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棚镇地图
弓棚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建设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发生了巨变。购物有超市、出行有班车、看病不出屯、吃上自来水、用上了沼气、孩子就近上学、老人有休闲场所、村容村貌整洁。改造建设只是起步,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谋划经济发展、谋求农民致富放在首位。通过招商引资,吉林德莱鹅业食品加工已经正式落户;吉林五龙肉牛屠宰、脱水蔬菜两大农畜产品加工也在此设立了种植养殖基地;陈云莲的速冻玉米种植面积达100公顷;生猪交易市场辐射力正在增强,每天车水马龙……农民多渠道增收态势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农机、畜牧、商贸物流、园艺特产、乡企民营五大产业协调发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多种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村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让村民议事厅发挥真正作用,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镇24个村全部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榆树市区向西北行驶30公里,就到了弓棚镇。从镇里往北去不远,就到了十三号村。这是个由4个村民小组聚集成的自然屯。全村485户、1780口人,有耕地425公顷。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村,如今可是出了名——2004年以来,这里先后被确立为国家“863”项目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国家级农机租赁服务项目试点单位、两万亩优质粮食核心区;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十三号村如今成了榆树西北农村一颗闪亮的新星。这里不是市区,不是城郊,可这里有成排笔直的街路,有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房前屋后,到处是鲜花绿树和休闲长椅;屯子不大,却有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农民朋友茶余饭后,就在草坪、甬路上漫步,在篮球场上比拼,在乒乓球场上厮杀,在健身场上翩翩起舞,扭起欢快的大秧歌。十三号村在镇里属于规模较小的村,但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民从种到收早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年产粮达3600吨。粮食的富足,为养殖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机械取代了人力,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生猪、奶牛、肉蛋鸡、大鹅等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全村仅生猪、奶牛养殖户就达320户,占总户数的65%。其中生猪存栏3万头,奶牛存栏1500头。伴随着农牧产品销售,运输业迅速崛起。现在,全村有大小运输车210台,有的专门贩猪,销往山东、广东、浙江等南方大中城市;有的专门运输农业生产资料;有的和雀巢奶业联合,专门运输奶产品……运输业已经成了村里一大特色产业。同时,大棚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也成了新兴产业。粮食种植机械化、牛猪养殖小区化、车辆运输专业化、园艺特产基地化、劳动力就业多元化,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集体固定资产达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十三号村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榆树市将该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试点村。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满意工程。十三号村的“五改”、“四化”、“三入户”、“两建设”、“一完善”等“五大工程”同时打响。“五改”就是改造饮水、改造厕所、改造土坯房、改造围墙、改造垃圾场;“四化”就是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容美化、主街亮化;“三入户”就是沼气入户、有线电视入户、程控电话入户;“两建设”就是改造原来的垃圾场,建设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休闲花园;“一完善”工程就是完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焦点,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增收困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如今已经到了秋收季节,政策落实得怎么样?农民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就当地农民的增收状况展开调查,从个案中折射出全国农村、农民的状况。五大产业齐头并进
农机业: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弓棚镇就以农业机械化大镇闻名,80年代初基本告别了牛马犁耕种农业的历史。目前,全镇农机装备处在全省一流水平,共有大型农用拖拉机90台,小型拖拉机1200台,各种配套农机具6720台(套),农机总动力51200千瓦,农机固定资产4700万元。全镇16453公顷土地,除收获环节外,从秋翻、春播、中耕、除草等各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平均年产粮都在16万吨左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专门从事种田的劳动力仅有63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占全镇80%的25700个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畜牧业:以东北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为龙头,全镇养殖户达9500户,占总户数的近60%,全镇牧业小区30余个,从业劳动力达11000人。2008年全镇出栏生猪达60万头,肉牛出栏8万头,奶牛存栏10000头,禽类120万只,全年畜牧业生产创总产值9个亿,成为镇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园艺特产业:弓棚镇党委政府树立科技立镇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打造现代高新农业。2008年建设。全镇现有普通大棚8200栋其中温室300栋。日光温室开启了东北冬季蔬菜生产的新革命,全镇四季生产新鲜蔬菜已成现实。打造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正在实施推进中。
商贸业:全镇拥有民营企业67多家,筑起了以机械制造、酿酒、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10大民营体系。有规模的私营企业46家,拥有个体私营业户达1266家,实现年交易额3亿元。2008年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11亿元,完成任务3500万元的317%。
物流业:全镇现有双桥大卡车284辆,焊有4—5层铁笼子,一次装猪400头,500人的经纪人队伍,1300余人的运输大军,使生猪贩运成为弓棚镇的特色产业。生猪销售到海南、广东、上海、山东、河北等地,自2000年以来,全镇年出栏生猪60万头不够卖,还要外购生猪,年均贩运生猪都在120万头以上。
科学备耕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长山村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用先进生产力改变旧的耕作方式,收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长山村是吉林省机械化重点村,在耕作方式上,大力推广玉米精量点播、测土配方施肥、垄沟深施肥技术。据统计,采用精量点播代替过去“拉拉稀”播种,每公顷为农民节省资金60元;测土配方施复合肥比传统施用二铵每公顷节省80元;机械垄沟深施肥比刨坑施肥每公顷节省150元;全村600公顷玉米地每年节省19.8万元。同时,全村采用深施肥技术每公顷玉米增产500公斤,仅此一项,每年增加收入24万元。这里的农民真正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弓棚镇党委、政府对今年备耕生产认识高、行动快,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深入农户家指导农民科学备耕,深受欢迎。这个镇打破“打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的旧习惯,及时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200多人,深入村、屯及农户,帮助农民安排种植计划,了解农民备耕生产物资准备情况,并向农民传授地怎么种,多种经营怎么搞,怎样选购优良品种,如何科学投入,怎样搞好科学种田等。这个镇备耕生产进展顺利。中介流通
吉林省粮食主产区榆树市,有个远近闻名的弓棚镇,靠活跃的中介组织,拉动生猪生产大发展。原来积压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现在变成了两大资源,弓棚生猪购销的跨度已从黑龙江的最北部达到祖国的最南端。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被人褒奖概括为“三怪”的“弓棚现象”已发展为“五怪”:一是农业大镇,多数农民不种地,87%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二是产粮大镇,粮食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5万吨,用于畜牧业过腹转化;三是养猪大镇,生猪不够卖,销售队伍不仅把本镇出栏的20多万头生猪全部卖出,每年还在外地购销30多万头猪;四是粮价越低,农民收入越高。因为粮价越低,饲养成本越低。全镇60%以上的农户从事畜牧业,农民收入60%多来源于畜牧业;五是农民从流通环节获得的收入比重不断加大,按每年出栏20万头计算,收入达3000万元左右。而从弓棚镇销出去的生猪达50万—55万头,运输和销售环节每年可收入5000多万元。弓棚镇在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畜产品卖难的困难。由于当地市场容量有限,外地客商又不了解弓棚镇的产品,养殖户同外地市场难以衔接。此后,镇里调整工作思路,先抓市场,靠流通拉动生产,把功夫下在培育、扶持、壮大中介组织上。镇里为经纪人颁发证书,为“二道贩子”正名,送他们去进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为他们的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当地能人李晓霞,从肩扛车拉短途贩运起家,现在已在黑龙江、吉林两个省会城市定点屠宰,就地销售,形成了收猪、运猪、屠宰、卖肉一条龙。目前,弓棚已涌现出专职经纪人500余人,临时性经纪人到处可见,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弓棚镇又围绕畜牧业发展,建立了牧业合作社和运输合作社,全镇规模养猪户由2300户发展到3000户,大货车由20多辆发展到163辆,生猪日出栏由500头、1000头增加到2000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4000元。专家点评: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粮食多了,养猪、养鸡;猪多了,鸡不值钱了,种瓜、种菜、种水果……结果发现种什么什么多,养什么什么贱。其实,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最大的制约就是市场需求。弓棚就是靠中介组织,靠经纪人队伍,搞清楚了哪里的市场需要猪肉,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猪肉,所以他们有猪不愁卖,不够卖,调整调出了良性循环。以市场为导向,是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基本建设
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新品味:2006年初,十三号村被确定为省和榆树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具体实施了“五改五化四入户七完善”工程。实施了改水、改厕、改院、改造垃圾场、改造土坯房五改工程;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实施沼气、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四入户工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七完善,村部进行了文化室、会议室、计生服务室和村民议事厅等“三室一厅”的改造,村小武装了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室等“三室”。新建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所、浴池、超市以及十三号村农民社区农业服务超市,给人一种都市里的乡村感觉,为老百姓平添了很多生活色彩。农民们在广场里休闲,在华灯下散步,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2007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暖黑土地建设新农村”大型特别节目,充分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果。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几年来,弓棚镇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出台“十强镇”优惠政策的有利契机,镇区完成了五大工程:镇区道路改造工程,拓宽了马路,全面硬化,今年要全面硬化巷路;提升小城镇水平的商品楼、住宅楼、办公楼建设工程,从2000年开始,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实现楼房化,建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其中商品楼55000平方米,已形成住宅楼小区五处,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44000平方米,楼房整体实现上下水畅通,居民生活和经商环境实现历史性改观,已初步形成街道两侧楼房化,住宅小区化,办公条件自动化。排水工程已铺修管道长达4500延长米,实现了镇区全部贯通;镇区饮水工程通过勘测,在12.5公里以外的长山村打井,解决水源工程任务,完成主管道铺装任务13000米、支管道17000米入户工程,镇区居民吃上了安全水、矿泉水、放心水。饮水工程还实现8个村17个自然屯吃上自来水。
区域性行政服务职能不断增强:弓棚镇属于拉林河片中心地带,区域性行政服务不断集中,职能不断增强。镇区设有常驻行政服务部门的工商、国税、地税、供电、电塔、公安、法庭等各一处。商铺林立,金融服务设有银行一家,可24小时自动取款,设农村信用社两家,金融部门每年发放支农信贷资金高达1.5亿元。弓棚镇是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镇,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有高级中学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学23所,私立幼儿园多处,各校师资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