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 闽清县地图 >
坂东镇地图
坂东镇相关地区地图:

坂东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走富民强镇之路,把增强发展后劲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按照构建“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旺镇、文化名镇、旅游重镇、侨乡新镇”,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商贸、文化、侨乡三大优势,认真做好集镇建设、古民居旅游、新型工业三篇文章。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实施,蔬菜、粮食、水果、食用菌、畜禽等生产逐步朝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坚持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举,把建设工业集中区做为发展工业的亮点,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坂东工业项目集中区已列入全省50个工业集中区建设之一,工业集聚效应凸显,坜埔工业集中区成为全县样板工业集中区。建筑陶瓷、新颖箱包、机械(模具)制造、电子配件、矿泉饮品等五大重点产业齐头并进。重视古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按照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合理配置,以宏琳古街项目建设为依托,全方位推进古民居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农副产品、轻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9.51亿元,工业产值4.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1亿元,农业产值1.57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37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社会事业繁荣。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发达,金融服务网点齐全,社会保障事业健全。坂东已发展成为闽清南部经济、科技、文化、交通、金融、商贸的中心集镇。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工贸旅游城镇正在迅速崛起。

六叶祠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祖家庙。六叶祠内安灵祖宗宝座,是海内外宗亲敬祖、寻根问祖之圣地。虎丘黄氏宗祠早在北宋祥符三年(1010),为三世孙彦荣率族在闽清七都盖平里凤栖山下兴建,原名为“护国积善院”,历元、明、清数朝,兴盛一时,后遭火焚,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移建虎丘黄氏祠堂,因敦公生六子,六叶传芳,故俗称“六叶祠”。祠堂占地面积2883平方米,宽47米,深49米,是一幢十堵七厅二弄火墙包的大祠堂,是目前福建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宏伟轩敞,名闻遐迩,中栋为虎丘入闽始祖黄敦纪念堂,高9.6米,是祠宇中主要建筑。大厅设神龛,供祀黄敦及妣陈夫人塑像,周围并设有历代祖先神主牌位。龛前安放有一张长5.7米,高2.25米的巨型案桌,雕刻精致,龛上高悬前国府主席林森等诸匾,以及黄稹“上柱国”、黄龟年“兴国侯”、黄复“忠北侯”、黄淮“户部尚书”等匾额。大厅左右筑墙隔堵,各建宽5个开间共六间祀厅,以示二世祖昆仲六人“六叶同开”,并供奉各支系历代主神牌。

现况

承传近二百年的“十八坂”墟集,闻名遐迩,自2000年“十八坂”商品交易会与古民居文化旅游节同期举行,为众多商家创造了无限商机,已成为福州市开春第一场农村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会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和饱览民俗风情的综合性赶集盛会,配套齐全而宽敞的乃裳街、湖头街、坂东新街,高标准规划长1120米的商贸街,繁荣的综合农贸市场以及2003年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建设项目——宏琳古街的建成,推进了商贸旺镇和小城镇建设。镇中心区有商店摊点逾千个,年商品成交量超亿元,为本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芝田宫

芝田宫,俗称车墘宫,坐落于六都墘上村,初建年代久远。枕山麓,俯溪流,处六都中心。中祀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皆陈氏,有军功,及殁,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年敕封昭显候:翊惠、显惠、威远、怀远及元县令董桢、明县尹沈源,统称六位将军。惠泽于民,政迹昭彰,历史香火旺盛,驾前马大使(马将军)在民间更有深远的影响。原宫貌狭窄,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黄剑光捐资扩建。系土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宫深31.4米,宽22.8米。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石雕大柱基高0.38米,周长2米。藻井花雕精美,壁上泥塑栩栩如生,面墙上方“敕封昭显侯”五字苍劲有力。光绪初黄联珪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多方集资,对芝田宫进行全面整修和环境美化工作,以致香火更旺,游览观光的人数与日俱增。

交通

交通扼县内南部咽喉,公路南可通永泰,东可达福州,与县内各乡镇和本镇各村连成公路网,客货运输甚为便利。

四乐轩

四乐轩坐落在坂东平原北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直进四座,每进七柱八扇风火墙,傍有横厝。规模宏大,无与伦比,故古有“四乐厝,鸟都飞不过”的说法,今虽有部分横厝改建新房,但其正厝保留完整。四乐轩为遐尔闻名的书香宅第,历史上有书灯田等奖学机制,全厝读书重教风气浓厚,人才辈出。厅上原有各类匾额、执事牌54块,其子孙被称为“牌匾下的子孙”。康熙、雍政、乾隆是封建王朝鼎盛时期,闽清县各地较大的古民居大多建于这些年代。自古流传这样的民谣:“六都四乐厝,三都下洋厝,五都学华厝”。四乐轩坐落在坂东平原北部,建于清朝乾十九年(1754),原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因其规模宏伟,曾有童谣唱:“四乐厝,四乐厝,鸟儿飞不过。”后厝内读书人为文雅起见,改称为“四乐轩”。四乐厝的建筑特点为四落直进,七柱八扇风火墙构成主体。依主轴线左右对称,中间是正厅,左右官房各三直,三官房与风火墙间隔1,2米通道,称火墙弄。正左前面是大天井,天井左右书院各三间,中间是书院厅,两旁是书房,书院后有小天井为花圃。官房后廊隔2米沟道建厨房,左右各三间。二落与三落之间有一条4.5米的横街,通达左右模厝,风火墙旁边左右各有一条2米宽的直街书水沟,直通四落,与横街成“++”形。各落正厝风火墙下设拱形边门四个,通往直街。直街外每座都建横厝数列,上下模厝以厚一米,高十二米的风火墙隔开,以防火患。左右横厝照传统,背靠火墙外建筑。外横厝则取相反方向,面朝横厝起建,形成围绕正厝为中心的整体建筑。厝的东西南北四佧角落各建一座炮楼,楼窗窄小设有枪眼,以防匪盗。厝后门近围墙处,左右各植古樟树一株,胸围五米,高十八米,状如华盖,与厝同龄。二落左直街处古井一口,泉水清冽,足够全厝住房生活用水。四落正厝各设大门、屏间门、后厅门十三个,大门一线垂直,重门洞开,广院大厅,绵延深远,宏伟壮观。整座屋宇丰严谨,蛎墙瓦屋,栉次鳞比,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