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电子地图 > 长春市地图 > 榆树市地图 >
环城乡地图
环城乡相关地区地图:

云南省罗平县环城乡

罗平县辖乡。清代分属东乡、南乡,1940年分属罗雄镇、腊山乡、龙岗乡和金鸡乡。1958年设红旗公社,1988年置环城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南,距县府1.5公里。地处山间盆地。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5.8万。南昆铁路、324国道,黄(泥堡)八(大河)省道过境,交通方便。辖大水塘、青草塘、法金因、坡衣、普妥、阿沟河、学田、以龙、单者窝、外纳、大明、大凹子、新寨、养马、圭山、幸多禄、中和、补歹18个行政村。乡镇企业以面粉、五金、酿造、生产为主。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烤烟、油菜、水果。境内的“玉带湖”及湾子水库,是避暑、观光胜地。

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环城乡

环城乡隶属望奎县管辖。所辖区域围绕望奎镇呈不规则环状,故称环城乡。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望奎区管辖。1948年5月,从望奎区划出设置临城区,1951年2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城郊乡。1958年9月,与双龙镇合并,改称双龙镇人民公社。1964年9月,从双龙镇公社划出设置环城公社。1969年9月,撤销环城公社,并,入望奎镇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将望奎镇的正蓝后四等6个生产大队及火箭公社的红光生产大队划出,恢复环城乡。环城乡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秋白菜。乡办工业有木器厂、制砖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749万元。全乡共辖红五东、红五西、红光、红六、蓝五、后四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有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乡政府驻于望奎镇内南五道街路北。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

乡镇简介: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环城乡,因其驻地围绕县城而得名。辖福安、六合、姜家、四间、张奎、下宝、柳树、三道、朱家、肖乡、桂家、东沟、东岭、朝阳、平安、八家、双井等村。全乡面积271.62平方千米。159个村民小组,98个自然屯,总户数18174户,总人口70400人。乡政府驻榆树大街,有陶(赖昭)榆(树)铁路、陶(赖昭)榆(树)公路、黑(河)大(连)公路、开(通)方(正)公路过境。
历史沿革:康熙元年开发,中华民国初年归榆树厅管辖。日伪统治时期曾设长岭村公所和警察分所及协和会,归榆树县。1956年置环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2005年,将靳家、兴隆2村划归正阳街道管辖;将东沟、王家2村划归培英街道管辖。位于城乡结合部。全乡耕地面积1527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218公顷。全乡社会生产总值到2000年实现11.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乡镇企业有针织、彩印、油漆、乳制品厂等。农业主产蔬菜。
自然资源:水电资源充足,水电设备配套完善。地下水资源丰富,乡内一、二、三水源实行机械电力供水,东沟水库水面达100公顷,蓄水量达810万立方米,可满足本乡生产生活用水增长的需求,能为今后工农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水源。电力供应充足,东北电网横跨本乡,能保证全乡工农业发展的电力需求。环城乡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铁、花岗石、大理石等6种,特别是金矿资源分布广泛。截止2007年,全乡已建成寒山金矿、白墩子金矿选冶厂2个,年产黄金0.54万两,已初步形成立足本地资源开展深加工的工业网络。环城乡土地辽阔,地处疏勒河中游绿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乡有宜农耕地5.8万亩,天然草场10万多亩。农业以小麦、棉花、牛羊、瓜果为主,是省的商品粮棉基地之一,素有“棉花之乡”“瓜果之乡”的美誉。环城乡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0万多亩的天然草场和近万亩的人工牧草,为畜牧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羊以肉鲜无腥煽,毛细绒长而闻名,牛以抗病强,肉鲜美而著称,畅销县内外市场。乡生猪累讲存栏5万头,肉牛8000头,家禽75万只,羊1万只,奶牛200多头,各种珍禽1万多只,创历史最好水平。
文化教育: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心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全日制小学。位于榆树市西北部,距市区10华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6平方米。学校先后装备了二课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会议室,微机室、远程教育室;设有标准的篮球场所。学校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为首,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开展了小排球特色教育,在全市举办的小学排球比赛中,学校男、女队均获得环城片第一名。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环城乡

乡镇简介:位于南阳市规划区内,东濒白河,南依市区,西至人民路,北临312过道,面积19.94平方公里,耕地8500亩,辖10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7383户,总人口28326人,地势东北高、东南低、西南多粘土,东南部为沙土地。光武路、新华路、人民北路、建设路、张衡路、滨河路、独山大道等十几条城市主干道贯通全乡。全乡村与城,城与村,村与村之间相互交叉,可谓“城中有乡、乡中有城”。
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乡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确立了“312+城市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第三产业拉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服务城市,以市场建设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面向城市,以基地建设为主,搞好农业的高产高效开发;依托城市,以搞好项目建设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广招贤才,重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思路。一是及时成立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对原有市场重新定位,分类整治,同时层层分化责任,积极出击,多方协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招商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招商机会,取得明显的招商效果。目前,全乡共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近20家,涉及建材、服装、鞋类、食品、百货、小商品、竹木家具、蔬菜批发等十多个门类,上万个品种。市场年交易额达3.5亿元,实现税利近3000万元。二是始终把“村支书、主任工程”的项目建设和乡办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整个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制定可行规划、加大督察办力度、严格奖惩等方法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三是农业生产以“依靠科技要效益,围绕服务城市做文章”为指导,在巩固提高钓鱼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上,盯住城市居民的餐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全乡共有温室300个,大棚1200多个,1300亩,耕地实现了保护地生产;林果花卉面积保持在1000亩以上;仅去年就新建千头养猪场2个、50头以上奶牛场3个。2002年元至12月份,畜牧养殖业产值达到2800万元。该乡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健全,仅民营研究所就6家。天立机械研究所研究的千斤顶获两项国家专利,产品远销国内12个省市。温室反季节生产蔬菜技术、温棚种植寿桃技术、黄瓜嫁接等农业新技术136项,温室种植新品种300多种,1993年该乡就被省政府命名为“普及科技示范村”。该乡建有文化站和有线电视发射站,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市区的联网,入户率达到90%;村村建有图书室、电教室,全乡电视普及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达到95%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该乡不少农民已弃农经商,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全乡1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小康标准,4个村达到“宽裕型小康村”的标准,1995年该乡达到小康村的标准,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乡。

河南省西平县环城乡

乡镇简介:环城乡临近西平城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37990亩,人口3.9万人,集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为一体,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前景十分广阔。全乡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贯穿全境,有九条县级公路从境内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乡电话基本普及,信息十分流畅。
社会经济:工业发展实现园区化。以恒发造纸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乡镇企业发展,投资在十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52家,建成了城郊最大的工业园区。工业主要产品有高中强度瓦楞纸、水泥、卫生纸、胶合板、皮革等近20大类,5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截止2002年底,工业总产值实现5.4亿元,每年向国家纳税100多万元,98年10月在全区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和东西合作会上,环城乡名列第三。环城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开发西漯公路,沿西漯公路两侧各辐射500米,采取基地化生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建有5000亩蒜苗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20000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梨生产基和5000亩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形成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带动,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畜牧业生产实现专业化。全乡畜牧养殖业以专业村养殖为基础,以发展无公害养殖业为导向在全乡建成六个专业化养殖村,年创产值6700万元,占农业产值比重的49.6%,专业化格局已经形成,规模效益日益显著。新的时期,环城乡立足优势,抓主机遇,务实求实,开拓创新,按照“发展工业富财政,发展蔬菜富群众”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三大产业进程,夯实工业强乡、蔬菜大乡和畜牧大乡的基础,开创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