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樟镇地图
白樟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1958年置红旗公社,后更名白樟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80.8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白南、半山、樟山、溪南、云渡、下炉、白云、前庄、小园、横坑、白洋、池埔、园头13个村委会。基础设施
白樟镇地处闽清县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条件方便,省道203和福银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距福银高速公路闽清云龙互通口和金沙互通口都只有3公里左右。126、121县道和通往行政村道路全部铺设水泥路,云渡大桥改造完成,实现了以“两纵两横”为主骨干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电信、邮政服务网络齐全,通讯发达,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闭路电视的目标;有金融机构3家,经济往来渠道通畅;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建了白樟中学办公宿舍楼,云渡、樟山、白南等小学,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医疗条件完备,镇卫生院今年上半年经过装修,改善了医护人员的办公条件,有床位20个、医护人员22人、中级职称3人,该镇新农合的参合率达85%以上,为广大农民就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白南村、樟山村等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正在推建,开发了白南住宅小区、白云花园小区。行政村
白樟镇管辖行政村:樟山村、半山村、白南村、溪南村、云渡村、下炉村、白云村、前庄村、小园村、横坑村、白洋村、池埔村、园头村、白樟村。乡镇建设
白樟镇召开党建带“三建”工作座谈会,部分村、企业支部书记、妇联、共青团、工会负责人代表在会上就如何做好各自工作作了汇报。县委组织部、县工会领导也参加了座谈会,镇党委书记钱建忠在会上对白樟镇党建带“三建”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党建带“三建”工作是加强党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构建魅力瓷乡、和谐白樟的需要,党建工作需要工建、团建、妇建工作的参与,团建、妇建、工建工作也需要党建工作的带动作用。白樟镇注重抓好点和面的“三建”工作。确定在云渡村培育党建带妇建工作典型、在白樟中学培育党建带团建工作典型、在红叶、精彩公司培育党建带工建工作典型、在白南村培育落实“四权”工作典型、樟山村培育党建规范化建设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白樟镇党建带“三建”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三建”工作机制。建立党组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开一次联席会,学习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汇报工作,交流经验,布置落实阶段性工作;建立镇领导、部门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定期走访慰问群众制度,倾听诉求,尽量把问题解决在一线,解决在基层,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建立镇领导、各村书记、主任以及党员挂钩联系困难户制度,及时为困难户提供信息、政策、法律、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多为困难户排忧解难;真正把党建带“三建”工作成效体现在实际当中。经济状况
工业:白樟镇是福州市建筑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陶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全镇拥有建筑陶瓷及配套企业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7家,形成内墙、外墙、地砖等多品种、多规模、多档次、多系列的生产格局。建立了溪南、樟山、云渡、池埔等四个工业集中区,其中池埔工业区列入县级工业区,广安天然气公司落户该区。白樟镇着重突出特色工业,突破新兴工业,不断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集群,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曾引进一个超越路桥设备项目,该项目填补了省内同类企业的空白。和超越路桥设备项目同时,沃德电瓷电器、捷唯高压电瓷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进一步促进了该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有7家规模陶瓷企业通过了ISO9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腾龙公司的“花开富贵”获得省著名商标,红叶公司的“红叶”、大世界公司的“KEMIER”获得市知名商标。农业:白樟镇是福州市主要的外环蔬菜基地之一。自然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业基础扎实,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白樟镇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品种主要以西红柿、黄瓜、白菜、芋头、莴笋等为主,全镇种植面积20156亩,年产值2700多万元,其中西红柿是该镇的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1700多万元;建立了白洋—园头、前庄—小园、白南—半山等3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建有白云山千亩水果基地;水利设施完善,全镇共有小型水库13个,千亩渠5条,斗毛渠20个,有效灌溉面积11473亩,旱涝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