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镇地图
三川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三川镇,属卢氏县第一区。1947年解放,属栾川县陶湾区。1948年8月置三川区。1956年1月,撤区建三川中心乡,同年11月又恢复三川区。1958年建三川公社,辖叫河、冷水、三川等27个大队。1970年,叫河、冷水析出各建公社。1984年2月废社建乡,称三川乡。1995年12月9日,撤乡建镇,称三川镇。1997年,面积92.8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三川、新庄、三道沟、柳子、柳树坑、祖师庙、龙脖、姚湾、小红、大红、火神庙11个行政村。经济发展
全镇上下围绕“工矿兴镇、商贸强镇、劳务富民”的发展思路,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曾获得洛阳市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乡镇、洛阳市计划生育先进乡镇、洛阳市文明小城镇等荣誉称号。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2448万元,实现企业总产值13216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9540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400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全年引进资金1.9亿元,新建和扩建民营企业项目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个。经济概况
农业三川镇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2℃,无霜期150天左右。土质多为两合土、红黏土和砾土。农作物以玉米、大豆、马铃薯为主,一年一熟,粮食产量不高。群众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90年代,完成改河工程35条,筑河堰坝236条,工程量达259万立方米;治沟841道,修堰坝2.26万米,建水平梯田5024亩。90年代,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521万公斤,比1986年的403.5万公斤增长117.5万公斤。至2000年,全镇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户家里都有了余粮。是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全镇森林覆盖总面积11万亩。其中有林地10.7万亩,疏林地240亩,灌木林地2004亩,森林覆盖率为68%。1979年,飞播油松林成功,至2000年,12万亩油松林长势良好。三川镇被评为“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国家林业部部长曾亲临三川为“飞播造林纪念碑”揭碑。1983年,落实林业责任制,发放林权证。1999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川被列为禁伐区,坡度25度以上的坡地已全部退耕还林。是年,三川镇被确定为“生态保护区”。中药材三川镇气候、土壤均适宜中药材生长,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天然及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430多种,其中党参、棉芪、二花、连翘、山茱萸享有盛名。牛黄、麝香、天麻等远销海外。2000年,建中药材基地7个,发展山茱萸、血参5000亩,种植松茯苓11万穴,天麻8万穴。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1990~2000年,中药材销售133吨,收入达666万元,人均284元。
副业三川镇人多地少,农作物一年一熟,农闲时间长,农民历来重视副业生产。传统的手工编织有柳编、竹编及镟制木碗、木勺等,产品畅销豫西各地,仅柳编一项年销量就在4万件以上。玉米糁、马铃薯粉是有名的土特产,享誉全省,成为馈赠佳品。
劳务输出“两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八个月挣钱”是三川人的口头禅。这里剩余劳力多,能吃苦耐劳,素有外出挣钱传统。镇政府抓住这一优势,大搞劳务输出。1989~1995年,是三川镇剩余劳力外出打工高峰期,每年有600多个务工队,3000多人分布在秦岭山上开采金矿,每年创收达500万元以上。2000年,劳务大户已发展到60多户,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上。
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川镇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鑫达矿业公司是三川镇和山东招远市全昌红集团公司共同投资650万元兴建的股份制企业,建成50吨/日金选厂,年产值250万元。洛西林化厂主要生产松针粉、饲料添加剂,1995年投产。1997年,又扩建成综合养殖场,当年,存栏猪300头,鸡3000只,年产值85万元。开栾钼铅锌选厂,1998年被开封人祁合建购买,年产值1500万元。水泥预制品厂是集体企业,1997年投产,年产值100万元。至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81个,从业5280人,产值1.5亿元,利润8743万元,上缴税金141万元,其中鑫达矿业公司、弘潭药业公司被授予洛阳市A级企业。1990~2000年,三川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累计3.7万人(次),创收10.7亿元。
商业三川镇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川街立集碑记》载“……三川者,盖明时卢邑之盛地也。”言三川集市贸易明时已很繁荣。民国年间曾有“旱码头”之称,是卢氏县一大集镇。2000年,三川集市有批发站5个,商店80家,饭店25家,粮油店10家,活动摊点165个。辟有布衣鞋帽、水果蔬菜、饭食小吃、竹编柳编、柴禾煤炭、牛羊牲畜、猪仔鸡苗等若干专业市场。每逢农历一、四、七集日,一般集日贸易额达20万元左右。三川街已成为全县有名的交易市场。
基础建设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以“三清七集中”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突出建沼气、改厕、改圈、改厨和道路硬化,加大对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治理力度,狠抓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不断拉大城镇框架,完善配套设施,城镇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建立离任村、组干部及困难老党员救助机制,实施水毁道路和堰坝修复工程,完成敬老院建设及相关设施的配备,扎实开展扶贫搬迁工作,积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旅游开发成效显著。先后投资2000万元,对抱犊寨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开发。按照省政府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支援工作会要求,自贡市迅速启动对口支援广元苍溪县三川镇工作,自贡副市长陈吉明率市发改委、市农工办、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规划和建设局、市农业局、市应急办、市经委负责人,经过7个多小时长途车程赶到广元市苍溪县,就三川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对接。3.永胜县三川镇
简介:三川镇位于永胜县北部,东与永北镇相邻,南与程海镇接壤,西与顺州乡、大安乡毗邻,北与光华乡相连。面积260.2(一说224)平方千米,人口16494户、63688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61677人。以汉族为主,纳西、白、藏等少数民族480人。辖金官、杨伍、清河、翁彭、军和、章斐、睦科、西湖、普枫、翠湖、大源、梁官、三友、中州、东河、清泉、四维、文祥、兴文19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金官街,海拔1570米,直距18.7千米。自然条件:属金沙梯级断陷盆地,地势呈南北走向,向西倾斜。除大源、文祥2个行政村属半山区外,其余17个行政村均为坝区。最高处芮官山海拔2437米,最低处总管田水文站海拔1545米。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921毫米,年内无霜期在269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