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朝鲜族乡地图
延和朝鲜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延和朝鲜族乡-相关词条
弓棚镇闵家镇大坡镇黑林镇泗河镇八号镇刘家镇保寿镇卡伦湖镇
延和朝鲜族乡-发展历史
土名孤榆树。榆树地名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记载:市街用土壁围绕,在土壁之上生长着繁茂的榆树,由远望去如同个森林,故此地得名为榆树;另一种说法,地名源于城南的一棵参天古榆树。据说这棵榆树需十余人合抱。而树的周围百米无其它树木生长,因此,目标明显,引人注目。在很早以前,从宁古塔(今宁安县)等地移居的汉人,在此树周围垦荒建屯,称之为大孤榆树屯。后来垦荒的人口愈增多,渐成集镇,于是大孤榆树屯的名称逐渐传开,后来又称孤榆树。县名榆树便由此演变而来。辽金时隶属于滨州地;明永乐六年(1408年),设三岔河卫(伯都纳西北有山岔河);清初为大孤榆树屯,属伯都纳厅(今扶馀县),雍正五年(1727年)平伯都纳城设长宁县,隶属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年)取消县改为州,乾隆十二年(1747年)裁州,同年以旧县地属吉林理事同知设巡检一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巡检改设蒙古理藩院委署主事,嘉庆十六年(1811牟〕裁委署主事,嘉庆十九年(1814年)改设理事同知,增设分防巡检二员,分驻伯都纳、孤榆树屯。光绪八年(1882年)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移治孤榆树屯。光绪十三年(1887年)扶、渝两县分界,西北部为新城府,东南部为榆树厅;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榆树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改称榆树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榆树县隶属吉林省滨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直接归省所辖,榆树县隶属于吉林省。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树县,设立榆树市。吉林省榆树市延和朝鲜族民族乡建于一九四八年。一九六四年后,邻乡一些村民在延和民族乡境内开荒种田,由此不断引发各种纠纷。一九八三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一些村民继续在延和乡种地,致使延和民族乡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因此,延和乡向各级人大反映情况,要求索回土地。为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榆树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末联合召开专门会议。会议决定:维持现状,土地由两乡村民继续承包耕种;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榆树市政府每年将延和乡上缴的二十点九万元的税款全部退还,作为经济补偿。
延和朝鲜族乡-延和模式
延和朝鲜族乡,榆树市延和朝鲜族乡,是1947年冬国家在吉林省延吉县和和龙县组织700多户移民组成的,是长春地区唯一的朝鲜族民族乡。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公顷全部是水田。下辖3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11个村民小组,554户,2540口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9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产业,以精品养殖业为朝阳产业,以跨国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延和模式”,使其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延和乡积极探索发展劳务输出,全方位进行扶持和引导,把劳务经济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延和乡经济的突破口,引导群众走出国门去淘金,走向世界挣外汇。1、利用独特的人文优势推动劳务输出。由于延和乡在1959年援建朝鲜时,动员出国100余户,这样与韩国、朝鲜等国家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合作,这对于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往来,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对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2、积极为劳务输出工作搞好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入活使用权,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让劳务输出人员吃上定心丸,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为劳务输出牵好线,搭好桥,精心组织,搞好服务,积极帮助出国劳务人员办理出国手续。目前,延和乡共输出劳务1050人,其中出国劳务人员达到350人,主要分布在韩国、朝鲜、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
延和朝鲜族乡-取得成就
延和乡凭借独特的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产业,以精品养殖为朝阳产业,以跨国劳务为主导产业的“延和模式”,全乡经济实现了新跨越。到2003年末,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潺潺的拉林河水灌溉了延和乡500多公顷水田,引资150万元兴建的天丰米业,结束了延和大米无品牌的历史,科技兴农让这里的水稻单产突破7500公斤,“延和”牌大米畅销省内外,农业丰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养熊业是延和乡的传统产业。随着逐年的积累和发展,养熊数量已经超过百只。仅此一项年创收达百万元。利用水面来养鱼养鸭,精品养殖业为群众带来丰厚的收益。延和乡还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整体经济水平的突破口。全乡输出劳务人员一共1100人,其中国外400人,沿边、沿海城市700人,一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占人均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乡的整体变化。延和乡新装了程控交换机,建立了移动发射塔,开通了有线电视,乡村道路达到了标准化。
延和朝鲜族乡-经济发展
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328元增加到2003年3,638元,财政收入、支出由2000年的48万元增加到2003年68万元,国民总产值达到1,492万元,比2000年增加42%。全乡水田面积510公顷,全部得到灌溉,粮食总产量达到3,600吨,实现单产7,500公斤。有养熊基地四个,养熊100只,纯收入100万元:鱼池40个年收入可达12万元:养鹿30只,年收入可达1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30万元。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全乡2,540人中劳务输出人员达1,100人,其中国外400人、国内700人,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000万元,占人均收入60%。
延和朝鲜族乡-群众活动
大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全乡11个组9个自然屯都成立了老年协会和妇女组织,每个协会都有活动场所,这些协会在调解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勤俭持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充分发挥朝鲜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都利用节假日组织召开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表演,充分挖掘了朝鲜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