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镇地图
丹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镇域内无河流,建有红旗水库、白果湾水库、方朝水库、响峒水库、鄢家桥水库、桥沟水库、石棺材水库、天鹅水库等八座水库,库容量1032万立方米。县道板永路、乐一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镇政府驻地距资阳市区39公里。镇内有汽车站1个,供水站4个,农业银行、信用社各1个,2007年有固定电话6700部,移动电话5800部,乡镇公路57公里,通村公路322公里,集贸市场1个。村组情况
丹山镇由原盘石乡、方朝乡、响峒乡,五龙乡和裕通乡五个乡合并组成。全镇幅员面积118.21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4万人,耕地86694亩,村组干部652人(村级干部164人,村民小组干部488人),五保户684人,优抚人数368人。2007年底全镇总户数19193户,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434人,乡镇从业人员数34556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047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754公顷,农村用电量993万千瓦,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个,农业技术人员75人。资源条件
丹山镇光热资源丰富,是雁江区的主要粮经作物产区之一,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薯、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海椒、生姜、水果等,养殖业有猪、牛、羊、兔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尤其是生猪饲养最为普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花椒、柠檬、榨菜、绿色优质大米、生猪基地建设。以丹精米厂为龙头,打造板永路沿线万亩优质稻基地;以农厂、福寿、成仙村为基地,打造九叶青花椒基地;以艺宝公司为龙头,以罗高、樟木、大佛、磨盘等十三个村为基地,打造柠檬基地;以华光、田坝村为基地,打造无公害绿色优质蔬菜基地;以丹鹏养殖场为龙头,将全镇建成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意识,从政策、融资、信息、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畜牧业“六方合作加保险”模式,推进“六方合作”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山、水、田、林、路、电、气等综合治理,实行大中小微、蓄引提防并举,抓好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整治,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积极启动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2008年将建成通畅水泥路15公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加大民居改造和村容整治的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促进乡村面貌呈现新的变化。突出管理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突出新型农民培育,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加强劳务开发,壮大劳务经济。该镇企业有砖厂、预制厂、水厂、粮油加工厂、酒厂等,镇主导工业为建材业和食品工业,第三产业较为活跃,镇内有4个集贸交易市场,镇内有客货汽车200余辆,其中客运汽车80辆,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有来自大腰的35千伏的高压线路,经过农网改造,整个镇域的电力状况,基本能够满足该镇建设发展需要。名胜古迹
丹山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干群关系融合,至今丹山白塔、丹山大佛等历史文物风韵犹存,透着浓浓历史气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具备建文化、旅游特色名镇的条件。民风纯朴,群众热情好客,致富愿望强烈,积极响应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丹山砖塔:位于县东丹山镇1公里处,唐贞观四年(630)建。砖砌四方七级密檐式建筑,高20米,每层每方真窗1,假窗2,装饰形斗拱4。塔内有实心柱,循踏道绕柱盘旋而上可至塔顶。直下三层中心设有佛龛,佛像。塔的五层嵌一古碑,碑文剥蚀,无从辨认。塔顶已毁多年,两株女贞树斜生其上。塔身现存6层,高17米。资阳县人民政府1982年5月2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佛寺大佛:在丹山镇,为唐宋石刻,共十龛。中镌释氏座像,连佛台高4米,披发戴冠,袒胸,外披袈裟,腰间束带,下衣密褶,左手置膝,右手早毁。两旁立菩萨各一。余龛刻千手观音等,面部已毁坏。题记有乾元元年(758)、咸通十四年(873)六月、天圣四年(1026)六月,续有同治年间所刻观音大士一尊。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损,残部烟熏火燎,已失观瞻。
小岩寺造像:在丹山镇青和村东北,凿于明弘治和清嘉庆年间,共14龛68尊,多数完好。一号龛造像12尊,其中佛像3尊,均高1.2米,肩宽0.6米,座高与通宽均1米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