从企业获利超过80万元。东白令鸟村集体企业发展快得益于“支部+公司”的模式,该村创建了东白令鸟村农贸服务公司,优化了支部职能,为企业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对内党支部对企业实行集中领导,对外公司承揽企业生产经营业务。集体经济的壮大加快了该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村里先后投资400多万元于公益事业———投资38万元建学校,更新桌椅;投资19.8万元建村民医院;投资34万元对高低压电线进行改造;投资25.3万元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75万元修屯屯通砖路;投资11万元为贫困户建房;每年拿出3万元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金和对考上大、中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投资14万元对16个屯进行规划、绿化;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组建农机队,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只有集体经济强大了,村党支部才能硬起腰杆说话,村里的公益事业才能发展起来。”谈起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于连江这样说道:“就拿春天帮农民买种的事来说,为了买到适应本地、高产高效的玉米种子,村干部们三次跑f吉林省农科院,帮农民买回比市场价低20%的玉米良种,可使农民种地少投入10多万元。农民听说这样的事能不高兴吗?还有,去年通过优惠政策引进的粮库在收购群众玉米时,每公斤多给农民二分钱,令农民多收入20多万元。以后在农业生产上农民能不听村干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