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垛镇地图
大垛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条件
1、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大垛水陆交通发达,南临长江,西接大运河,即将建成运行的宁靖盐高速公路和高兴东一级公路在镇内纵横交错,“兴化互通”位于镇区北段,境内有省级航道通过。距新长铁路兴化站25公里、盐城机场55公里,至南通港、高港时余可达,已建成开通700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网,建有11万伏变电所和10千伏供电所各一座。镇区商贸发达、市场繁荣、环境优美、商贾去集。市场服务配套,拥有大垛镇运输公司、公交公司。优越的区域位置勾勒出大垛镇未来发展的区位优势,使我镇既有依托南通、盐城、泰州等大中城市提供的市场技术服务,又能承接上海、苏南地区的辐射,成为苏南与苏北之间的一个闪亮的节点。2、初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全镇拥有以机械、锌品、服装、保温材料和量刃具等主导的10多个工业门类、近300家企业,2001年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完成工业用电量1000万千瓦时。兴化市亚星量刃具制造有限公司系全国最大的量刃具生产基地之一,氧化锌销售遍及全国,超细锌粉填补国内空白,小型农机和纺织配件供不应求,粮食加工形成区域特色。新开辟的1000亩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大垛镇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链正在健康发展。
3、蕴含潜力的农业资源:。大垛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江苏的农业科技示范区样板圩----东风圩;农业结构优化、品种优质、粮食丰收、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水产品丰富,多种经营共同发展。年饲养家禽300万只以上,是泰州地区商品禽、蛋生产的重要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次,主要品种有:荷仁豆、青刀豆、芦笋、芋仔、蒜苔、洋葱、包菜、菠菜、南瓜、莲藕、香葱、黄秋葵、甜豌豆等。
4、较为全面的服务体系:。大垛镇现设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信用合作社两家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信贷、电子兑付、开户、存储结算等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政府设有“三外”办公室、企业管理站,为境外企业、镇外企业办证办照,规划征地、通电通水通邮通信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历史沿革
大垛镇是兴化市十大古镇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属古扬州广陵郡,近现代历史上曾编为兴化四区、二区、兴东县、溱潼县管辖。1957年建立大垛乡人民政府,1986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建立大垛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历史文化
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大垛位于兴化市东部地区,宁靖盐高速公路和高兴东一级公路在镇内纵横交错,省级航道在境内通过,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据《史记》、《汉书》、《隋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历夏、商、周、秦以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包括今大垛在内的吴国东部沿海一带“煮海为业”,生活在大垛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便以盐业和渔业为生,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繁衍下来。隋炀帝时,开通了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东部沿海地区承受了运河文明的润泽。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江淮流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建“常丰堰”。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职兴化,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海水西灌,从而使堤西大片地区免遭盐碱之苦,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时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下,带来了大量的泥砂,里下河一带,特别是兴化境内广袤的沼泽地露出水面。于是,许多无地或缺地耕种的农民就掘土垒田,改造大自然。这样,兴化一带原已形成多年的四面环水、中间凸起的垛岸地形得到了扩大。人们在这些垛上聚居,耕作。大垛由若干垛岛组成,大者近百亩,小者几分地。其中,今大垛镇东部2个小垛(位于镇东“木匠垛”西南隅河流中),形同龟眼。镇南“油坊垛”和西北隅垛岛、西南角“火箭垛”(今镇企管站),酷似龟足。而古镇西部“西星舍”(今安民村委会所在地)以西的“西尖子”宛若隐隐约约的龟尾子。在这些奇特的垛岛中,有1个最大的垛岛,面积近百亩,便是龟身(今大垛镇中心区)。由于大垛先民对被尊为水神的“北方真武大帝”、舜王时代的治水英雄崇伯鲧(夏禹之父)十分崇拜,在治理沼泽地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垛岛组合成一只硕大的喜水而不怕水,且长寿吉祥的“神龟”形象,从而使这方热土旱涝保收,平安幸福。大垛先民对治水的认识和他们的创举,至今值得我们借鉴。宋元时期,大垛人口众多,生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自然村镇。其时,“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宋史》)。但南宋的抗金战争和元末战乱,使大垛遭到严重破坏,一时生产凋零,地广人稀。
明朝时期:明代洪武初年(约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大移民,将苏州阊门和昆山、句容、镇江等江南几十万人口强迁到田多人少的苏北里下河及盐阜、两淮广大地区(《简明中国移民史》)。这不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此时,由卢、沙、王、吴四大姓聚居的大垛重新崛起。至今流传的民谣“起大(dà)早,喊大(duò音舵)小(即大儿子),上大(tàī音太,通假太、泰,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骈雅训纂》,意即极大)垛”,便是当时先进的吴文化对今大垛镇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历史佐证。大垛的地名在此时便传承下来。由单树模先生主编的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卷记述:“大垛镇:明苏州、镇江移民于此,用此名。”此后,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部分江南居民为避乱而迁入大垛。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大垛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兴化重要集镇。延至清代,大垛与安丰、戴窑、竹泓、大邹、唐子、中堡、白驹、刘庄、小海齐名,成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其中心地区隶属兴化县所辖灶四(上)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江南,江宁、镇江、句容、苏州等地的部分居民又迁入大垛定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兴化实行市乡制,大垛为大垛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大垛属第二区。1941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垛属临城区。1943年10月,大垛部分地区隶属草冯区。同年12月至1949年,大垛部分地区先后隶属兴东县、溱潼县。
新中国时期:1949年9月,大垛仍归兴化县。1950年,兴化县共辖19个区、242个乡镇,今大垛北部隶属草冯区,中部隶属大垛区。1958年,兴化实行大乡制,共为35个乡和1个县属镇,今大垛行政区范围隶属大垛乡。1958年,今大垛属竹泓公社。1959年,大垛为兴化县7个片之一,管辖大垛、竹泓、林湖、昌荣4个公社。1963年建立11个区,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公社。1973年,兴化为10个区,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昌荣公社。1983年,兴化建乡,大垛为大垛乡。1986年12月至今,大垛乡仍为大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