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孝感市地图 > 大悟县地图 >
刘集镇地图
刘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3、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

镇情简介:刘集镇位于邓州市东南30公里处,位于豫、鄂两省、三县市交界处,东与新野县接壤,南与湖北省襄阳县交界,西与构林镇毗邻,北与小杨营乡隔刁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1.8公里,镇域面积12.9平方公里。辖刘集社区、胡鲁营村、小桥李村、石营村、单坡村、王赵坡村、郑赵集村、余家村、何冲村、钱湾村、李谦桥村、曾家村、秋树李村、钱集村、孙庄寺村、厚桥村、高河村、雷庄村、齐集村、户周村、王良村、陈桥村、杜营村;农科组村1个社区、23个村委会,118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1.56万户,6.3万人,耕地13万亩,土壤属深层砂礓黑土。
农业经济:刘集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玉米、芝麻、红薯,小辣椒、花生等农作物,连续6年交售国家商品粮1270万斤,居南阳市个乡镇之首,连续4年种植棉花10万亩,向国家交售皮棉1000万斤左右,被誉为“全国第二植棉大乡”,农业部棉铃虫防治现场会也在该镇召开,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给予报道。被命名为河南省“科技示范乡”和“科普师范乡”,河南省“乡镇之星”,综合经济实力居邓州市第五位,是邓州市第一批达标的小康乡镇之一。
小麦种植:刘集镇是邓州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近年来,种植豫麦18、豫麦35等优质良种每年都保持在7.5万亩,按照种子下地、管子上马的指导思想,加强管理,搞好统一技术物资服务,推广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小麦产量逐年增长,99年克服天气干旱,后期雨涝等不利因素,单产达405公斤。连续6年居邓州市各乡镇之首,总产达3000万公斤,可提供620万公斤商品粮。该镇生产的小麦出面率高,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粉质细腻,适口性好,是饺子粉、面包粉、面条粉的主要原料,有很高的商品食用价值。农业推广麦、菜、棉套种模式,变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四熟,小麦单产453公斤,总产3434万公斤,连续五年居邓州市各乡镇小麦产量之首。
特色产业:黄酒(又名米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始创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为中国酒文化的源头,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源远流长。光照黄酒产自“穰都善地”——邓州。以丹江水系深层优质矿水和优质江米为原料,辅以精选自《本草纲目》中强身健体配方的中药材,经精心手工,以独特工艺自然发酵,千日窖藏而成。酒呈琥珀色,晶莹明亮,清光照人。酒质绵甜醇香,中正平和。饮之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尤其含有21种氨基酸,具备包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且必须依靠摄取的8种氨基酸,被誉为“液体蛋糕”。长期饮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具有活血通络、滋阴养颜、润肠胃、护脾扶肝、益寿延年之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4.湖北省刘大悟县刘集镇集镇:

经济建设

刘集镇茶叶产业效益明显。茶叶面积7680亩,受益面积6600亩,茶叶总产量132吨,茶叶总产值2112万元,年创利税591万元。金鼓地区所产茶叶“金鼓露毫”茶属湖北省“十大名优茶”,二OO二年“金鼓”牌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二OO三年被中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认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该镇人在武汉废金属行业是龙头老大。该镇石材资源储量丰富。金鼓地区花岗岩总储量为1.2亿立方米,有多种花色品种。该镇通过招商引资手段,大力开发金鼓石材资源,成立了“刘集镇金源石材厂”,年生产优质板材2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000万元,年创利税200多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该镇招商引资重点企业。该镇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大的旅游景点有5个,即以石头著称的铁寨庙、鹰嘴山,有“天湖”之称独石冲水库,有以充满神奇传说的大顶山及上、中、下三寺,有风景秀丽、以出产“胖头鱼”著称的“八一湖”,有以盛产绿茶闻名的喻家山休闲山庄等。为充分挖掘刘集金鼓地区的旅游资源,镇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80多万元,修通“八一湖”环湖公路6.8公里,使各旅游景点间的交通更为便利。旅游经济将成为我镇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该镇常年劳务输出近5500人,在外务工经商的百万元大户60多个,千万元大户5个,带动效应明显,年实现打工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捐款、捐物,积极投身家乡的建校、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建设。该镇属丘陵地区,原始生态植被保持较好,四季气候分明,常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58%,人居环境优良。镇内群众生活殷实,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摩托车、彩电、手机、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30%的农户用上电冰箱,15%的农户用上洗衣机,6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70%的农户住进了两层小洋楼。人们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邻里和睦,乡风文明。

概况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刘集镇,位于大悟县东南部,东与河口镇和四姑镇竹园村相连,西与夏店镇交界。南与黄陂县蔡店乡毗邻,北与夏店镇务岗村、四姑镇田柯村接壤,镇政府驻刘集村,全镇人口31648人,面积66.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刘集街、金鼓、店岗、长冲、金河、刘集、刘棚、大顶、兰冲、建设、会岗、马岗、合山、沙河、铁寨、汪寺。境内西南部金鼓一带多丘陵,间有低山,皆为流沙白土。东北多平畈,间有丘陵。总耕地面积23887.98亩。其中,水田14479。35亩,旱地9408.63亩。山林面积39671.01亩。刘集镇原是小村庄,无集市,礼山县建置前属黄陂县。建县后划属二区,后改一区。1941年属河口乡。解放初期,设乡政府于此。因处礼(山)河(口)公路之侧,交通较便,附近沙河店集市贸易逐渐迁来,形成小镇,属河口区。1975年从河口区析出,与金鼓乡合并,设刘集人民公社。1984年复属河口区。1987年9月、再度与金鼓合并。设刘集镇。辖金河、金鼓、大顶、会岗、铁寨、合山、店岗、刘集、蓝冲、马岗、沙河、汪寺、长冲、建设、刘棚等15个村,229个村民小组。共5577户,26325人。其中,农业5351户,25916入。镇内有金鼓露毫茶叶公司、修造厂、翻砂厂、尼龙厂、砖瓦厂等小型企业。还有大面积适用与企业开发的用地。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及镇卫生院、文化站等。镇内集镇除刘集外,还有会岗。镇政府驻地刘集,西北距县城40公里。刘集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梁立标、刘家练等在刘集地区建立中共党的组织,领导农民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为脓孝北县苏维埃、河口县苏维埃辖区。刘集镇位于大悟县东南部,304省道穿境而过,距省会武汉100公里,交通便利。全镇辖15个行政村,210个村民小组,7806户,3.1万人口。国土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山场面积3.1万亩。2006年财政收入680万元。

9、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刘集镇

简介:刘集镇地处川原地区,位于富平县城正东16公里处,是富平县海拔最低处,镇内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卤泊滩东西横贯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镇毗邻蒲城县和该县王寮、留古、流曲、到贤等乡镇,由康路、富龙路、到张路纵横交错,南接富渭公路,北通西禹公路,西禹高速公路横穿而过,东北为在建中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渭南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全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奶山羊养殖及酥梨。刘集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已设镇立集,因刘姓居多,取名刘集镇。在2002年元月由原刘集、施家两乡合并而成。镇辖23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4.16万人,到2008年粮食总产达2.8万吨,工农业生产总值1.4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6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94元。
农业:刘集镇主产小麦、玉米及豆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刘集人民及时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地跳出传统农业生产的圈子,围绕“农”字做文章,立足“调”字求发展,借助国家加大中西部发展的有利政策,实施“两塬一川”优果工程,南北两塬建成柿子、花椒、杂果2万亩,沿富农路建成了万亩酥梨基地,刘集酥梨个大、皮薄、色亮、味好,连续三年全省酥梨综合评定名列第一;2007年借省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东风,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奶山羊专业村10个,奶山羊标准化小区6个,成立奶山羊专业合作社6个,奶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建成养牛专业村2个,奶牛存栏390头;建成养鸡专业村2个,鸡存栏5.2万只,养猪专业村落1个,存栏5000多头。
商贸业:按照产业立镇思路,刘集镇不断做大做好刘集商贸型小城镇市场、十字杂粮市场、张北粉条加工批发市场及施家商贸小区“三市一区”的建设开发工作,促进物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刘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产酥梨、小杂粮、芒硝,其中酥梨个大、皮薄、色泽亮、口感好,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连续三年全省酥梨综合评比名列第一;小杂粮远销全国各地;芒硝资源丰富,为医药化工的重要原料,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门类全,规模大,建筑业、建材业、化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应俱全,镇内企业有兽药厂、制管厂、印刷厂、砖瓦厂、木器厂、建筑队等18户,其中制管厂、兽药厂等骨干企业产品远销西北各省。全镇个体工商户495户,2009年总产值2.6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8亿元。目前全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进入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可达6000余人。
教育事业:刘集镇现有高中小学校20所,学生10566人,教师572名。近年来,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教育组强化学校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特色,促发展,形成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研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一流为目标,整体优化,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深受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赞誉。镇教育组连续三年荣获县教育局年度考评先进单位、中考先进单位和小学六年级质量考评先进单位,刘集初中、十字初中、施家初中二00八年荣获学校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刘集高中在2007年07月08日顺利通过省级标化高中创建工作验收,街南、尹村、北甫、安平小学等校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刘集片前茅,先后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刘集视导室的表彰奖励,荣获德育工作、文明校园、校务公开等奖项36次。
行政划分:辖23个村委会,即街南、街北(包含街北西、街北东、胜利、桃园西、桃园东5社组)、胜光、双王、大张、十字、尹村、张北、新兴、龙泉、永合、二合、吕当、施家、王家、卤泊、西胡、曹管、安平、高庙、川河、北甫、黄塬。

8、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

简介:刘集镇位于中牟县西北部,西接郑东新区,北依黄河,南临县城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称。全乡辖区面积91.76平方公里。随着郑东新区的快速东扩,刘集镇区位优势愈加凸现,在省委、省政府构划的“郑汴洛”工业大走廊中,刘集位于郑、汴两座城市之间,郑汴快速通道建成后,刘集到郑东新区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郑州国际机场距此仅30公里之遥,开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0国道和107国道分别南邻、西邻而走,万三路、刘郑路横贯全乡,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优势给刘集带了千载难缝的机遇。近年来,刘集镇围绕“三农”问题,将发展作为兴乡、富民、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按照“强农富财政”的战略部署,以服务郑州大城市建设的思想,将目光紧盯郑州,把自身建设融入郑州,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目前,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西北以水稻、莲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中部以日光温室、东南部以花卉苗木种植的区域化布局。夏日的刘集一碧万倾的莲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出产的莲藕脆甜无渣;用黄河水浇灌出来的水稻,其米粒晶莹剔透,深受郑州市民的喜爱;淡水养殖养出的鱼味道鲜美。冬季里,中部的日光温室给郑州市民的餐桌上丰富了内容。东南部的花卉苗木基地则让人恍然进入一个园林般的仙境,这些品种不断给郑州城市美化增光添彩。
非公有制经济:刘集镇党委、政府还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技术、信息上搞好服务,为之创造出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推动私营经济的发展。2006年和刘集签约的企业有10多家,分别为河南省监狱迁建工程,由河南省巩义监狱投资10600万元;河南省郑州女子监狱,由河南省监狱管理局投资10300万元建设;河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由河南省畜牧局投资8000万元建设;钼顶头加工项目,由郑州金朋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计划投资8000万元;郑州仲景国医专修学院迁建工程,由郑州仲景国医专修学院投资公司投资兴建,计划投资16000万元;郑州预康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迁建工程,由郑州预康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投资建设;刘集免烧砖厂,由刘书旺牵头股份制建设,计划投资1000万元;羊剪绒制品项目,由郑州顺驰有限公司投资10400万元建设;铝加工项目,由天津大邱庄铝加工厂投资12000万元建设;花生(菜籽)油脂工程项目,由河南省盛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5600万元建设;正在洽谈项目3个,安徽黄山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8000万元,的郑州中牟“江南人家”盆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郑州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投资30931万元,的物流中心;郑州市市场发展局,投资20亿的农博园;入驻4家,实际到位的资金有2.4亿元。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的糖蒜生产、精米加工、饲料加工等领域的龙头带动企业。年产150万公斤的裕康酱菜厂生产的玉口糖蒜走出河南,销往全国。年产近千吨的雁鸣精米厂,靠着优质产品在市场中站稳了脚步。以大豆、小麦、玉米为原料的理想、东正恒远饲料加工企业其产品不断向外扩张。展望未来,刘集的前景十分光明,为促进刘集经济的快速腾飞,乡党委、政府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思发展、谋发展”的思想,配合有关部门规划好刘集高新技术产业区;强化法制教育,营造好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服务好客商;谋求共同发展,维护好群众利益。使刘集成为投资者的一方热土,给四万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文化教育

刘集镇主要中小学有大悟县刘集镇金鼓中学、大悟县刘集镇金古小学

7、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

简介:刘集镇位于固镇县城东20公里,东与五河县刘集镇接壤,包浍河、怀洪新河环绕南部,境内5000亩的张家湖水面,湖水清澈,水产丰富。地势北高南低,304省道横穿中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68.8平方公里,人口60408人,其中农业人口55846人,耕地面积12.1万多亩,辖2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5个自然庄,227个村民组。镇区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5万余人。刘集镇1993年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7年被省体改委批准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0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006年获得蚌埠市“平安乡镇”荣誉称号。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干群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刘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经济: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75万元,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00万元,粮食总产达45470吨,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846吨和2980吨,全镇外出务工1.2万多人,年创收入7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0元;招商引资2007年引进项目13个,协议投资181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728万元,全镇目前共有私营企业46家(工业企业38家),新上全民创业项目190个,投资总额3398万元,在养殖专业村建成沼气池450余口,投资60万元,建造村级小型自来水厂3个,在柳赵村改厕30多个,10个村群众自筹配套资金134.15万元,修铺通村公路6条,里程31.47公里。2008年,刘集镇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县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聚焦“三大重点”,谋求“三大突破”,推进“三大建设”,继续发扬“固镇精神”,明确三大任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两个决战(决战工业、决战计划生育)和四个加快(加快项目暨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新农村示范推动、加快镇区建设、加快干部作风转变),着力开展对上争取项目、对下优化环境、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全民创业。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快速健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