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泰州市地图 > 兴化市地图 >
戴窑镇地图
戴窑镇相关地区地图:

科教文卫

戴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正股级的差额拔款事业单位。1972年建站。现有职工25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2人。其主要服务宗旨: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集农技服务、农资经营和种子供应为一体,负责对全镇8万多亩农田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推广站拥有固定资产40多万元。下设农资供应网点8个,负责全镇的农药、肥料供应。在农技服务上,推广站明确了7名同志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有农业服务专线电台一座,定期发布病虫草害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培训新型农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与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等龙头企业相配合,进行产后服务。戴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拥有一个年富力强的领导集体。2006年被戴窑镇党委、政府表彰为综合先进单位;2006年被兴化市农委、农业局表彰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兴化市文明单位”。全镇除市属完中一所外,有中、小学33所。镇文化中心,影剧院各1所,电影放映队1个。镇区设地段医院,各村有卫生室。

交通运输

戴窑镇地处兴化市东南部,距兴化城45.6公里。车路河,兴东公路自镇区通过。
水运:有客轮开兴化市、泰州市、安丰。
客运:客车开上海、无锡、南京、扬州、徐州、大丰等地。往兴化的公共汽车10分钟一班;往东台市区的公共汽车每半小时一班。

戴窑砖瓦

砖瓦雕刻是戴窑镇窑工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戴窑人民精神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象征。戴窑砖瓦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戴窑的种类有:河砖(即建桥白砖),城墙砖、墓砖、门楣砖、砧砖、瓦档及其他手工艺品,特别是门楣砖、罗底砖、瓦档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刀工精细、线条流畅,图像更是美好绝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强的地方性、花纹、铭文、图案五花、有楼阁、栅栏、云水、人物、龙、凤、河泊、水草、花鱼吐丹,各类“古钱”图,有福禄寿财喜,天宫赐福、黄金万两、花鸟、天马行宫、云雾水浪、月季花、菊花、如意花、虎头、狮子头、红太阳、八卦、太平、火盆、荷花、莲子、藕结、还有古屋和庙宇用的兽头、龙对头、凤对头、鸡对头、狮对头、砖像等。

经济状况

农业:戴窑镇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花基地。历年来,粮、棉、油、水产品总量一直居全国县(市)前列,1990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粮食21481吨,皮棉759吨,油料422吨。生猪出栏2.11万头,年末存栏1.28万头。家禽出栏29.4万只,产蛋316吨。拥有农业机械1263台,15145马力。农民人均年收入703.34元。
工业:解放后,工业发展较快,有市属油脂轧花一厂,制药厂,砖瓦厂等。镇村工业有食品加工,日用工业品,文化用品,五金,砖瓦,水泥制品,农机,服装,印刷等。工农业总产值6702万元。
特色产业:戴窑镇窑东村二组现有耕地面积208亩,农户数60户,人口206人,年人均纯收入6120元。窑东村二组的特色产业主要以大棚番茄为主,种植规模为31亩,种植农户数20户,平均亩产值达6100元,亩效益达5500元。窑东村由于紧靠戴窑集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发展规模大棚番茄的好地方。发展大棚已达10多年。从最初的一个大棚,发展到2007年的38个大棚,达到规模种植经济效益可观,为发展当地经济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产品主要近销戴窑、合陈、永丰、唐子、陶庄等集镇农贸市场,远销东台、兴化、大丰等县市。经济能人周安昆2008年种植2个大棚番茄,面积1.21亩,亩产量11800斤,亩产值8070元,亩纯收入6300元。窑东村在种植模式上主要采用以下几项技术措施:1、选用优良抗病番茄品种:选用皮厚、耐贮运、吃口好的早熟品种,颜色以粉红的为主,这样便于长途运输。2、施足有机肥料:如人畜粪等,粪源正常是选用学校里的人畜粪和养猪专业户的猪粪,养鸡专业户的鸡粪等。3、主要播种和采收技术:正常年份下,10月28日播种,次年4月15日采收上市,6月底销售结束,下季作物种植水稻。4、选用低毒农药,及时防治病虫害。

辖区概况

戴窑镇辖居委会5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喜元居委会一清居委会东关居委会加定居委会护架居委会行政村韩窑村元友村恒和村窑东村窑南村联葛村新花园村青凤村古牛村三合村新唐元村新竹元村叶堡村兴野村唐林村白港村胜合村焦勇村袁夏村洪亮村东三村刘丰村向阳庄村永杰村灯塔村韩园村舍王村杨林村荣进村锯家村北李庄村

历史文化

兴化市戴窑镇已有两千年的文明历史,原名“灶产”,后因戴氏人口剧增,又改名为“大戴庄”。戴窑底蕴深厚,唐为“灶产”,宋为“东村”,元末,张士诚在此“十八条扁担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因戴氏家族烧窑者居多,改名为“戴窑”至今。明初,刘伯温出游至戴窑,担心此地再出能人与朱氏争夺江山,下令在戴窑凿井72眼,建窑72座,破戴窑风水。早在元朝时代,元末著名农民起久领袖张士诚,出生寒微,以贩私盐为生。在艰难的谋生过程中多次来戴窑,接触了不少商人窑工。组织窑工,农民在戴窑举起了起义大旗,聚众万人,一举攻克了兴化城、高邮城、戴窑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十八条汉子齐上戴家窑,一路直取兴化城,顺带高邮州”。并以高邮为都城,建国号为“大周”。张士诚自称“诚王”。公元1356年张士诚南下,占据了平江(今苏州)杭州、安徽寿县等地区,并迁都平江。后为朱元璋所败,投降了元朝。1363年张士诚东山再起,自称“吴王”势力强盛。但因张士诚兄弟骄奢淫逸,忙于享乐,疏于政事,懈于战斗,因而力量日衰。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至金陵自缢身亡。戴窑人为了纪念他,专模特制大砖,雕刻有凸字,纪念张士诚,砖长42公分,宽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砖在戴窑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于2000年3月买来,经过考证,这块大砖为张士诚死后建造坟墓所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出游戴窑,见戴窑河南建有青龙桥、八卦池、河沟纵横,风景秀丽,水激清波,地蒸云霞,蔚然成彩,大有卧龙栖凤之势。想想当年吴王张士诚在这里举行起义,与朱元璋争夺江山,于是刘伯温下令指定:戴窑夏家嘴子建窑7座,八卦地建8座连体大窑,李家嘴建窑4座,张家嘴建窑5座,地势险要的建窑15座,靠近镇上建窑5座,加上原戴窑河北的西窑头北窑头等计72座,还下设凿井72眼,以此来破掉戴窑东山再起的好风水。谁知,戴窑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做砖制瓦,窑烟不熄,虽然烧去虚构幻想的美梦,却孕育出手艺高超,雕刻精美的砖瓦雕刻艺人。明初以来,戴窑镇人民流传着一首民谣:“戴家窑、戴家窑,南北三座桥、七十二座窑,朱洪武南京筑城墙,一道圣旨到戴窑”。此言确有实据,戴窑砖瓦厂,1973年2月在旧窑址,挖出五块大城砖,字样凸示显有“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反面刻有“年月日窑匠胡士一”。此砖长44公分,宽21公分,厚12公分,重18公斤。经查在南京市中华门北门向南的第三层第21块城砖,在坝城墙藏兵洞对面也有两块,它与戴窑出土的城砖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