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丽江市地图 >
永胜县地图
永胜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情概况

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丽江市的中部地区,距省会昆明市516公里。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松坪乡境内发现了“云南白猴”;金沙江围西折东贯南部地区出境,鲁地拉电站、龙开口电站和正在建设的金安电站等三座大型电站坝址呈梯字分布在流经本县的215公里江段上;金沙江沿岸,旱坪众多,气候干热,是一块待开发的黄金宝地。在中部断裂带上的程海镇境内,宝石般镶嵌着美丽的程海——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目前唯一一个)能自然生长螺旋藻的地方;美丽的程海湖畔,凤羽山下,曾是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一始祖——毛太华——生活三十余年并留下后裔的地方;在县城西北部,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红石岩古地震遗址。永胜县总面积509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2004年统计)。县人民政府驻永北镇,邮编:674200。代码:530722。电话区号:0888。

交通旅游

永胜境内有祥(云)宁(蒗)、丽(江)攀(攀枝花市)公路作X形分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公路沿线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主要有:县城近郊的"滇西胜境"灵源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关远跳、龙潭莲锦、土林奇观、羊坪风光、红石岩国家级地震遗址;永祥线上有程海渔灯、清水瑞光寺及古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龙潭、金江晚渡;丽攀公路沿线有梓里铁索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德他留人坟陵(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以"青春棚"为特色的奇异婚俗和高寨仙人洞。永胜程海,湖水四季清澈,最高水温约27°C,南岸三处硫矿温泉,北部数里洁净沙滩,可辟为理想的天然浴场和高原水上运动集训之地。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463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27万元,增长6.14%;第二产业增加值40319万元,增长27.74%;第三产业增加值52680万元,增长5.95%。比“十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长8.9%高了2.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4:27.6:36.0;人均GDP为3754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4.74%。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进一步增强,创造增加值62556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8%,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工业经济量小质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相对偏低;财政自给率极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稳定的财力保障,吃饭与建设的矛盾突出;农村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村经济: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农业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316万元(现价,下同),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22%,其中:农业产值43007万元,增长11.03%;林业产值4451万元,增长20.51%;牧业产值25678万元,增长3.57%,渔业产值6159万元,增长30.74%。全年粮食产量达144745吨,比上年增长1.70%,比历史最高年1999年的143944吨多801吨,增加0.56%,创历史新高。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17737吨,增产0.23%;小春粮食产量27008吨;增产8.64%。继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狠抓“种、料、防”等综合技术推广,调整和优化养殖业结构,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达24056吨,比上年增长0.4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2112吨,比上年增长1.19%。年末大牲畜存栏18.07万头,比上年增长6.87%,出栏4.93万头,比上年增长1.12%;猪存栏28.50万头,比上年增长7.21%,出栏21.28万头,比上年增长0.29%;羊存栏38.90万只,比上年增长4.52%,出栏15.22万只,比上年下降1.85%。水产品在抓好池坝养殖的同时,积极推广发展稻田养鱼,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088吨,比上年增长56.84%。乡镇企业稳步发展,营业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年末全县拥有乡镇企业14523个,从业人员达39997人,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06899万元,比上年增长0.36%;实现利税总额12637万元,比上年增长4.92%;实交税金2864万元,比上年下降5.98%。
三、工业和建筑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努力克服电力瓶颈制约,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540万元,比上年增长23.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107万元,增长28.6%。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发电量、水泥、日用陶瓷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余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708万元,比上年增长67.89%;实现利润总额1992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倍;企业亏损面为20%,比上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5万元,比上年下降52.82%。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7779万元,比上年增长33%。
四、固定资产投资:抓紧落实各项投资计划,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较快发展。投资规模达57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8063万元,下降7.43%;集体单位完成投资4127万元,增长6.13倍;农村私人完成投资3107万元,下降2.82%;其他经济完成投资20718万元,增长25.21%。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房地产业开发完成投资1150万元,比上年下降33.0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1%。全县房屋施工面积72065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21%;房屋竣工面积690260平方米,增长39.81%。
五、商业:消费热点多元化,消费品市场渐趋活跃。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18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比“十五”期间提高了5.87个百分点。其中,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539万元,增长15.61%;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44万元,增长12.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126万元,增长14.43%;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13万元,增长11.98%;其他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45万元,增长13.24%。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成为繁荣市场的活跃力量。2006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870万元,增长20.37%,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2.07%,比上年提高4.87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941万元,增长34.38%,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89%,比上年提高23.89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81%。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51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39%;完成旅客周转量860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59%。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0%。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8432户,比上年增加5590户,增长17.02%;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9部/百人,比上年增长16.4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地方财政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337万元,比上年增加619万元,增长16.60%;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1361万元,比上年增支9373万元,增长29.30%。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运行平稳。截止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7127万元,比年初增长22.80%;各项贷款余额为99785万元,比年初增长4.35%;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665万元,比上年少投放5069万元,下降75.27%。全年人保、财保两家公司保费收入为2818万元,比上年减少1.33%,其中,人保公司1834万元,减少8.48%,财保公司984万元,增长16.59%。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为799万元,比上年增加11.9%,其中人保公司176万元,减少16.19%,财保公司623万元,增加23.61%。
八、社会事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坚持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对农村独生子女在校学生实行了“三免费”,创新了办学模式,在贫困山区发展寄宿制学校教育,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公办学校267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24所、小学236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另有社会力量办高级中学1所、集体办幼儿园11所、民办幼儿园36所;各级学校专任教师3440人,其中小学2104人,初中1021人,高中284人;在校学生68634人,其中:小学38287人,初中17630人,高中4857人;小学毛入学率为106.68%,初中毛入学率为100.51%;全县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05432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14平方米,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广播电视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县城有限电视节目增加到了26套,全县76个村委会通过微波方式可看到14套电视节目,147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达96.6%,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因2006年广播频率调整,中波全面停播,使2006年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1.6%,比上年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08张,其中医院床位数56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97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8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社会保障、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130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441人,比上年减少317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430人,比上年增加230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11%。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改善。全年累计完成营林造林面积36618亩,其中人工造林3500亩,200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8.8%。加大了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监督力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0%。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多方筹集资金,认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2006年全县贫困人口为14.15万人。
九、人口、计划生育和人民生活:人口控制得到加强。据计生部门人口统计年报显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59‰、5.52‰、3.0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86630人,比上年增长0.41%。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增长控制在了预定目标之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44元,比上年增长46.91%;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06元,比上年增长56.6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48元,比上年增加121元,增长8.4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9184万元,比年初增长17.86%。

行政区划

永胜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程海镇、三川镇、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涛源乡、片角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顺州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民族人口

永胜县民族众多,境内居住着12个世居民族。除汉族外,万人以上的有傈僳族(51000余人),彝族(36000余人),千人以上的有纳西族(9200余人),白族(6000余人),傣族(5000余人),回族(4000余人)。2000年,永胜县辖6个镇、1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7576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永北镇51325、仁和镇23369、期纳镇36092、金官镇36732、梁官镇24061、程海镇40609、羊坪彝族乡6638、六德傈僳族彝族乡14498、东山傈僳族彝族乡8006、东风傈僳族乡12756、涛源乡21100、太极乡7961、片角乡22418、光华傈僳族彝族乡14353、松坪傈僳族彝族乡8570、大安彝族纳西族乡15171、顺州乡19921、板桥乡12189。2005年,撤销金官镇和梁官镇,合并设立三川镇,镇政府驻原金官镇政府驻地;撤销板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顺州乡,顺州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涛源乡,涛源乡政府驻地不变。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西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赕,后改名成偈赕,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曾任大理国王的高升泰的子孙,世代镇守此郡,统治时间长达800余年。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及四川攀枝花部分地区),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十六年(1383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归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百户所50个,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十七年(1660年),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年),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四十四年(1701年),永北府同知武烈兼宾川州知州事,此事载鸡足山金鼎寺石碑。雍正二年(1724年),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其地域、赋役、学制不变。主要官员品级则由四品降为五品。下设流官衙坪经历司、北胜州土支州高氏、北胜州土副同知章氏、永宁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顺州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总李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厅、州制,留县,属滇西道。划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华坪二县。永北县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称分县。同年,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永北属胜越观察道使管辖;统治机构称县公置,官称县知事,县知事以下设分治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观察使为道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民国18年(1929年)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云南省召开会议讨论建制问题。当时,永北多事,三川冯李械斗死伤百余人,滇西镇守副使罗树昌反唐继尧失败,滇军长张汝骥反龙云退守永北全军覆没,都发生在永北。认为“北”为败北之意,是不祥之兆,要求改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宋朝选任职,地方官绅提出改名,曾以永胜、永靖、纪泽三名报批。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正式批准,改为永胜,并沿用至今。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实行至民国23年(1934年)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1951年6月,永胜县凉山办事处(辖今宁蒗县南部战河、跑马坪、西川、西布河、烂泥箐、新营盘、永宁坪、蝉战河、永胜县羊坪等彝族聚居区)改为丽江专署凉山办事处,直属丽江地委和专署领导,成立中共凉山工作委员会,胡丹任书记。1958年10月,永胜、华坪两县合并,设立永华县,1959年10月撤销永华县,仍然分设永胜、华坪两县;同时,原华坪县所属仁里河东岸之高寨、宏德等地划归永胜管辖。1970年宁蒗县属羊坪乡划归永胜。至此,永胜现辖地域确定。永胜之名,来源于元代设置的北胜州(府)及其属州永宁州。北胜的来历,据《滇考》载,元兵自北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永宁亦因忽必烈驻跸而得名,寓有永远安宁之意。明清时期合北胜、永宁而设永北府、永北直隶厅,民国设永北县,又改名永胜县。新石器的发现,说明四千年前永胜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唐宋时期又有不少白、彝、傈僳等族的先民迁此定居,而大量汉族迁入则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在此推行"寓兵于农"政策时,湖广等地官兵及其家属万余人屯田定居此地。因而永胜至今尚有众多以官、伍、营、所、军称谓的村名,当是屯垦移民的语言证据。永胜县城始建于此时,传统的棋盘式格局至今犹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北胜州人口为15994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北胜州人口已达33893人。清代建立"绿营"兵制,设置以防卫治安为主要任务的"汛塘",也有不少内地人落籍永胜。解放以后,永胜各民族人口增长很快,到2001年全县人口为38.04万人,其中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1.5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