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畈镇地图
芳畈镇相关地区地图:
构建
礼山县建置前,芳畈属孝感县。建县后属二区,后设义善乡。解放后,属六区。1955年改称先锋乡,属环城区。1958年,成立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芳畈区。1975年改为大悟人民公社,1981年复名芳畈公社。1987年9月,设芳畈镇。辖戴湾、五四、腾冲、徐楼、东升、竹林、中冲、大塘、赵河、余坡、芳吸、吴河、新胜、新屋、大悟山、白果树、滚河、新建、严冲、胜利20个村,266个村民小组。共6382户,30619人。其中。农业6072户,28316人。命名
芳畈,原名“芳佳畈”,因地处南北驿路之冲。明末清初始有黄樊二姓在此卖茶开店,逐步形成集市,故名“黄樊”,后转音“芳贩”。亦说这里盛产玉皇李,果味香甜,曾敬献于嘉靖皇帝,受其赞赏,即以“李树遍地,满吸芳香”易名“芳畈”。革命历史
芳畈镇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有中共党组织,组织过农民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芳畈区苏维埃政府,属陂孝北县苏维埃辖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五师首脑机关驻境内白果树湾等地。解放前芳贩。以产毛铁、铁锅著名,有8家锅厂。解放后,经“公私合营”,建立芳畈锅厂。l972年迁城关镇。境内铜、金、银、重晶石、磷、石英石、石灰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其中铜矿、重晶石矿、石英石矿均已开采。l987年,镇内有中学4所,小学20所,卫生院、电影院、文化站等。经济建设
“富农”聚民心:芳畈镇是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前些年,由于农业发展滞后,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进展缓慢,为此,镇党委组织干部进村调研,深入探讨,寻找改变现状的突破口。他们果断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果、畜、蔬菜、油料”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该镇坚持“因地制宜特色,放眼长远谋调整”的工作思路,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赴外地果蔬产业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学习,通过近距离接触,虚心请教和互相交流,掀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仅今年元至五月全镇就扩大板栗、青油菜的种植面积近万亩,发展瓜果蔬菜等作物3000余亩;培养种养殖大户50余户,生猪存栏10787头,山羊2289只,家禽154400羽,初步形成了以阳平、和平等村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红升、红光、余冲等村为主的养殖基地,以白云山、陈湾、朱岗等村为主的板栗产业基地。该镇铁铺村村民黄守楚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去年已养殖肉牛30多头,收入10余万元,现存栏10多头。同时,该镇还积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从去年至今,全镇新增民营经济总户数达108户,培植出了付重明等个企老板32人,吸纳就业人员1200多人,今年有望实现产值3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去年2995元增加至3195元。“基建”旺人气:“公路通、百业兴。”该镇把解决交通问题列为工作重点,坚持“统一规范,全面铺开,重点支持,分段承包”的原则,抢抓全省路网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机遇,全镇总动员、村村见行动,累计新修水泥路和沥青路60多公里,完成双冲、陈湾、红光等10多个村的路面硬化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农资运输难等问题。今年,该镇借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之机,对集镇800多米的主街道路面进行硬化;投资60多万元对镇财政所进行迁址改扩建;铺设10多公里的自来水管线;多方筹资购置了15个垃圾箱。为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成果,该镇又组建了镇区管理大队,配备了卫生保洁员,使镇区的秩序管理和卫生保洁常态化;投资100多万元新建通讯基站,使手机信号覆盖了全镇;在农网全面改造的基础上,架设通电线路105级,解决163个无电户的照明和镇林茶场、中秋草凼林场的通电,实现了全镇电力照明无盲区。同时完成了10多村庄的建设规划。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成为招商引资的“引擎”。
“引资”促发展:该镇积极以“回归工程”为载体,以诚感人、以情招商。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到各村走访,摸清各村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并把他们的详细情况进行整理,建立招商资料库之用。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视投资者为上帝、视引荐者为功臣”的共识,客商一到阳平即可感受到周到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近年来,该镇先后引进了嘉旭天然气有限公司、宝鑫矿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据统计去年至今,该镇先后引进资金5010多万元。今年元至5月,全镇新增税收180多万元,比同期增长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