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镇地图
大岭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地理
大岭镇地处沿江丘陵地带,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投资总额可达10多亿元的“惠柏工业综合城”、“新兴商住城”等五个项目已经动工。大岭镇风景优美,位于镇政府东南面10公里的九龙峰旅游区,有明末建造的龙峰祖庙,东北面13公里处有古田省级动植物保护区,是有待开发的旅游区。九龙峰的庙宇以龙峰祖庙为中心。龙峰祖庙是正宗的谭公庵,峰祖庙位于惠东县大岭镇谭公村九龙峰。建于明代,原名谭公祖庙。九龙峰座落于莲花山脉南端、西支江畔。因山峰宛若九条游龙,故名。庙宇处于该山腹地,故又叫九龙祖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乡众捐款重修,当年的《增修九龙峰谭公庙碑记》尚存庙内,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基调。这座庙宇充分反映出古人极为重视房屋上部建筑的装饰,梁上檐下雕龙画凤,又刻又塑,景物栩栩如生,衬以具有古典传说之壁画,显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是我国珍贵的建筑艺术遗产。龙峰祖庙通面宽23.8米、通进深21.5米,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构架,砖木结构。内置12根方石柱和12根圆木柱为支撑,梁架的驼峰、瓜柱等构件雕刻有精细的纹饰图案,外壁两侧及后壁均有灰塑,内壁绘壁画,内容为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大门上书“龙峰祖庙”,两边书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庙内正堂供谭公真人塑像,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惠州知府李□镒所赠木匾一块。谭公真人俗名谭德,相传为元末时人。据《惠州府志》记载:谭公真人童年常在此放牧,据说他神通广大,能伏龙驯虎,呼风唤雨,为民造福,后在此得道。当地群众为纪念他而在此建庙。并先后在该庙附近建有文昌宫、志荫亭、观音阁、得道亭、石戏台等。20世纪80年代重修。1984年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岭镇红色花岗岩资源十分丰富,距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处的沉水、吉布一带,红色花岗岩蕴藏量预计一亿吨以上,是有待开发的的一大项目。
精神文明建设
大岭镇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为抓手,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该镇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被惠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文明小城镇”、“文明镇”;建立起各级精神文明典型示范点11个,鹤楼村、春光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和县级“文明村”。
地理位置
大岭镇位于下惠东县境西部,西枝江中游。面积227.67平方公里。镇区与平山镇隔河相望,有两座大桥连接。南、北分别与白花、梁化镇相连,西与惠阳市接壤,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域内多是沿江丘陵。大岭原为一自然村,因村后山岭相连而得名。1950年冬属惠阳县第十一区,1958年成立平山人民公社,1965年惠阳县析置惠东县后,为惠东县辖,1983年改设区,1987年改设镇。2006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原属大岭管辖的碧山、陈塘、陂、光明、谭公、鹤楼、下联、新合、大布、六德、蕉田、三联12个村(居)委会划出由平山街道管辖。?,是惠东县水果主产区之一。茗教荔枝、大洲芒果、谭公梅菜、下联烟叶、碧山绿茶为该镇主要特产。位于该镇的永记生态园占地1000余亩,是惠州市唯一一所集教学、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庄。
经济发展
大岭镇地方种植主要以玉米为主,其次是蔬菜的种植面积比较大,并且有两种蔬菜被评为省级无公害食品,一种蔬菜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食品。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实现5.02亿元,比2001年增长45%,年均递增11.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88万元,比2001年增长52%,年均递增57%,人均纯收入达到5010元,比2001年增长2322元,年均递增25%,居民储蓄达到8080万元,比2001年增长68%,年均递增17%。
简介
大岭镇位于吉林公主岭市东北部,东与长春市为邻,北与农安县接壤,总面积138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31405人,驻街单位有镇政府、农业站、农机站、畜牧站、地税、供销社、邮电、网通、农行、信用社、中学、中心校、卫生院,乡镇企业有机砖厂、采石场等工业户.地理情况为平原地带.辖15个行政村一个街道.民族全部为汉族。
历史人物
谭德(1368~1381),出生于元末明初,大岭镇人。3岁时父母双亡,由外婆抚养,在多祝麦田长大,13岁时在九龙峰“圆寂”。当时圆寂的地方现被称之为“得道亭”。谭德生性纯朴善良,智慧超人,为人热心,积善好德,他的美德在几百年后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被传为神话的如“稔叶为鱼施力”、“杯茶化雨救罗城”、“唐牛好驶”、“定风救船”等更为民间广州泛传颂。明洪武十六(1383年)群众为纪念谭德,在他圆寂的地方建“得道亭”。明宣德九年(1434)建九龙峰祖庙,供世人纪念祈拜。朝廷赐“敕封襄济谭公仙圣”令牌;惠州知府赐有“神恩广被”牌匾。
乡镇特产
大洲芒果为历史上驰名的地方优稀品种,产地在惠东县大岭镇大洲村。母树仅一株,为该村农民陈立端在清朝道光年间栽种,树龄一百六十多年。单株产量一百五十至六百公斤。当地群众用母树种子实生繁殖,种植于母树附近,计有11株,树龄20—70年,果实品质风味与母树无异。丰产年全村产量约一吨。大洲芒果与其它芒果比,个体、形状相差不大,平均果重一百五十克。特点是成熟的果实果皮黄绿,果蒂周围一片胭脂红,果肉深蛋黄色,质地脆嫩,果味芳香浓烈、清甜、微酸,若将芒果摘后放一夜再吃,味道更甜,酸味全无。果实于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成熟。大洲芒果是果中极品,以其味道独特而名闻遐迩。1959年编写的《惠阳新志》曾把它列入珍稀名贵水果之类。1975年夏,当地群众曾把大洲芒果摘送给叶剑英元帅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